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Tech星球
文| 習睿
在過去,“計算”一詞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太過專業。一行行代碼看上去很冰冷,似乎無法與日常生活產生交集。而現在,算力開始成為一個時代的基礎設施。
今年“雙11”,消費者可以順暢地在天貓淘寶中刷視頻、看直播購物,甚至在僅有 85 克重量的AR眼鏡中聊天、辦公。前端越來越小,卻可以承載越來越多的內容。
這背后,離不開各大云服務廠商對技術的不斷迭代。而回溯歷史,阿里巴巴是國內首個布局云計算的科技企業。
十幾年間,從“去 IOE”到虛擬化架構的全面升級,從初涉容器到全面容器化,從支撐“雙11”到疫情期間創下擴容紀錄,阿里云原生體系不斷演化,形成了龐大的“計算”家族。
一定程度上,從阿里云的發展歷程就能看到云計算行業的發展歷史。
早期從xen到kvm的虛擬化架構演進,再到云廠商自研芯片和CIPU云基礎設施處理器,由軟件到硬件,云計算行業正駛向下一個新階段。
在2022年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自研CPU芯片倚天710、下一代云計算體系架構CIPU等核心技術驚艷亮相,同時,正在構建起云計算行業發展的第二條技術增長曲線。
站在這一時間點,下個十年,云計算將會開創怎樣的星辰大海,成為新的命題。
2009-2015年:艱難的“去IOE”
“云計算”這一概念在上個世紀便被提出,直到2006年,亞馬遜 AWS 發布了 S3 和 EC2 后,才正式拉開了云計算的大幕。云計算開始進入萌芽階段。
當時,云計算在國內并不被互聯網界看好,屬于“技術無人區”。只有阿里“一意孤行”,成為國內最早布局云計算的企業。
實際上,阿里對云計算的率先探索也是被業務“追趕”。IBM的小型機、Oracle的數據庫、EMC的集中式存儲設備,是當時互聯網企業IT系統的“三大件”(統稱為“IOE”)。
曾經,包括阿里在內的互聯網企業都極度依賴IOE。但當時阿里零售業務對計算的需求成指數級增長,以IOE為基礎的IT設施將會拖累業務的發展。
阿里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去IOE”進程。2009年2月,阿里云飛天團隊在北京一間簡陋的辦公室里,寫下飛天操作系統的第一行代碼,這是阿里巴巴探索算力的起點,也拉開了中國自研云計算操作系統的序幕。
但技術革命比想象中艱難,所有人都在摸石頭過河。阿里云團隊所承受的質疑也比以往更猛烈。在飛天系統尚未穩定時,阿里云團隊更多的是沉默。
最終,在2013年,阿里集團最后一臺IBM小型機在支付寶下線,正式宣告“去IOE”戰役的終結。也就是在這一年,外界對于阿里云的各種不看好的聲音才逐漸消失。
阿里云的“去IOE”也帶動了一批公司從傳統IT架構向互聯網架構轉型,并逐漸從互聯網拓展到其他領域。2015年,國家鐵路部官方售票網站12306 首次將車票查詢業務部署在阿里云,為春運高峰分流了 75% 的流量。
從遭受質疑到被跟隨,阿里云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而從行業看,這也意味著大家對于云計算這一概念的接受。“去IOE”不是簡單的對IT系統軟、硬件更新,而是用新的技術架構替代傳統的IT技術和架構,是底層邏輯的迭代。
此后,阿里云一步步從無到有,自主研發分布式存儲系統、飛天5K計算平臺等硬核技術不斷問世。業務驅動著阿里云成立,而阿里云最終引領著行業變革。
2015-2022年:“由軟入硬”,云計算縱深發展
在互聯網巨頭都開始布局云計算后,云市場里各種產品服務、解決方案層出不窮,呈現“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云計算開始落地并滲透在各行各業。
百花齊放的另一面是“跑馬圈地”。自2015年起,阿里、騰訊等國內巨頭紛紛加速擴張。但這一階段依然屬于云計算行業初期,不同云廠商之間的產品存在一定的同質化現象。云廠商們需要再次回歸技術,生產具有更具差異化的產品。
而此時,軟硬件協同架構設計的新理念已經在云計算領域流行,云廠商們開始重新審視芯片,硬件和軟件的協同創新。體量大的云廠商服務器部署規模達到百萬級別,意味著可以定制任何硬件,而要想收獲軟硬融合的技術紅利,重要的前提是可以自定義芯片,自主研發硬件。
過去,云計算是由規模驅動軟件技術的發展。現在云計算則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去“IOE”之后沿用下來的算力體系正在迎來新一輪的變革,新型硬件和芯片的研發,成為云廠商們的重點。
