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崛起的折疊屏手機,滿足“又大又輕巧”的任性

    2022年9月,蘋果發表了全新系列的iPhone——擁有大屏幕的iPhone 14 Plus。

    同一時間,他們又終止了另一個才推出僅僅兩年的產品線:輕巧的mini系列。

    這個舉措反映了手機產業近年在產品設計上的進退失據,也反映了消費者在需求上的矛盾心理。那就是:

    “我又想要更大的屏幕、但又想要更小巧的智能手機。”

    矛盾的用戶需求

    最近十年,智能手機成為了我們每天不可缺少的科技產品。智能手機這么重要,關鍵在于它是如此全能:只要有了它,你就能把互聯網塞到口袋里,在任何地方都能與全世界溝通。

    “用戶需求”是智能手機這十年發展的正向循環助推器,而智能手機野蠻發展的開端則是“大屏”。2007年,iPhone僅擁有一個 3.5 寸的屏幕,就已經被喬布斯稱之為Giant Screen,后來HTC推出擁有 4.3 寸屏幕的HD2;不久之后,在2011年,三星就變本加厲地推出了5.3寸的平板手機Galaxy Note,短短兩三年,大屏手機便開始了安卓搶食。隨后,連堅持小屏的iPhone也開辟了Plus系列,正式進入大屏賽道。

    圖片來源:Mashable

    當手機廠商打開了潘朵拉之箱,屏幕尺寸的軍事競賽開始了。隨著屏幕尺寸的增加,手機體積和重量也不斷上升,并無限接近“輕便的智能上網設備”的極限。如果繼續無上限地增加屏幕尺寸,會打破手機大屏和良好體驗的“平衡”。

    如此情況下,各大手機廠商換了一個思路,嘗試用盡機身的每一寸面積,創新地以全面屏形態,保持手機尺寸不變的同時,增大屏幕的尺寸。到了今天,智能手機的屏占比普遍已達90%以上,同樣無限接近極限,能繼續提高的空間變得非常有限。

    這時,手機廠商開始注意到,用戶不光是想要擁有一臺大屏手機,更是想要一臺足夠輕巧、便于攜帶的大屏手機。

    用戶的需求就是這樣的矛盾。

    崛起的折疊屏手機

    無疑,蘋果在2020年推出iPhone 12 mini,就是對這種困局的無奈回應。他們嘗試細分市場,把產品分成普通尺寸、Max尺寸以及mini尺寸,讓不同需求的用戶,購買不同尺寸的產品。沒想到,產品并未得到市場的認可,iPhone 12 mini和13 mini兩代產品持續滯銷,蘋果最終也不得不取消了mini產品線。

    當蘋果讓消費者做選擇題的時候,其他廠商則另辟蹊徑,嘗試做這種“看似矛盾的融合”。其中最具有創新性的,便是2019年起,華為和三星推出折疊屏手機——用戶日常使用或不用手機的時候,可以通過折疊形態把手機變小巧;想要享受大屏視野的話,只要把屏幕展開,就能變成大屏手機。

    圖片來源:Counterpoint

    誠然,2019年的折疊屏技術尚未成熟,折疊屏手機的價格也相當昂貴,但足夠創新的形態、可小可大的變化,讓折疊屏沸騰了手機市場,打開用戶對未來手機形態的想象。

    從2019年華為、三星巨頭下場,到2022年幾乎所有廠商ALL IN搶食,折疊屏賽道崛起,只花了三年時間。于是,折疊屏拉開了智能移動終端新十年的序幕。

    今年蘋果取消了mini產品線之后發布的iPhone 14 Plus,銷量仍然沒有回歸iPhone最初的銷量神話,反倒陷入“破發”、“滯銷”、“減產”的尷尬境地,背后原因更多是產品創新的缺乏。

    在直板手機創新乏力的今天,用戶的目光,更加聚焦到具備創新形態和功能的小折疊。那些糾結于屏幕和輕便性的消費者們,開始意識到折疊屏手機真的能做到“二者兼得”,甚至發現,在直板旗艦創新不足的今日,折疊手機的技術密度、形態突破和日趨成熟的疊加之下,已經足以能打動自己買單。

    圖片來源:IDC

    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手機最新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同比下降11.9%,依然延續上半年的低迷。但反觀折疊屏手機市場,2022年第三季度,國內折疊屏手機出貨量超過了100萬臺,同比增長約246%,創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單季出貨量。

