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一個季度凈利潤超全年…核酸檢測企業“紅利”能持續多久?

    每家檢測企業都在書寫著自己的“造富神話”,在這個略顯神秘的行業中,有人說賺的是“辛苦錢”、有人稱是“渠道生意”、也有人擔心生產線早晚報廢、更有人擠破頭想入局……

    《財經?伽瑪刀》對話了行業人士、投資人、分析師以及企業負責人后發現,這個行業的發展軌跡正在悄然生變。即使“跌落神壇”,對于已經完成資本積累的它們來說,也早已不愁退路……

    10天就能凈賺1個億,一個季度凈利潤超過全年……暴富,對于核酸檢測公司來說早已不是新鮮事。

    隨著基因檢測板塊上市公司陸續發布財報,多家龍頭企業業績暴漲,增速最猛的企業同比增幅甚至超過了3000%。但實際上,這波“造富狂潮”已持續了近3年,而外界也給出一種假設:新冠肺炎疫情總有結束的一天,紅利消失后,業績是否會跳水?這些企業的出路何在?

    剛需和競爭同在,暴利不再容易

    中國一直強調“動態清零”的總方針,而常態化核酸檢測有利于在新冠傳播鏈出現的早期發現傳染者,減小新冠疫情在社區隱匿傳播的風險。

    基于此方針,多座城市在近日陸續公布了常態化新冠核酸檢測政策。杭州布設不少于1萬個免費核酸采樣點,上海在全市優化核酸采樣點布局,北京自5月5日起開展常態核酸檢測。除此以外,寧波、大連、武漢、南昌、蕪湖等城市已經陸續開展常態核酸檢測工作。

    對于已布局新冠核酸檢測公司而言,在新冠疫情尚不知何時終結的情況下,新冠核酸檢測將是一項“長期穩定”的業務。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那些一直在布局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的公司一直都被稱為“明星企業”。中國證券報統計,截至4月27日,基因檢測板塊有21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占比逾7成;11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100%,最高增幅超3000%。

    多位醫藥行業的分析師告訴《財經?伽瑪刀》,第一批布局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的企業肯定吃到了紅利,累積到了大量的現金流。

    2020年武漢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之江生物(36.800,-0.70,-1.87%)、圣湘生物(44.200,-0.75,-1.67%)成為了其中兩家最先獲批新冠病毒檢測產品應急上市的企業。他們也陸續在2020年8月和2021年1月上市。

    圣湘生物于2020年8月在科創板上市。其財報顯示,2020年和2021年,圣湘生物的利潤總額超56億元。之江生物于2021年1月18日登陸科創板。其財報顯示,2020年,之江生物營業總收入超20億元,凈利潤超過11億元,營業收入增幅為692.72%,凈利潤增幅達1708.96%。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入局以及形勢變化,雖然這些公司還可以維持營收高、利潤大,但2021年的業績比起2020年已經稍顯疲態。

    以華大基因(65.960,-0.87,-1.30%)為例,財報顯示,2020年華大基因的凈利潤翻逾6倍,但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其業績不再繼續高增長,凈利潤分別下滑29.7%、37.63%。之江生物2021年和今年一季度的凈利潤也均出現下滑,核酸檢測試劑占其收入的比例超過一半。

    兩家企業均透露,影響因素包括:核酸試劑和檢測單價下降、部分國家和地區防疫策略的變化新冠檢測產品的供給充足導致行業競爭較激烈等。最終結果是銷售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下降。

    華興證券研究所負責人趙冰告訴《財經?伽瑪刀》,相比較2020年,2021年受集采影響,核酸檢測試劑的客單價下降的幅度較大,并且2021年也沒有出現今年和2020年初期的大規模封城、常態化核酸的情況。往后的降幅會趨緩,要給企業留一定的利潤。

    高特佳投資執行合伙人王海蛟也表示,2020年,新冠核酸檢測市場從無到有,業績增長到很高的基數,所以2021年與2020年對比自然更有挑戰。

    醫藥行業分析師韓一鳴(化名)補充說到,新冠疫情最早于2020年初于中國爆發,國內的企業的響應速度很快,產能成本也更有優勢,所以2020年許多中國企業會出口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盒。但2020年下半年以及2021年,很多外國公司也具備了相應能力,導致中國公司的海外訂單減少,這也是這些公司2021年業績表現不如2020年的原因之一。

    “2021年,海外的新冠疫情爆發的很厲害,很多國家也不再做大規模或者全員的核酸檢測了,會選擇抗體檢測或抗原檢測,這會導致海外訂單迅速減少。”韓一鳴告訴《財經?伽瑪刀》。

    價格的下降、海外需求的降低,都是2021年新冠核酸檢測板塊企業的業績表現不如2020年的原因。因此也有不少人認為,新冠終結后,這些企業也會因此而業績大跳水。

    新冠給核酸檢測企業帶來的到底是什么?

