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頻繁裁員的互聯網大廠,撐起寫字樓租賃半邊天

    從去年開始,「裁員」就成了每個互聯網打工人繞不過去的一個詞。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2021年有超過35家互聯網公司出現規模化裁員,包括字節跳動、快手、愛奇藝、百度等大廠。例如,愛奇藝總體裁員比例達20-40%,快手四大事業部均有裁員,個別部門裁員比例達30%。而字節跳動的裁員從年中延續至年末,教育、商業化、游戲、房產、投資條線相繼出現「優化」或「組織下放」。

    而近日裁員風波終于刮到了互聯網的兩座大山。

    #騰訊裁員# #阿里裁員#兩個詞條幾乎前后腳登上熱搜,詞條里各種小道消息鋪天蓋地。據36氪報道,騰訊裁員比例并未到外界傳言的30%,阿里則集中在MMC(社區電商)事業群。

    盡管大廠裁員已成每年特色,但直到阿里和騰訊也要裁員的消息流出,才讓人驀然驚醒,互聯網寒冬真的來了。但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事實卻是,互聯網大廠擴租辦公樓的步伐并沒有因為寒冬而止步。

    一邊裁員一邊擴租

    隨著互聯網大廠接二連三裁員的消息登上熱搜,打工人的焦慮也升到了頂點。

    先是2021年年中,“雙減”政策落地前后,好未來、高途、猿輔導、作業幫等眾多在線教育大廠均大量裁員。隨后,快手、字節跳動、百度、滴滴、美團、愛奇藝等互聯網企業也都傳出裁員消息。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說,“2019年是過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卻是未來十年里最好的一年”,如今這句話被時常被引用,以襯托疫情反復、反壟斷政策、俄烏危機等種種錯綜復雜的因素下,越來越難以捉摸的經濟形勢。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互聯網開始告別高速發展、高流量時代,進入去肥增瘦、開源節流、降本增效的務實階段。

    但也有另外一點需要明確的是,除了“雙減”政策的突然之外,互聯網大廠其實很早就摸清了后流量時代的發展脈搏。換言之,如果不看政策周期的影響,在經濟周期上大廠們其實并沒有進入寒冬。

    房地產咨詢機構仲量聯行去年曾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國內10家頭部科技企業在2021年上半年新增員工總數達到近40萬人,較2020年底增長22%,大約相當于400萬平方米的辦公空間。

    過去五年,頭部科技企業的員工人數也一直在保持穩步增長。其中,截至2021年三季度,阿里正式員工人數同比翻了一番,增量達到12萬人;騰訊2021年上半年人員規模擴張超4萬人,較2020年末增長83%。

    也就是說,雖然過去幾年「寒冬論」和「裁員潮」不絕于耳,但科技企業仍在為擴招而來的新員工不斷租賃辦公樓。

    以北京為例,高力國際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互聯網科技企業在超過5000平米的大宗租賃成交中(僅包含新租和擴租)就已經接近140萬平方米,占比52%,也就是其中有超過一半的辦公樓由互聯網科技公司承租。

    從2021年CRESA發布的北京寫字樓十大租賃成交統計來看,租戶騰訊、快手、美團、字節包攬了全年成交面積榜單的前五名,其中字節拿下兩個項目。

    據不完全統計, 2021年快手分別租下首創天悅西山2.8萬平米、萬家燈火大廈8萬平米、和盈中心1.8萬平米、上地元中心9萬平米;美團租用鼎城時代大廈8萬平米,字節跳動租用時尚萬科7萬平米、 國際創新融通中心8萬平米,百度租賃方舟大廈1.9萬平米。

    受益于互聯網大廠如此大體量的辦公需求,2021年北京金融街、中關村、亞奧和望京四個子市場的甲級寫字樓空置率均來到低于10%的水平。

    上海寫字樓市場的表現也十分亮眼,第一大租戶是由社交媒體、人工智能、大數據與金融科技、電商等細分類別主導的互聯網行業。去年,互聯網行業辦公租賃成交超過金融業,租賃面積占比達到27%。

    從亞馬遜入駐前灘中心、嗶哩嗶哩在楊浦區新設辦公區、小紅書總部落地SOHO復星,到字節跳動出資20億拿下楊浦沿江地塊,成為美團、嗶哩嗶哩的上海鄰居,如今上海核心商圈寫字樓的租戶已經從惠普、IBM等頭部IT公司變成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企業。

