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即重生,阿里云今年忙著重新定義云計算。
“現在是重新定義云的窗口期,如果我們定義好了,中國就可以在下一個技術時代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阿里云智能總裁、阿里巴巴達摩院院長張建鋒在今年六月向外界宣布了阿里云今年最重要的B2B戰略,即Back to Basic。
而在正在舉行的2022云棲大會現場,張建鋒再次呼應了Back to Basic。他用不同的方式向外界強調,未來云計算,并不是眼前所見。
穿越周期的技術長征
“技術發展有自己的邏輯和周期,經歷不同的高峰和低谷。”在2022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阿里巴巴達摩院院長張建鋒如此表示。
技術周期和商業周期并不總是同步的,而從歷史發展來看,每一次商業周期的下行階段,常常伴隨技術周期新的開端。
技術外生論認為,技術創新是由科學重大突破推動的,科學重大突破來自基礎研究及投入,在經濟蕭條期,研發投入的機會成本低,因此蕭條期應該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促使科學重大發明和技術突破的產生,這樣的基礎創新是逆周期的。
2020年,全球云計算基礎設施投資首次超過了傳統IT領域的技術投資,世界正在加速駛向云計算。而今天,張建鋒認為,我們又到了打破平衡的新節點,云計算不僅是計算體系結構的創新,計算體系結構創新會帶來其他領域的創新,包括研發方式、企業生產經營等等都會面臨大的變化。
從阿里云的角度,將之歸納為三大變革:云重構了整個IT硬件體系,軟件研發范式發生深刻變革,云和端加速融合。
即便三大變革清晰可見,但歷經十多年的發展,這些變革能夠帶來的影響卻被嚴重低估。“它正在重構整個IT軟硬件和終端世界,形成一個全新的計算體系。”張建鋒說。
在全新計算體系之下,張建鋒認為新一輪的科技變革正在深入發展,而阿里云將“堅持技術長征,面向下一代體系去構建第二技術曲線,抓住未來技術的定義權。”
云重構硬件,自研CPU規模應用
技術長征,硬件重構是關鍵。
云計算從專用的IT基礎設施,變成公共服務的過程,其內涵發生了很多變化,云計算初期通過分布式技術驅動,從線下機房到上云買資源,圍繞CPU來做處理。
如今云計算已經超越了分布式階段,進入了存算分離、資源池化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下,我們一定要有新的計算機體系結構”,張建鋒篤定道。
以后整個IT產業不是以CPU為中心,而是多種處理器的融合計算環境,新環境里需要一個新的處理器來綜合調度,阿里云正在研發新的硬件。
此外,云計算產業更接近軟件定義、硬件加速的協同創新時代,軟件定義越來越標準化,需要專門的硬件來做定制化的加速。
“以后產業也不僅是拼工藝,拼制造,它更多拼對計算機未來架構的理解,能不能開發出更適合計算架構新一代硬件。到今天為止,我們自研了幾乎所有稱為硬件設備的東西,從服務器到路由器、交換機等,慢慢走向更深的深水區,我們在研究設備里的部件。包括一些核心的部件,包括像CIPU重新定義的部件;也有像CPU這樣原來傳統上可能是很常用的部件,在云計算環境下我們做了新的創新。”張建鋒說。
去年,阿里巴巴發布了首款“為云而生”的芯片倚天710.目前,倚天710云實例已在多家互聯網科技公司大規模應用,算力性價比提升超30%,單位算力功耗降低60%,這是中國首個云上大規模應用的自研CPU。
張建鋒在采訪期間強調,今天大家關注芯片的問題,可能更多關注“他有我沒有”,當未來如果所有IT設施都是云提供的,云上買到的都是能力,芯片都不必看到,到那個時代,傳統技術平臺是沒有任何競爭力的,而且不是再去研發一款芯片就可以補平的。
“如果不是一個完全基于云的體系,都不是在一個水平上競爭。現在中國可能也是站在這么一個十字路口,今天云是未來,云未來是一個新的體系。阿里的云計算能發展,是因為阿里淘寶、天貓定義了很多需求,云計算以后不是芯片決定的,云計算以后一定是系統決定的,它是個體系決定的,芯片肯定是硬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例如CIPU就是作為一項芯片硬件在云計算體系里的作用和價值。”他說。
在2021年雙11期間,天貓雙11核心交易系統平滑遷移至倚天710實例。據了解,未來阿里云還將繼續擴大自研CPU的部署規模,預計未來兩年內20%新增算力將使用自研CPU芯片倚天710.
