文|紅餐網
讓平價中餐瞬間貴10倍的網紅風,又多了一個。
飄洋過海來到內地的 餐酒館“bistro”,正在成為新的社交貨幣 ,無論是街頭還是購物中心,似乎只要是年輕人扎堆的地方,就會有新的bistro不斷生長出來。
小紅書向來被視作消費趨勢風向標,截至11月10日,在小紅書平臺上,關于bistro的詞條筆記已經有18萬+篇。bistro究竟是啥玩意?憑什么能讓餐廳瞬間漲價?是不是智商稅?值不值得跟風開一家?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火熱的“新網紅”。
“法國大排檔”成了平價中餐漲價的秘訣?
說新倒也不新,bistro在國內其實已經發展好幾年了,只是風頭一年比一年盛。
關于bistro的起源,其實沒有嚴格的學術定義。一般認為, bistro最初是來自法國街邊的平價小餐酒館 ,主打平價菜+高性價比酒,適合人們閑暇之余跟朋友吃個飯喝一杯聊聊天兒,講究的是輕松的社交氛圍。 如果非要對標國內的某種餐飲業態,或許大排檔會比較接近 。
不過,國內的bistro似乎不太想當“法國大排檔”。通過大眾點評搜索可以發現,一線城市的bistro人均價格大多在200-400元,餐廳環境也相對精致,跟大排檔完全不沾邊,更像是一個全新的物種。
盡管“不正宗”,bistro在國內仍越來越火。 作為舶來品,bistro最先在上海火起來,有媒體直言:
“全中國沒有哪座城市像上海一樣熱衷bistro,已然要成為上海的飲食符號之一了,晚間喝點小酒放松一下,才是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打開方式。”
是不是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打開方式我們不得而知,但 bistro在上海瘋狂生長了幾年后,開始向其他一線、新一線城市蔓延。
比如2021年,深圳聚集年輕人最多的購物中心之一萬象天地,將整個里巷街區以bistro為核心理念進行調改升級, 一口氣引入20多家bistro 。
廣州“潮到風濕”的潮人聚集地東山口,bistro的密度也越來越高,即便是在近期疫情影響下,仍有bistro勇敢開張。
這些bistro的風格或許各有不同,但有一點卻格外一致,那就是: 貴。
相比國外,國內的bistro的人均價格幾乎翻倍。 也因此,有人將其戲稱為“平價中餐漲價的秘 訣”。
對于國內外bistro差異的原因,有幾位bistro老板幫我們總結了幾個主要因素:
首先,近期被網友狂噴的幾種“創意bistro”,例如東北菜bistro、云南菜bistro,確實比較另類,但市場上更多的是“正統”流派的主打“西餐+酒”的bistro。在他們看來, “正統bistro”的價格不低,更多是“相對其他大眾餐飲而言”的。
STEM東山是廣州的一家bistro,品牌主理人Sarah在法國生活了近十年,她直言,bistro在法國確實是平價餐酒館,但國內的bistro相對貴一點其實也是正常的,因為很多酒進口到國內后價格都有所上漲,例如一款幾歐元的平價酒,經過進口與匯率換算后,在國內往往要售價過百元。
客群屬性也是國內bsitro更精致的原因之一。STEM東山店長Jovi補充,國內大眾對西餐的認知普遍停留在中高端餐飲的印象,對用餐環境有一定要求,這也帶來了開店、服務、出餐品質成本的上升,導致客單價普遍上升。
從更聚焦的角度看,COMMUNE品牌負責人告訴紅餐網,bistro作為舶來品而又起步于上海,注定了其受眾是對生活品質、飲食體驗有一定追求和消費經驗的人群,這就使得bistro在國內目前無法“原汁原味”地發展。
當然,市場上確實不乏少部分想“割韭菜”的商家,例如此前火遍全網人均2000+的川菜OMASAKE,“炒碟普通的麻婆豆腐舀兩勺擺個盤就端給客人,還敢賣幾千塊,怎么不去搶?”ilili bistro店長Davis如此吐槽,“但這些終究是個例,我們不能因此否定所有的OMASAKE。”
在他看來,不去做產品、氛圍、服務的提升,給店名加個bistro就想漲價,難免會步“人均2000+川菜OMASAKE”的后塵。
bistro的火熱,源于“沒有競爭對手”
目光拉回國內的大多數bistro,既不“正宗”,人均消費也不低,為什么bistro還能越來越火?
