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即實力。
文丨海克財經 齊介侖
變換玩法許久的雙11大促再度澎湃而至,巨大流量時下已在頭部電商平臺間經歷了首輪穿梭起落。與往年大同小異,商家高度重視,用戶極具熱情,成交額繼續一路走高。
很少有人留意身處這些耀眼節點背后的波瀾不驚的技術支撐。事實上后者的重要性遠遠超出我們想象。
依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已達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 74.4%;其中網絡購物用戶規模8.41 億,占比80.0%。
作為一個在國內已近乎全民嘉年華的超大型線上購物節,雙11對海量訂單履約環節的快遞物流迄今都還有著頗大壓力,但承載這些密集訪問和瞬間交易的頂流電商平臺卻歷來鮮見因流量激增而陷入崩潰乃至對供需兩端造成嚴重影響的情況。
這就不能不提入局各方近年對算力解決方案的探索與加碼。
算力簡單講即對數據的處理能力,當前已如水、電等公共資源一樣,不但在大眾話語體系里被提及的次數愈發多了起來,而且在實際應用層面更已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便捷靈活強大的算力供給之于電商等諸多需要彈性應對流量壓力的互聯網企業來說已屬標配,非互聯網方向的大量商業組織及政府機構等亦基于數字化大勢對此期待有加,兼具效能、成本、安全性等綜合優勢的公共計算日漸成為剛需。
這正是海內外云計算廠商得以迅速開枝散葉的起點和關鍵。能夠看到,在亞馬遜、微軟、谷歌等海外大廠旗下云業務持續滲透之外,國內阿里、騰訊、華為等廣義科技企業也已分別沿著各自早前專擅賽道在云計算領域深耕多年、覆蓋范圍已涉及千行百業,國資背景運營商云如中國電信天翼云、中國聯通聯通云、中國移動移動云等亦在強勢崛起,算力比拼更為硬核。
01
需求動力強勁
旺盛的算力需求正在為云計算廠商全球業務鋪展源源不斷注入動能。
綜合多家主流調研機構最新分析報告,我們不難得出一個判斷,那就是全球云計算市場上升空間依舊很大,趨勢或為長期穩定增長。
調研機構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2654億美元,預計2022、2023、2024、2025年這一數據或將達到3105億美元、3596億美元、4030億美元、4557億美元;而從細分類目看,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市場規模有望從2018年的348億美元增至2025年的1243億美元,PaaS(平臺即服務)市場規模有望從2018年的282億美元增至2025年的932億美元,SaaS(軟件即服務)市場規模有望從928億美元增至2025年的2382億美元。
國內市場亦不例外。
同據艾媒咨詢數據,2021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2330.6億元,預計2022、2023、2024、2025年這一數據或將分別達到2983.4億元、3784.9億元、4242.5億元、4795.4億元。
就行業走向而言,國內云計算市場未來增速或將大幅領先于全球大盤,而這一切其來有自。
先看產業側。
國內廣義科技互聯網公司盡管偶爾會受內外部因素影響而在需求上或有階段性波動,但它們總體上一直都是用云大戶,尤其是在C端用戶規模上占據絕對優勢且對用戶體驗往往有著極致追求的電商、短視頻、直播、游戲等垂直行業前排企業,其對云計算廠商營收的貢獻以及對云計算業務在國內落地生根的示范帶動作用不容小覷;而且接下去隨著5G、IoT、VR、AR,特別是元宇宙等相關業態的繼續推進,此類公司對云計算市場或有更大拉動。
需求不止于此。
國內其他眾多行業如金融、制造、醫療、服務、教育、媒體等亦在全面提速數字化,上云已是必選動作,各級政府機構亦在積極籌謀于此。這些政企用戶對云廠商算力等各方面要求有所不同,市場則已逐步打開。
再看政策向。
無論是底層科技研發,還是重大工程推進,國家在政策層面對云計算發展始終報以鼓勵和扶持的態度。
發布于2021年3月的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到,十四五期間(2021-2025年),加強通用處理器、云計算系統和軟件核心技術一體化研發;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數字產業;完善國家電子政務網絡,集約建設政務云平臺和數據中心體系,推進政務信息系統云遷移。
國務院2021年12月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則列得更為具體。該文件提到,建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
文件亦提到,推進云網協同和算網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算力、算法、數據、應用資源協同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貴州、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地區布局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數據中心集群,結合應用、產業等發展需求優化數據中心建設布局,加快實施“東數西算”工程。
這些政策利好對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天翼云等國內頭部云廠商來說顯然是重大機遇。這些廠商對中國云計算演進或可貢獻更大力量。
02
反推算力供給
量級不斷加大的算力需求已對供給側形成強大推力。
以國內市場為例,地域不同,行業各異,云廠商能否分別為之提供超預期的算力服務不只關乎自身競爭力,而且甚至與提振民族產業緊密相關,重要性不言而喻。
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在發布于2022年8月的一份題為《云端中國,展望2025》的研究報告中提到,工業和制造業貢獻了中國GDP的1/4以上,但這兩個更偏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并未像電商等科技互聯網行業那樣將絕大多數工作負載轉到云端,而在最新政策引導下,它們的情況或將改變。
