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燃(shen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金玙璠
編輯 | 魏佳
這是一個不一樣的雙十一。
一場變革正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進行。家住北京的逸凡網購水果時,對京東主站上的“綠電桃”充滿了好奇。他前一天在這個名叫“國家電投三網融合助農館”的店鋪下單,第二天就收到了使用清潔能源培育出的平谷大桃。
過去聽起來“高大上”的分布式光伏,現在距離我們只有一顆桃子的距離。這源于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投)和京東云的合作。
國家電投的目標是,到2025年,在全國一千個縣實現清潔能源的分布式建成。在這個項目里,京東云考慮的不只是技術底座、設備管理,而是從激發縣域經濟活力的角度出發,怎么讓農戶主動參與進來并維護設備,怎么和當地的產業做連接。
京東云以數智供應鏈的全局思維提出了解決方案:對于農戶,用京豆(在京東主站可抵扣現金)置換屋頂資源、激勵其主動清潔發電設備,讓發電效率更高;對于當地農業,在京東主站,對綠電生產的商品進行銷售刺激,給流量傾斜和優惠,鼓勵進一步使用綠電。
北京平谷只是京東云參與國家電投數字化項目的落地場景之一,這樣的合作,很快還將落地到擁有中草藥產業的河北安國等縣域。
不只是國家電投,中國能源行業中的兩大電網公司(即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五大發電集團(即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以及“三桶油”(即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都在加速數字化轉型。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背景下,這些能源巨頭的數字化轉型之旅,對整個能源行業都有參考價值。京東云與國家電投、中國海油(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的合作,對各自雙碳業務的意義,也遠大于項目本身。
從它們身上,本文試圖探討:大型重資產能源企業需要怎樣的數字化轉型?這背后的數字能源爭奪戰,拼的是什么?
能源“上云”,難在哪?
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企業,也是我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一場全面的數字化變革,正在國家電投進行。
伴隨2015年新一輪“電改”啟動、分布式光伏的推廣,國家電投要進行的數字化轉型,遠超傳統理解的“信息化”范疇,是一場關乎決策模式、商業模式的變革。
我國的能源行業主要有煤炭、石油、電力,其中電力行業形成了以兩大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以及地方性能源巨頭為主的市場格局。
電力行業的數字化開始得較早,不過,“雙碳目標”下的全面數字化、上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進行了大量的市場調研、農村走訪、反復溝通后,京東云對國家電投數字化難點的定義是,廣域、海量、異構,將難題歸納為“三新”,新能源、新設施和新業態。
作為在“新能源”領域布局最多的央企,國家電投正積極推進“縣域光伏”。典型的應用場景是,在農民的屋頂上部署光伏板,既提高了新能源發電量,還能增加農戶收入。不過,因涉及到三農,溝通和協調難度大,項目建設環境復雜。
根據國家電投的計劃,到2025年,要在一千個縣推動屋頂光伏上云,觸達2.5億用戶,并通過物聯網鏈接3億臺用能設備。分布式光伏中的“新設施”,除了要接入海量的物聯設備,還意味著海量的數據處理需求、高波動性的算力需求。
“新業態”恐怕是最令國家電投頭疼的。伴隨電力交易政策放開,國家電投要從過去只向兩大電網公司售電,轉變為靈活售電給B端的百業千態,甚至要與C端用戶打交道。
國家電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與京東達成了戰略合作。“三網融合(指推動建設能源網、政務網與社群網融合)”是其核心戰略,綜合智慧能源管控與服務平臺“天樞一號”服務于這一戰略。今年6月底,京東拿下了天樞云、天樞一號(網關型)建設項目。
雙方在北京平谷鋪設的縣域分布式光伏,就是“三網融合”的試驗田之一。
能源巨頭的數字化痛點是不一樣的。作為“三桶油”之一,中國海油每年裝備采購就要花一萬億元,痛點在于采購環節降本增效,這也是資產密集型能源企業的普遍痛點。
難點在于采購的復雜性。中國海油的物料有3000多個品類,物料編碼數量有200多萬。舉例來說,以泵這一個品類來看,不同企業場景下,一個泵就有幾十甚至上百個品類,而不同的企業場景下分類還不同。
這正是擁有近億SKU管理經驗的京東的“專業”。今年年初,京東云與中國海油確定在數字化供應鏈采購平臺上展開合作。
能源“上云”,改變了什么?