    杭州未來科技城、濱江兩大商務區更是迎來騰訊、快手、字節跳動等多家互聯網巨頭的進駐。釘釘總部落地未來科技城核心地段,快手租下歐美金融城T8整幢約2萬平方米的辦公空間;字節跳動在濱江星耀中心1號樓落地其投資近五千萬的游戲項目。

    這種情況在深圳也較為明顯。第一太平戴維斯的數據顯示,2021年Q4深圳的成交甄選案例中,6例中4例來自TMT行業,分別是騰訊、快手、明源云和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計承租面積達到了114000平方米。

    互聯網行業除了是寫字樓市場需求的最有力支撐,也是新增供應的主力軍之一。從2019年起,騰訊、阿里、京東、字節跳動等一眾互聯網大廠就已經成為拿地大戶。

    2021年一季度,快手購入北京上地11.42萬平方米的辦公物業;三季度,字節跳動購入上海楊浦區約19.5萬平方米寫字樓和一宗5.8萬平方米可建面積的辦公文體用地;三季度,螞蟻集團購入杭州西湖一幅32.6萬平方米可建面積的商業用地。

    裁員與擴租背后:修正資源錯位

    互聯網大廠一邊裁員一邊擴租,好像一個矛盾結合體。但實際上,大廠們被動刀的部門,往往是不盈利的邊緣部門,或者火速上馬的創新業務,很少有大廠會去核心的盈利部門裁員。

    這背后是制度與決策權之間的博弈,企業選擇裁員縮減開支,一方面是對以往快速擴充版圖、資源錯配的修正。

    從財報數據來看,大廠表現不容樂觀,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東凈虧損為36億元,而上年同期為凈利潤494億元;阿里2021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33.8%,同期,百度凈虧損166億元,愛奇藝凈虧17億,虧損額比去年同期擴大41%。

    另一方面是外部環境也逐步趨緊,整體來看,社會開始對資源錯配進行修正。

    如此一來,互聯網大廠上演的兩種劇本,就變成了對內是重組邊緣性、不盈利性業務,對外則反思和摸清邊界。

    國家加強對互聯網公司反壟斷監管,企業開始反思業務邊界,過往只圖市場爭奪、大力招人、業務擴張的思路不再奏效。同時,受政策縮緊影響,中概股普遍暴跌,阿里股價一度跌至歷史低點,市值蒸發近3000億美元,騰訊最大跌幅也超過20%,市值較蒸發過千億美元,投資者重新審視互聯網企業實際價值,去虛向實。

    換言之,互聯網肆無忌憚的擴張時代結束了,但并不意味著增長空間消失了。

    反壟斷的背后,是倒逼巨頭們尋找新領域發力,在科技技術創新上布局,相比于虛擬經濟,硬核類科技更值得投入,被“卡脖子”領域更需要企業去打破。

    例如在芯片領域,阿里巴巴成立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入局AI芯片領域,騰訊投資燧原科技,專注于AI芯片商用落地,而字節跳動也在自研云端AI芯片和Arm服務器芯片。

    在消費層級,國內手機大廠華為、OPPO、VIVO、小米紛紛開始加入研發芯片陣營。雖短期內難看出直接競爭優勢,但從長期來看,打破卡脖子困境并非不可能。

    受宏觀經濟環境、監管政策和反復的疫情影響,進入后互聯網時代,企業不僅僅作為盈利單元,更是國家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打破壟斷主義、脫虛向實,一方面,有利于中小企業充分發揮創新優勢,在商業大環境中得以成長,對于人才的流動也是均衡式匹配;另一方面,企業不僅僅擺放在國內市場競爭,更需要脫離開“政策溫室”保護,拿出硬核技術作為支撐跳板,自發內生增長。

    尾聲

    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及保障雇員基本勞動權益的監管加強后,互聯網公司會否放緩擴張腳步?

    從目前來看,無論是哪種劇本,以往的擴張速度都難以被復制了。大廠們也在做一些安撫軍心的事情,比如阿里的暖心計劃、騰訊的退休計劃等等。但對于大廠來說,擴張自然不會停止,只是沒有以往那么無序。

    找尋新賽道、新的增長點,是巨頭們的必然動作,也會帶來大量招聘、投入資源、擴張業務的循環。由此也能看出,過去一年大廠在寫字樓市場的攻城略地,并非盲目的撒錢,而是有序的推進。【責任編輯/林羽】

    來源:解碼Decode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離職后,我快還不起房貸了
    頻繁裁員的互聯網大廠,撐起寫字樓租賃半邊天
    頭部房企市值慘烈大洗牌!“宇宙房企”碧桂園跌破千億滑至第七
    房企千億大躍進,付出血的代價,紛紛開源節流、裁員、賣資產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