利益相關方的核心關切無疑仍是云廠商綜合實力的高下。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國內云服務市場規模或將由2016年的521億元增至2025年的12683億元,增速總體保持在30%以上,從走勢看,40%以上的高增速已告一段落,市場增長逐步平穩化。該機構認為,上云和用云在需求側已接近共識,概念變現行不通了,技術能力升級和生態能力構建才是云廠商打開更大空間的鑰匙。
國內云廠商市場份額排名位次已大體趨于穩定。據調研機構Canalys數據,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大陸云基礎設施服務支出73億美元,同比增長11%;前四大云廠商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百度智能云該季度市場占比分別為34%、19%、17%、9%,四者合計79%。
阿里云在國內的行業地位正是在綜合實力的長期反復博弈中確立的。
市場份額全球前三、亞太第一的阿里云,自2009年創立以來,圍繞多維度技術突破不斷發力,而其在近日開幕的2022云棲大會上官宣的多項算力攻堅成果,不僅在國內超越同行,而且在全球同賽道亦屬領跑水平。
時間線需要稍稍前移。近5個月前的6月13日,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在2022阿里云峰會上提到,阿里云在策略上要“Back to Basic”即回到云計算本質,為此要堅持技術長征。會上阿里云發布了云基礎設施處理器CIPU,并將其定義為替代CPU的下一代云計算管控和加速中心。
CIPU向下能夠將計算、存儲、網絡資源快速云化并進行硬件加速,向上則接入自研飛天云操作系統,能夠將阿里云全球數百萬臺服務器構建為一臺超級計算機,在此基礎上可為各行各業用戶提供高性能云計算服務。
2022云棲大會期間,阿里云首次向外界展示了倚天710與CIPU、飛天操作系統的協同成果。
倚天710是阿里旗下芯片公司平頭哥一年前發布的首顆通用CPU芯片,目前已大規模應用于阿里云數據中心并以云的形式服務阿里體系及業內多家科技互聯網公司,算力性價比提升逾30%,單位算力功耗降低60%。這是國內首個云上大規模應用的自研CPU,是阿里算力攻堅重要突破。阿里云稱未來兩年20%的新增算力將使用自研CPU。
另值得提及的是,在11月2日云棲大會開放日上,多款搭載了阿里云無影架構的終端新品亮相,其中包括無影筆記本、Rokid Air+Station、谷東工業AR眼鏡等。
以無影筆記本為例,這款重量低于1.29千克、厚底低于13.9毫米的筆記本,工程樣機在Cinebench上跑分超過了12萬。據海克財經了解,通過接入強大的云上算力,這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產品,秒變“機皇”。
張建鋒在2022云棲大會上表示,以云為核心的新型計算機體系漸趨形成,軟件研發已開啟范式革命,Serverless是其中一個重要表征,阿里云將堅定推進核心產品全面Serverless 化,幫助客戶更好地實現敏捷創新。
03
市場拓至縱深
作為公共資源的算力如今已逐步深入大眾生活并已高效賦能全球產業。一個由算力擔綱新引擎乃至新型生產力的時代正漸行漸近,算力之于國力的價值日益凸顯,一場深層次的生產關系的變革亦或將由此徐徐拉開帷幕。
據工信部7月30日披露的數據,截至2022年6月底,中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590萬標準機架,服務器規模約2000萬臺,算力總規模超過150Eflops(每秒15000京次浮點運算次數),排名全球第二。
如此龐大算力的達成,毫無疑問與國內頭部云計算廠商在技術和產業鏈等層面矢志不渝的努力分不開。而在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之前,這些云計算廠商的海內外開拓除了跑馬圈地目的外,同時兼具技術打磨和市場培育雙重功能。
就此而言,如若探究中國算力未來去向,那么當前技術實力和市場份額均在國內云計算行業排在首位的阿里云,其前行軌跡理應被投以更多目光。
調研機構Gartner數據顯示,在2021年全球云計算IaaS市場,阿里云以9.55%的份額,排在亞馬遜和微軟之后,位列第三,而這已是其在該榜單連續第六年實現份額增長;同時段在亞太云計算IaaS市場,阿里云以25.53%的份額,力壓第二名亞馬遜和第三名微軟,居于首位。
阿里云國內市場優勢則更為明顯。據IDC數據,2022年上半年,在中國IaaS市場,阿里云以34.5%的份額排名第一,華為云、天翼云、騰訊云、亞馬遜AWS分別以11.6%、11.0%、10.3%、8.1%的份額分列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名。
阿里云并未滿足于上述份額及位次,其在基于多種途徑蓄勢跳躍。
2022年6月,Gartner發布研究報告《云AI開發者服務魔力象限》。繼2021年憑借領先的AI算法和豐富的產品體系入圍遠見者象限后,阿里云此次再行提高,升到了挑戰者象限,且成為該報告中執行能力最強的中國企業。
據稱阿里云的AI語言技術總分在全球AI開發者服務供應商中排名第二。目前其已能夠提供一套完整的以AI為基礎的能力,包括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視頻識別等。
阿里財報顯示,在截至2022年3月底止季度,阿里云實現了成立13年來首次年度盈利,成為國內唯一實現盈利的云廠商。張建鋒在接受媒體采訪談到盈利問題時表示,規模是盈利的關鍵,到達一定規模后,盈利會是常態;相較亞馬遜和微軟,阿里云的規模還不夠,還需要繼續做大。
規模的做大在國內市場有著現實可能。
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在2022年6月底止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回答分析師提問時稱,對云業務要基于宏觀大局加以理解,IT支出占GDP百分比,中國遠低于美國,產業數字化是大趨勢,各行各業都需要轉型升級,云的機會不是周期性的機會而是結構性的機會,所以阿里將云定做核心戰略。
海外市場亦不乏縱深開掘的空間。目前阿里云在出海業務上著力頗多,其在東南亞和沙特的布局尤具看點。
來源:海克財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