同樣是能源“上云”,不同企業的痛點,解法自然不同。
對于采購供應鏈上云,中國海油的要求是,保供、降本、合規、高效。
京東云的解決方案是,基于中國海油的體系,做一個供應鏈采購平臺,從前端的采購需求,到中間的采購尋源過程,再到采購執行環節,倉儲、物流、配送,以及最終裝備使用的整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百萬、千萬的品類都在上面運轉。這個采購平臺預期能提高需求準確性10%,降低庫存8%,提高物資共享率20%。
如果說與中國海油的合作,發揮的是京東云的供應鏈優勢,那么,和國家電投的合作,就是一場將數字化底座和能源業務上層建筑的結合,數智供應鏈不僅作用于技術層面,更探索出了一套商業模式。
對于數智供應鏈這套系統的運作模式,我們從云服務的三層laaS(基礎架構層)、PaaS(中間層)、SaaS(應用層)進行拆解。
在基礎架構層,京東的數智供應鏈底座一端連著消費互聯網,覆蓋5.8億用戶,一端連著產業互聯網,覆蓋數十萬商家。
基于這個底座,京東生長出了零售、物流之外的云業務。京東自身是億級別的設備數據,所以在國家電投的項目中,京東云的供應鏈能夠負責海量光伏板的輸入、運維,讓每個農戶實時進行用電管理。
中間層是京東云面向行業形成的垂直應用,針對能源行業,形成了一套由數字孿生、工業組態、算法仿真構成的能源設計中臺。
在國家電投項目中,“戶用光伏”的推廣協調難度較大。我們就以“戶用光伏”的部署環節來看,能源設計中臺是如何解決問題的。過去,傳統方式的流程是,電力企業先請設計院介入,設計院向農民要房屋圖紙,可很多農村自建房沒有圖紙,這種情況下只能現場勘探,耗時費力。現在,京東云在能源設計中臺上,通過拖拉拽的模塊布局進行仿真模擬后,就可以部署光伏板了。
再往上是應用層。面向能源行業,京東將自己的消費供應鏈體系與傳統的能源供應鏈打通。
我們以“戶用光伏”的設備維護環節,來看京東數智供應鏈的解決方案。
除天氣狀況不好、雨水遮擋外,灰塵也會降低光伏電池組件的發電效率,所以光伏板需要定期清洗,那如何監測、激勵農民主動完成,就成了問題。
在監測環節,京東的能源設計中臺可以通過算法,識別當前的發電數據是天氣原因還是該清洗了。
但要起到激勵效果,進一步推動綠色用電產業鏈,還得落實一套商業模式,把經濟利益和發電、用電狀態掛鉤。
對于農戶來說,自家閑置的屋頂資源可以換錢,前幾年,一塊光伏板的租金從10元漲到了20元甚至30元。京東的解決方案是,用京豆租農民屋頂的資源,每天發放多少京豆也和發電效率掛鉤,以激勵農民定期清洗設備。
對于當地產業,京東從刺激消納的角度給出解決方案,在主站對綠電生產的商品進行銷售刺激,例如北京平谷的“綠電桃”、河北安國的中草藥等,加快縣域經濟的綠色用電、綠色發展。
如此看來,京東云的數智供應鏈進入了實體企業,而這一套解決方案,恰恰落在國家電投的“三網融合”的戰略上,借助自身社群網、政務網的能力,拓展了能源網的影響力。
一場數字能源爭奪戰
“雙碳”戰略逐步落地,一場數字能源爭奪戰徹底打響。
今年以來,能源領域尤其是傳統能源,數字化轉型進行得更加迅速。
數字能源,成了互聯網云廠商的新標地。京東、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公司,早就開始能源領域的布局。2021年以來,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的各家,都在加速爭取頭部公司,打造標桿案例。
在五大發電集團中,國家電投在新能源領域走得最快,它的“天樞一號”數字化項目,無疑是背書能力很強的大客戶案例。
不過,無論是從國家電投還是中國海油身上,都可以看到,相比零售云、政務云、金融云,頭部能源企業因為體量龐大、涉及面廣,“上云”的難度遠超其他行業。
新能源、新設施和新業態,是擺在能源企業面前共同的數字化難題:調整能源結構,從以煤炭為主調整為以新能源為主導的機制;對能源設施進行智能化改造;帶動新業態,將能源企業從原來的以能源供給為中心,逐步轉變為以需求端為中心。
對于能源企業來說,互聯網云廠商在供應鏈、生態、物流等方面更有優勢,解決方案也各有側重點,但比拼的核心是,誰能更深入地完成數字化系統的重建。
其中更側重供應鏈的京東云,打入能源領域已有四年,跨界能源的范圍幾乎涉及從傳統能源到新能源的全部。從兩大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三桶油”一路走來,京東云已經打磨并驗證出一套“能源行業數字化模版”:覆蓋綜合智慧能源的能源設計中臺,為產業數字化轉型打造的數智供應鏈。
未來,京東云要帶著這套“模板”向地方城投和城市燃氣公司俯沖。而京東云的數智供應鏈能力也將外溢到更多行業,降低更多產業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利用技術,把整體供應鏈的效率提高到極致,這是數智供應鏈的核心。
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京東云在數字化底座能力之外,還在與能源企業的合作中找到了商業模式層面的共鳴:
國家電投將分布式能源部署在用電單位的周邊,為的是提升能源供應鏈的效率。京東將倉庫設在城市周邊,為了提升社會化供應鏈的效率。
將能源供應鏈與消費供應鏈、產業供應鏈打通,它的價值不只是精準匹配了能源企業帶動“新業態”的痛點,而是京東云可以坐在能源巨頭的“順風車”上,深入到產業生態中,打開更廣闊的市場。
*題圖及文中配圖來源于視覺中國。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逸凡為化名。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