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小米與華為的單品供應能力比較,不嚴密也無意義。不過,經過三年來的努力,小米供應鏈管理能力已經及格了

    【IT時代周刊編者按】小米的供貨能力飽受詬病,如產品多次斷貨與跳票,如小米3的“換芯門”。近日雷軍在微博上談產品供應問題時,直指華為:大家可以問問供應鏈,雷軍有這樣的底氣是不是供應能力已經有所提升?陳述對此做了詳細的梳理,認為小米與華為的單品供應能力比較,不嚴密也無意義。不過,經過三年來的努力,小米供應鏈管理能力已經及格了。

    近日雷軍在微博上談產品供應問題時,直指華為:大家可以問問供應鏈,小米單品供應能力是不是已超過華為?

    可以看出雷軍的兩點自信:一是認為單品供應能力超過了華為,二是小米的供應鏈問題或已不是瓶頸。

    先說說雷軍的第一個自信,單品供應能力的比較,不嚴密也無意義

    毋庸置疑的是,小米的紅米手機銷量近千萬部,華為沒有一款單品銷量能夠超過紅米。如果雷軍表示單品銷量超過華為,沒有任何問題,有數據支撐。從銷量多也就是供應多來推出供應能力強,是不嚴密的,忽略了供應節奏的問題。

    小米互聯網銷售比例高于華為,在節奏上不好控制。如紅米NOTE預訂量1500萬部,需求集中爆發,多少會轉化為購買行為難以確定,幾乎無法作為排產計劃的依據,小米會按照生產計劃每周供應5萬部到20萬部,并沒有解決大部分用戶的需求問題,用戶仍然會感覺到供應不足。華為線下渠道銷售較多,線下的門店量是固定的,流量大體上也不會有多少變動,根據以往經驗、產品生命周期及渠道消化情況,可以更加準確的制定排產計劃。所以,在用戶感知上,供應不足的情況不會經常發生。

    另一方面,雷軍之所以提單品供應能力,是回避華為總體銷量是超過小米的事實。然而小米與華為的產品策略不同:華為多產品線出擊,在同一個價位段可能不止一款產品,追求總體規模;小米產品精而少,在單品上下功夫。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這種比較并沒有意義。

    再說第二個自信,在供應鏈管理方面,小米及格了

    小米從互聯網行業向傳統手機制造業進軍,需要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這里面牽涉的利益鏈條太長,出現供應問題在所難免。三年來,小米在不斷的成長。我們目睹了小米在供應鏈上出現的問題。如產品多次斷貨與跳票,如小米3的“換芯門”。我們也了解到小米在供應鏈上所作出的努力。如雷軍親自與英華達等供應商進行談判,如紅米需求大增時,在聞泰獨家代工的基礎上,增加生產富士康與英華達生產。

    傳統手機廠商的優勢就在于供應鏈,小米作為新銳力量,恐怕一段時間內難以企及。去年這個時候,就有業內人士稱,小米的供應鏈不及格。現在來看,小米的供應鏈管理應該及格了。這里,我以手機供應鏈上最重要的因素芯片供應為例進行分析。芯片供應能力強弱,主要看三個指標:

    一是正常銷售的保障能力。產品上市初期,會經歷產能爬坡的過程,這個時候出現的產能不足屬于正常現象,無論是小米、華為還是中興等,都會遇到,不在討論之列。紅米手機自去年8月上市,至今10個月的銷售周期里,平均每個月的銷量近百萬部,在這個銷售規模下,能夠做到持續的供應,已經說明小米在常規銷售上,已經理順了與供應鏈之間的關系,整個供應鏈合作良好,節奏穩定。在去年雙十一大促等特殊節日,能夠保證一定的現貨供應,也是供應能力的體現。

    二是多供應商的維護能力。小米初期的產品,使用的都是高通芯片。把寶壓在一個供應商之上,對生產節奏的控制能力相對較弱。隨著規模的壯大及產品線的拓展,小米已經開始引入其他芯片廠商,以增強對上游的控制能力。如小米3移動版采用的是英偉達芯片,聯通與電信版采用的是高通芯片;低端產品紅米采用聯發科芯片,而紅米1S電信版則采用高通芯片。當然,成長的背后會有利益糾葛與不快,如傳言高通與小米合作出現微妙關系。相信小米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解決這些問題。

    三是緊俏資源的鎖定能力。在這個方面,小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與上游進行長期的磨合,形成持續的利益關系。雖然高通與小米有投資關系,但是在資源的鎖定與獲取上,小米仍顯乏力。如2013年底,高通驍龍800芯片資源緊俏,小米3聯通版與電信版發布后推遲四個月才上市,芯片供應上出了點問題。如在4G發展初期,傳統手機廠商優先鎖定了高通、Marvell的芯片資源,小米仍沒有推出4G手機跡象,也看得出在這方面的欠缺。

    小米沒有推出4G手機問題,可能還有另一種解釋。即小米無意參加,小米做手機的邏輯并不是搶資源、找藍海,而是在紅海之中找到差異化的模式,獲取成功。無論哪一種,都透露出小米在供應鏈上仍表現平常。如果對其進行人格化的描述,小米是個奧賽選手,在這個弱勢科目上已經及格了。

    4G發展初期,手機廠商芯片之爭爆發,在爭奪稀缺資源的過程中,國內手機廠商由于各自文化基因、業務模式不同,表現出來的面目也不同。筆者試著對運營商合作品牌中華酷聯、互聯網渠道代表品牌小米、社會渠道代表品牌OPPO進行分析,勾勒他們在芯片之爭上的大致面貌。本篇是第二篇,關于奧賽選手小米。第一篇是關于賭徒酷派,見文章末尾的擴展閱讀。后續文章,敬請期待。

    【IT時代周刊編后】小米進軍海外市場箭在弦上。今年小米致力于開發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印尼、泰國、越南、俄羅斯、土耳其、巴西、墨西哥十個海外市場,明年將會野心勃勃進軍北美市場。小米面臨的另一個更大的挑戰是,隨著銷量爆發式的增長以及將市場擴張到海外,小米本來就很緊張的供應鏈將面臨更大的壓力。畢竟,海外的用戶可能不象國內的米粉那樣有足夠的耐心等待。【責任編輯/王璟】

    作者陳述,微信公眾號:mhy_chenshu。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小米與華為的單品供應能力比較,不嚴密也無意義。不過,經過三年來的努力,小米供應鏈管理能力已經及格了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