為了實現規模應用,阿里云倚天710也做了降低門檻和提高效率的工作。客戶代碼不需要做任何改造,零代碼改造;性能方面,倚天710和主流CPU比,在音視頻壓縮上大概有80%的性能提升,在數據庫上大概30%左右的性能提升,在AI推理上大概70%的性能提升。
軟件變革,Serverless化當先
云計算架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必然會帶動軟件體系的改變。
阿里云認為,軟件研發范式的變革有三個層次,第一是新興的軟件開發方式崛起,軟件架構全面Serverless化;第二是軟件開發不再是程序員的專利,低代碼讓未來80%應用能夠由業務人員直接開發;第三是未來所有軟件都是AI化的,大模型開源將加速AI真正普及。
通過產業維度觀測,很多客戶上云之后和過去主流研發方式沒有發生特別本質的變化,因為云最開始還是以資源的形態給客戶提供服務,隨著客戶從上云到用云的深化,云的能力也在持續升級,Serverless將讓云計算從一種資源真正變成一種能力。
現在云計算的主流售賣方式,還是“幾核幾G服務器”的模式,當云計算將全面Serverless化,更加接近“電網”模式,按計算的調用次數付費。
這將帶來軟件開發方式的深刻變化,軟件架構從原來的主機架構遷移到Serverless架構,客戶只需要開發業務邏輯,不再需要關心運維問題。此外,Serverless架構可以降低軟件開發門檻,提供更多的預制模塊,大幅提高軟件生產效率。
例如,一家煙草公司只需要兩個開發人員就可以做出整套物流系統。對互聯網新興應用而言,Serverless架構讓應用輕松抗住流量高峰。以南瓜電影為例,Serverless架構讓這個視頻APP無人值守就能應對百萬級流量,并且總成本較此前下降40%。
其次,低代碼將進一步降低應用開發門檻,張建鋒認為,未來80%的應用將由業務人員開發,不懂低代碼就和20年前不會用word一樣。數據顯示,釘釘上,兩年新增了500多萬個低代碼應用,聚集了380余萬低代碼開發者。
最后,越來越多的軟件將AI化,大模型開源將推動AI真正普及。張建鋒表示,開源是軟件進步的核心推動力量,過去開源推動了軟件架構的進步,未來開源還將推動AI應用的進步和普及。目前,達摩院在中文AI模型社區魔搭ModelScope上,開源了超過300個優質模型,可以幫助開發者利用基礎模型快速開發AI應用。
云端融合,無影是另一種形態的云
云網邊端互相牽連和影響,云的發展一定會影響到端的變化。張建鋒認為,云端加速融合,算力正在不斷從終端轉移上云,這讓終端突破了物理限制,不僅手機、電腦、汽車、音箱會變成計算機,未來萬物皆是計算機。
需要看到的是,無影面對的算力市場,和傳統提到的云計算市場不太一樣。傳統算力市場更多是數據中心、服務器這種算力上云,云端一體計算架構更多是端的算力,如果能夠通過云化提供更好的體驗,業務算力規模將是原來算力規模的好多倍,帶來超出原來端的體驗。
在云棲大會主論壇上,阿里巴巴CEO張勇發布了“少年云”,就是端側變革的一種體現,原來教育領域機房淘汰率或者不可使用率很高,采用云電腦模式之后,算力不斷演進,云電腦能力也在不斷演進。
云計算正在創造越來越多的終端形態,不止是B端市場,C端市場的個人娛樂需求也有不小的應用前景,例如,Rokid在推出的AR眼鏡中接入阿里云無影架構,利用云上算力,用戶打開僅有85克重量的眼鏡,就能在眼前的虛擬現實畫面中,與人聊天、辦公,并且還能做3D渲染、大數據編程等復雜工作。
在PC電腦端,未來阿里云繼續將RISC-V芯片和無影架構結合,實現更高性能、更低能耗,并實現全棧自研。目前,阿里巴巴已經完成RISC-V芯片和云操作系統的適配,邁出了端邊云一體的重要一步。
“成熟的市場,一定會有成熟的產品,有成熟的服務,成熟的客戶,成熟的云計算市場不會這么發散。”張建鋒表示。中國云計算市場的不成熟是多方因素促就的,如果市場不成熟,那就在下一次技術變革中,用破壞式創新革命現有的云計算體驗。
2010年,阿里云篳路藍縷,難題在于從無到有,2022年,阿里云Back to Basic,難點在于從舊到新。而選擇技術長征,某種程度上,這是一次更大的挑戰,或許也是中國云計算行業的又一次發軔。(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作者 | 張帥 編輯 | 秦聰慧)
來源:鈦媒體APP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