    低迷的智能手機市場和“逆風”增長的折疊屏手機市場,呈現出了真實的“折疊格局”。

    行業金線之上

    事實上,折疊手機不只是將屏幕對折一下那么簡單,僅僅做到如此,還遠不能稱之為“折疊手機”。折疊屏的背后,極度依賴研發突破與技術創新。這也是為何折疊屏手機剛面世后,行業為之沸騰,但入局者卻僅有華為與三星。

    而折疊屏需要的關鍵技術,恰恰對上了華為這個技術流的“專業口”。首創鷹翼折疊鉸鏈技術的華為Mate X讓大家領略了折疊屏的形態魅力,之后,華為次年推出了Mate X2.令人驚訝的是,這是一部內折形態的折疊屏手機,也在這一代折疊屏中,華為探索出了“雙旋水滴鉸鏈”技術。今天,終端廠商所宣傳的水滴鉸鏈以及無縫折疊屏幕,最初就是由華為開發出來。

    在2021年12月,華為在冬季新品旗艦發布會上,展示了旗下第一款豎折設備P50 Pocket。華為致力于折疊屏品類與形態突破,成為目前市面上唯一擁有內折、外折與豎折三種折疊形態的手機品牌。

    今年早前推出的Mate Xs 2.在工業設計、材料科學、交互體驗等方面進行創新,實現超輕薄、超平整、超可靠的巨大突破,也是目前最輕最薄的折疊大屏手機,而這也給其他廠商指引了方向,我們能看到后續發布的多款折疊屏已經開始為折疊屏手機減重,并且根據目前消息來看,未來要發布的多款折疊屏,“輕薄”亦是關鍵詞。

    華為引領形態革命的同時,也引領生態演進。例如,華為的鴻蒙操作系統同樣針對折疊屏手機展開了系統優化及開發指導。2019 年,華為攜手軟件綠色聯盟,建立首個折疊屏應用生態聯盟,并于 2020 年 12 月,發布了折疊屏移動智能終端人機界面設計及開發指南 V2.0.而在華為Mate Xs 2上,首創自適應UI引擎,通過自學習獲取原有布局信息,針對大屏顯示重新優化布局,在前段時間的vivo X Fold+發布會上,我們也看到了自適應UI也出現在了vivo的發布會Keynote上。

    從最初的外折折疊屏華為Mate X,到今天優雅隨行的小折疊華為Pocket S,華為已經推出了六款折疊屏手機。領先的開場,核心的技術,持久的突破,不斷的布局,華為折疊屏構建出一條看不見,但確確實實存在的行業“金線”。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華為以52%的市場份額,排名中國折疊屏手機市場第一。這意味著,每賣出兩臺折疊屏,就有一臺是華為。同時,華為折疊屏手機市場發貨量第一,消費者滿意度第一,華為手機在折疊屏手機市場中占領絕對的統治地位,獲得了消費者對華為折疊屏的認可。

    回到需求原點

    回到用戶需求這個原點。“小巧”和“大屏”這兩個看起來矛盾的消費需求,已然被“折疊”巧妙突破。

    華為P50 Pocket自2021年12月上市以來,連續在2022年Q1、Q2兩個季度蟬聯國內折疊屏手機單季銷量冠軍。無獨有偶,三星的盧泰文博士還指出,三星折疊屏手機用戶中,70%都使用Z Flip。可見“既小巧、又大屏”是打動消費者的核心要素。

    華為Pocket S采用小折疊設計,在折疊狀態下,它就像粉餅盒一樣大小,精致小巧,放進口袋里、放進mini包里都輕松自如。而輕輕一打開,又能獲得6.9英寸沉浸大屏,21:9絕佳觀影比例,帶來“劇場式”的沉浸體驗。華為Pocket S還成功通過40萬次折疊測試,用戶日常使用根本不用擔心折疊是否安全安心問題。另外,華為Pocket S還帶來了6款全新配色,擁有更時尚、更年輕的調性,更能吸引那些對顏值更感興趣的女性用戶。

    更需要留意的是,華為通過技術創新,進一步降低了華為Pocket S的成本。華為Pocket S售價僅5988元起,已經和直板旗艦手機價格相當,極大地降低了折疊屏手機的消費門檻,讓折疊屏手機也能成為年輕用戶的首選。

    在極致的技術創新下,并不存在絕對的消費者需求矛盾。

    來源:虎嗅APP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崛起的折疊屏手機,滿足“又大又輕巧”的任性
    真體驗才有發言權!榮耀X40測評——千元曲面巔峰之作
    手機行業“寒冬”,或是醞釀革新的土壤
    揭秘Mate 50“黑科技”:高精度環形磁場微控馬達,無網絡發送衛星消息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