    新冠檢測業務量增大也并非只有好處,王海蛟表示,沒有一家診斷公司只做新冠核酸檢測,但新冠疫情也阻礙了企業其它業務的發展。比如新冠疫情來臨時醫院停診,大部分人居家隔離,原有的就診需求就會被壓制,小毛病也不會去醫院檢查。

    “所以,我沒有覺得疫情得到控制或者核酸檢測政策有所調整就會給企業帶來巨大負面影響,因為其它被壓制的需求會報復性增長。”王海蛟說到。

    新冠檢測的價格下降的比例和檢測量增長的比例尚不能得知,因此很難預測其2022年的全年業績。如果2022年甚至2023年都要求進行常態化核酸,那么企業的業績應該還是有增量的,只是不能確定增量的規模。

    趙冰認為,如果毛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不會有企業爭相入局,而目前新冠檢測的局面仍然是“搶不到單”。

    王海蛟則談到,以目前已披露的財報數據來看,新冠核酸檢測的毛利率與其它檢測產品相差不大。新冠疫情爆發之初,由于產能不足,新冠核酸檢測的定價較高,毛利率顯著高于其他產品。“說白了是個辛苦活,其毛利率并沒有顯著優勢。”王海蛟說到。

    企業在最初布局的時候大部分是出于“為國家做貢獻,盡企業責任”的想法,如今因為新冠核酸檢測業務量龐大,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發心決定回報。”

    多位受訪者告訴《財經?伽瑪刀》,目前階段來看,2022年的業績應該比2021年有所增長,但未必能達到2021年第一季度的程度。

    多位受訪對象都認為,早期布局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的企業迎來的一定是機遇而不是危機。

    趙冰告訴《財經?伽瑪刀》,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無論是試劑生產還是服務提供方未來一定會萎縮,只是時間或長或短無法判斷。所謂“危機”更多是對股民而言的,股價沖到了最高點,如果新冠核酸檢測業務收入增速下滑,股價就會出現波動。

    對于企業來說,抓住這次機會已經意味著上了一個新臺階。最明顯的好處是,它們獲得了大量的現金流,未來可以把這些真金白銀可以投入新的產品;其次,新冠核酸檢測業務鍛煉了企業的銷售隊伍、科研隊伍和管理隊伍。

    “核酸檢測現在被很多人叫 ‘渠道生意’,銷售團隊是否能拿到訂單是至關重要的。”趙冰說到,在這一領域,人才是核心,有這支人才隊伍在,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結束后也可以做腫瘤伴隨診斷、早診、早篩、微生物檢測、生殖健康、新型微生物檢測等等。

    然而,雖然積累了現金流和人才,企業仍然面臨著新冠終結的那一天是否會有退路的問題,而新冠帶來的最為外界關注的是相關的產能。

    趙冰認為,核酸檢測業務的產能不需要轉化,也就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很多人認為試劑盒的產業鏈就像一個工廠,如果不生產新冠核酸檢測試劑了,生產線就報廢了,實際上很多企業的原料直接從上游企業購買再進行調配、組裝的。”

    她舉了一個例子,“(產能對于企業)就相當于企業去買面粉,自己只需要揉面并且制作成餅,企業并不參與從播種開始整個業務鏈。很多人誤解核酸檢測業務擴大是不是要企業大幅增加固定資產投入,其實企業需要投入的開支主要是廠房、部分機器和零時人工。”

    韓一鳴告訴《財經?伽瑪刀》,對于布局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的公司而言,其原料會通過上游企業購買核酸片段、酶等原料,然后自己調配制成試劑盒,也可以直接購買成品試劑盒直接做檢測。

    “所以在新冠期間,企業可以購買核酸序列,如果不做新冠專程常規的乙肝或其它病原體的檢測,企業可以去購買其它病原體的核酸序列,對于企業而言影響不大。

    王海蛟表達了相反的觀點——企業在核酸檢測業務結束后做的轉型的確存在著轉化率或低或高的情況。“很多產品線和檢測的設施是可以共用的,直接替換成其它產品進行生產和服務就可以,但是未必能夠全部轉化。”王海蛟告訴《財經?伽瑪刀》,新冠核酸檢測業務消失后,也不會出現另一種有幾百億次檢測量的需求的情況。

    換句話說,可能短時間內不會出現一種檢測需求能夠達到新冠核酸檢測的規模——兩年多時間里115億次。

    第二個的問題是,企業將核酸檢測產品轉化新產品后,新產品的價格也是很重要的門檻。因為其它產品的價格不會像新冠核酸檢測大規模推行而進行集采達到如此低的價格,這時候企業就需要盡可能通過降價來刺激市場化的需求。

    還有一個問題是市場教育,新的產品可能面臨著消費者知道產品好但價格偏高,或者根本不了解新產品的情況,那么需求就很難持續,王海蛟表示。

    “如果非要說挑戰,那就是考慮手上有這么多的現金,未來該怎么去發展,是收購、兼并還是投資,這是一個機會而絕不是一個危機。”趙冰表示。

    “賬上多了幾十億的現金,可能原本計劃兩三年后才能做的事,現在就能做了。有幾家企業已經在完善產業鏈,擴張上下游,進行海外營銷以及生產基地建設上進行了投資。按照政策的行業發展思路來看,企業在獲得現金流后,主要會投資于提高創新能力,降低制造成本兩件事,以鞏固競爭優勢。” 王海蛟補充說到。

    韓一鳴也表示,雖然可以將產業鏈直接轉化,但是新冠檢測的體量遠高于常規檢測,所以企業也面臨著新產品是否可以充分消化現有規模的問題。

    王海蛟認為,未來IVD(體外診斷產品)行業的內卷程度非常大。那么,這些有了現金流的企業可以在研發、人員薪資、市場投資營銷渠道建設等進行全方位投入,成為巨大工廠甚至數字化工廠,從而提升其上下游的議價能力顯著提升,顯著提升其行業地位。但發展能力后50%的企業可能從事這個行業里消失了。

    “沒趕上趟”的企業后悔了嗎?