2018年,百度率先發布昆侖1芯片,這宣告著互聯網大廠“造芯”之路的開始。同年,騰訊領投了AI芯片初創公司燧原科技3.4億元的Pre-A輪融資。其后幾年,騰訊依舊以投資形式布局芯片領域,直到近兩年,騰訊開始自研芯片。
和騰訊不同的是,阿里從一開始就以自研的方式跨進芯片領域。同樣是2018年,在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宣布成立“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正式進軍芯片行業。
“平頭哥”是蜜獾的別稱,被稱為“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而平頭哥半導體承載著阿里構建“端云一體”的服務生態愿景。
2019年9月15日,阿里巴巴第一顆芯片含光800問世。
而從“一行代碼沒寫”到“正式亮相”,平頭哥只用了一年多時間。這個速度甚至快于英特爾、英偉達等芯片大廠。
這款芯片問世后,便有了實際的落地場景。阿里云的城市大腦在過去實時處理杭州主城區交通視頻,需要40顆傳統GPU,延時為300ms。而使用含光800僅需4顆,延時可以降至150ms,大大提升了城市交通管理效率。
2021年,阿里巴巴發布首款通用CPU芯片倚天710.這是阿里第一顆為云而生的CPU芯片,如今也已經被部署應用到阿里云數據中心。就在今年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宣布自研CPU倚天710已大規模應用。這意味著,阿里云的商業化進程又往前邁了一步。
此外,阿里云也是目前全球為數不多實現盈利的云計算企業之一。技術不再只是阿里的關鍵詞之一,而是阿里的底色。技術與業務的關系也從“技術服務業務”變為“技術就是業務”。13年間,阿里云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國內排名常年保持第一。
下一個十年:云計算走向何方?
“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這是今年云棲大會的Slogan。而這句Slogan首次提出時間是在2015年的云棲大會上。
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也曾表示,“我們看到云計算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越來越接近于下一個時代,需要定義一個全新的技術體系。所以,今年我們最重要的策略是 B2B,就是 Back to Basic,回到云計算的本質。”
伯克利大學分別在 2009 年和 2019 年發表了一篇影響整個行業的論文。其中,在2019年那篇論文中,伯克利大學預測 Serverless 是云計算下一個十年的發展方向。
Serverless,可以理解為由開發者實現的服務端邏輯運行在無狀態的計算容器中,它由事件觸發,完全被第三方管理。Serverless架構可以幫助使用用戶減少部署、提高擴展性,并減輕代碼后面的基礎設施的維護負擔。
2017年,在國內,阿里云、騰訊云等云廠商就已經開始布局Serverless 。目前,阿里云已經擁有超過20款 Serverless 產品,包括函數計算、Serverless 應用引擎 SAE等。2020 年天貓雙 11.阿里云實現了國內首例 Serverless 在核心業務場景下的大規模落地,扛住了全球最大規模的流量洪峰,創造了 Serverless 落地應用的里程碑。
在今年的云棲大會上,Serverless被放在了更高的高度。張建鋒表示,Serverless化正成為全新的軟件研發范式之一,阿里云將堅定推進核心產品全面Serverless 化。
除Serverles之外,低代碼、AI大模型開源等趨勢也開始顯現,這些都深刻改變軟件研發范式。而云計算也重構了整個IT硬件體系,數據中心、芯片、服務器等產業鏈都在發生深刻變化。
最近兩年,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如自動駕駛、元宇宙、合成生物學等,都將促使云計算的發展來到新的轉折點。這些新興領域,都對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對于云計算廠商來說,需要有更具前瞻性的技術布局。
未來十年,云計算走向哪還沒有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現在再次來到了需要技術變革的時刻。
來源:Tech星球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