究其原因,或許還是新消費背景下老生常談的幾個話題。
1、體驗消費大潮
無氛圍感,不bistro。 打開小紅書或者大眾點評,翻幾頁就能觀察到一個規律,十個bistro消費者里可能有八個都在強調氛圍感。
什么是氛圍感?同樣,也是一個很難去定義的詞匯,歸結起來大抵有兩大關鍵詞: 沉浸式體驗與情緒隔離。
說直白點,就是 一家bistro的裝修首先要好看 ,符合顏值經濟潮流。而好看,就容易引發年輕人喜歡打卡、分享的欲望。Davis認為, bistro越來越火的原因,與年輕人喜愛社交打卡有直接聯系 。他的ilili bistro雖然才開業不久,但幾乎每天都有年輕人到店打卡,甚至商拍。
其次,氛圍感更多講究無拘束、輕松感,如何通過好看的空間設計為消費者營造這類體驗,是氛圍感營造的核心內容。在空間的硬件上達標后,如何通過音樂、服務、餐食等內容,為消費者營造情緒隔離感,讓其短暫拋開雜慮,享受當下,是氛圍感營造的最后一環。
而這些元素都可以總結為一個詞: 體驗 。近年來,無論是購物中心還是策展空間、餐飲店、零售店,都在追求沉浸式體驗。進一步分析,源于電商普及帶來高度便捷的消費習慣,年輕消費群體更愿意選擇電商渠道完成購物行為。因此,營造線上渠道無法實現的體驗感,成為實體商業突圍的重要手段,體驗消費大潮由此形成。
《光明日報》調研數據顯示,69.91%的Z世代每個季度至少進行一次體驗式消費,而在體驗式消費過程中,消費過程的享受成為Z世代最重視的因素,占比達72.12%。 國內bistro為消費者打造的,正是氛圍感、體驗感。
2、填補市場空缺
bistro在國內的定位,正好切入了 一個相對空白的市場。
從價位角度來說,傳統的法餐往往給人高端的印象,其對品質、服務都有著嚴格的要求,人均價格往往也在700元往上走。而普通大排檔的定價雖低,但在一線城市已經鮮少有年輕人愿意坐在大排檔吃飯喝酒,且大排檔通常不太注重環境和酒飲,更多聚焦在餐食上。
從氛圍上來說,大排檔講究的是市井氣和煙火氣,而傳統法餐則因一系列條條框框的禮儀而顯得有點拘束,對于年輕人而言,二者各有利弊。相比之下, 他們更希望有一個不需要花費大價錢,但是環境好、有氛圍、有一定品質的社交場所 。
國內的bistro正好切入這一市場空白,在營造精致的同時,不帶給客人物質與精神上太多壓力。
Bistro Nuage品牌主理人Chris曾在深圳從事多年餐飲咨詢服務工作,他在今年年初回到北京順義與朋友一起開了一家bistro。
在他看來,bistro就是一個環境舒適、可以和朋友放松喝酒、分享食物的社交場所,而價位又剛好卡在街邊大排檔和高端西餐中間,可以以相對西餐廳更低的價格,享受到相對高端的氛圍。
從這個角度來看,市場相對空白的bistro,可以說并沒有陷入什么紅海品類之間的競爭,更多仍只是品牌之間的競爭。
3、“餐+酒”模式逐漸發展成熟
從行業角度看, bistro是“餐+酒”模式發展成熟的產物。
COMMUNE品牌負責人表示,在國內流行bistro概念前,COMMUNE就在做“場景+餐+酒”融合的業態。“餐+酒”在國內并不是全新的模式,只是發展到一定成熟階段,消費市場和資本市場對這一模式擁有了提煉和總結的能力。而 bistro的本質,也還是“餐+酒”。
當然,除了上述因素外,bistro的流行,還與微醺經濟、自然酒風潮等在國內的發展有關。
微醺經濟就不贅述了,星巴克、茶顏悅色、和府撈面等連鎖餐飲品牌都已經有所布局。自然酒,則是大多數bistro的主要賣點之一,其特指加工過程中沒有過多人工干預的葡萄酒,特點是風味多樣、包裝好看,可以對標為啤酒中的精釀或是咖啡中的精品咖啡。
要不要跟風開一家bistro?