    貝瑞基因一直聚焦于基因檢測技術,2017年就已經在A股主板上市,卻并未將重心投入在新冠核酸檢測領域。貝瑞基因一位人士告訴《財經?伽瑪刀》,做這樣的選擇并非技術原因,而是因為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其正在著手生育健康新品研發,重點市場是醫院的優生優育婦產科。

    病毒檢測并非貝瑞基因的主業,他們反而看好在如今國家著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大方向下,生育健康和遺傳病檢測領域的市場潛力。“所以現階段是不是再加碼,值得商榷。雖然目前市場漸趨飽和,但不排除未來在新冠檢測產品創新上的探索。”該人士告訴《財經?伽瑪刀》。

    多位受訪對象也都表示,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的研發難度和成本并不高,很多沒有布局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的企業都是出于策略考量,而非企業的能力不足。

    王海蛟認為,從企業家的角度來講,布局新冠核酸檢測的投入范圍有限,成本大概在千萬元以內,這對很多上市的企業或者大規模的企業來說并不是難事。

    但如果新冠疫情在短時間內終結,企業也可以恢復正常的經營;如果新冠疫情還要持續很久,那么產品會有很大的銷路。“相當于企業經營買了個保險。”王海蛟說到。

    只是在新冠病毒爆發之初,病毒特點尚不明確——新冠病毒和SARS一樣屬于冠狀病毒,所以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新冠也會像非典一樣短時間內流行,沒有預設到其流行那么長,也帶來了如此大的業務量,甚至于這個規模會在未來三年里都很龐大。

    所以,業務當中并不涉及病毒檢測的診斷公司對傳染病的特點、傳播性可能的持續時間的把握和了解程度就會比較低,認為布局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的收入產出不成正比。

    同時,王海蛟也表示,新冠核酸檢測的業務需求的快速增長和突然萎縮對行業中的從業人員的確會有不小的影響。新冠核酸檢測企業承擔的業務量很大,從日產幾十萬份要在短時間內提升至上千萬份,這就需要擴大一部分固定資產、要備好足夠的貨料才能滿足地方的檢測需求量,這都是很大的成本。

    “在正常情況下,企業都會評估未來5年到10年的發展才會增加人才以及固定資產投入,但是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的緊急程度無法讓企業考慮這些問題,這是出于社會責任必須要做的事情。”她說,“相當于企業是在湖面上開船,按照15級臺風加固了船,但是臺風停了。”

    韓一鳴則告訴《財經?伽瑪刀》,新冠核酸檢測賺的是“辛苦錢”,可以積累到現金流,但并不能對主營業務有其他幫助。所以很多主業本身并非聚焦于病毒檢測的企業仍然想要聚焦于主營業務,不會因為新冠疫情爆發就立即租一間辦公室,向衛健委申請牌照,再大規模建立檢測點。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就沖到第一線做核酸檢測業務的企業,沒有一家是想著賺錢的,大部分人都認為可能是賺不了錢的。”王海蛟說,企業在最初布局的時候也有一部分“為國家做貢獻”的想法,如今因為新冠核酸檢測業務量龐大,這是“發心決定回報。”

    一家已上市的基因檢測公司方面告訴《財經?伽瑪刀》,其聚焦于癌癥精準醫療業務,如果日后新冠檢測需求不能滿足新冠疫情的需求,他們也隨時準備著相應措施,但是這是出于社會責任而非業務布局的考量。

    如今,新冠疫情時代已進入第三年,而第一批布局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的公司也已經賺的“盆滿缽滿”,財報亮眼,積累了大量的現金流。趙冰也表示,事已至此,“沒趕上”的企業也會選擇不進入。“新冠核酸檢測是“渠道生意”,市場已經被幾家龍頭企業瓜分的差不多了,再擠進去這個市場也可能沒機會了。”趙冰表示。

    一位基因檢測公司的主管也告訴《財經?伽瑪刀》,其企業沒有選擇布局該業務,是因為“確實沒有想到新冠疫情會持續這么久。”【責任編輯/額發】

    來源:新浪財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一個季度凈利潤超全年…核酸檢測企業“紅利”能持續多久?
    百億“江湖” 北上廣深核酸檢測機構大調查
    輝瑞CEO:我們怎么跟特朗普政府談判并給新冠疫苗定價?
    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的HIV患者 容易產生新冠病毒變異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