能不能去開一家bistro?核心在于,bistro是一陣風,還是一個能夠持久的生意?
在不少人看來,bistro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人們聚餐、約會等行為需求下一個兼具舒適度與性價比的場所,因此,它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品類。
COMMUNE品牌負責人認為,bistro并不僅僅是一個概念,正如30年前,市場上主流的零售渠道以小賣部為主,國內許多人對量販式超市概念持懷疑態度,但并不阻礙超市成為當下的主流零售渠道之一, bistro也一樣是被需求的,它會生存下去且不斷迭代 。
在Davis看來,bistro的概念至少還能火3年,但未來如何他無法下定論。ilili bistro所在的區域是廣州年輕人聚集地,商業趨勢瞬息萬變,Davis見證了許多品牌的興衰,他認為,社會在不停進步,總會有人創造出更新穎的概念。
STEM東山品牌主理人也持相似觀點,她告訴紅餐網, 從廣州的角度來說,bistro至少能再火3-5年。
在其看來,廣州的bistro從去年開始逐漸增多,但市場飽和度仍遠未到激烈競爭的階段,因此,廣州的bistro仍能繼續火一段時間,才會進入內卷階段。據她觀察,上海的bistro已經出現內卷趨勢,從卷價格到卷酒的上游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bistro并未跑出太多連鎖品牌,更多是以單店形式存在 。
COMMUNE品牌負責人告訴紅餐網,bistro做連鎖并不容易,因為其在門店服務運營、后臺供應鏈管理、人員培訓、選址、品牌宣發等方面都有著較高的門檻。如果是純粹的酒館,產品足夠單純,量化的難度并不高。但 “餐+酒”,產品的難度及標準化會遇到更多挑戰 ,“這是國內bistro沒有大規模連鎖化的原因,但我相信以后會有更多的連鎖品牌出現。”
相比直接做連鎖品牌, 對原有品類進行疊加或許會更利于bistro連鎖化 。Chris舉例道,如果前身是啤酒屋或餐廳,再疊加bistro的概念,做起來會更容易。
實際上,Chris的觀點在市場上也已經有不少案例,許多連鎖品牌都曾嘗試過在部分門店融入bistro概念。2017年,國內必勝客就嘗試開設必勝客bistro門店。
可以預見, 隨著bistro熱度持續走高,未來還會有更多玩家加入戰局。 在激烈的競爭到來之前,部分品牌已經開始搭建護城河。
例如,COMMUNE的策略是以質價比為消費者提供標準及安全規范的餐酒體驗環境。“從這個維度上講,我們的競爭對手實際上是不多的。”COMMUNE品牌負責人表示, 目前“餐+酒”賽道更多是做分時段生意,且真正能將餐與酒做到平衡、全時段的品牌并不多 。從競爭的角度來說,COMMUNE更多是把自己的模式做得更標準,將bistro做成一個剛需品類去打開更大的市場。
當然,也有市場觀點認為,bistro的競爭加劇不意味著是壞事。
在部分bistro內卷之余,國內外已經出現了升級版的產物——bistronomie,在產品、價格等方面更接近fine dining,即高端、注重儀式感的品質型餐飲,往往以傳統法餐為代表,人均價格多在1000-3000元之間。bistronomie則是定位在bistro與fine dining之間的模式。
基于這一邏輯,國內bistro價格向下探回歸其最初屬性,即提供平價菜式與性價比高的葡萄酒,以低消費、高性價比、舒適的社交場景取勝,或許也是新的出路。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