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了兩個月后,58同城私有化的傳聞終于塵埃落定。
6月15日,58同城發布公告,宣布已與Quantum Bloom GroupLtd.簽訂合并協議。買方投資財團購買58同城所有已發行普通股,總交易估值約為87億美元,約合617億元。交易價格超越了2016年360私有化的514.6億元,成為歷史上美股科技中概股私有化交易規模最大的一次。
據悉,此次買方投資財團包括華平投資、General Atlantic、鷗翎投資以及58同城董事長兼CEO姚勁波。華平投資與58同城淵源頗深,曾兩次投資58同城,是58同城在紐交所上市前最大的機構投資人,58同城上市后,其在騰訊成為戰略股東的過程中退出。鷗翎投資則與攜程關系密切,投資動作也大都圍繞著旅游業務進行,比如對同程、馬蜂窩的投資等等。
面對這則私有化消息,資本市場的態度較為積極。公告發出后,58同城股價當天應聲上漲9.55%。
企業進行私有化通常主要源于戰略和財務上的重新考量,即企業或者要調整新的戰略方向,或者認為自身價值被嚴重低估。58同城進行私有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這一點其實可以從它今年上半年的新戰略與財務表現得以窺知。
1
新戰略背后的隱憂
今年1月15日,58同城公布了最新的組織架構調整。
此次調整中,58同城將原人力資源事業群升級為人力資源及職業教育事業群(HRG),并撤銷了原社交事業群(SLG),最終形成人力資源及職業教育事業群(HRG)、本地服務事業群(LBG)、汽車事業群(ABG)、房產事業群(HBG)為核心的前臺四大事業群。
企業組織架構的調整,大都伴隨著新戰略的推出。同樣,58同城此次做出組織架構調整,便是為其“全力布局服務”的戰略做支撐。姚勁波近期表示,58同城將正式從流量收入為主的時代,邁進服務收入為主的時代,以優質的服務促進流量增長,提升用戶口碑。
以服務為核心,顯然已經成為58同城未來主要的戰略方向。不過,與此同時,58同城的財務指標卻在嚴重退步。
今年3月12日,58同城發布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財報顯示,2019年,58同城實現營收155.8億元,同比增長18.6%;歸屬于普通股股東凈利潤82.8億元,同比增長314.5%。其中,2019年第四季度,58同城實現營收41.6億元,同比增長15.1%;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26.1億元,同比增長535.1%。
全年18.6%的營收增長、314.5%的凈利潤增長,這對于目前大部分互聯網企業來說,都算是一份亮眼的成績。不過仔細分析財報可以發現,58同城的財務增長并不是靠主營業務拉動,而是主要依靠對權益類資本的處理。
財報顯示,2019年,58同城以約47.85億元的價格,向第三方投資者出售車好多集團的部分股權。如果不考慮這部分股權收益,58同城2019年的凈利潤為34.95億元,同比增長28.3%。從28.3%到314.5%,可以看出58同城的凈利潤增長主要靠出售股權獲得。
更令人擔憂的是,縱向來看,58同城的營收增速呈現逐年急劇下滑的趨勢。在2013年上市后,2015年到2019年六年間,58同城的營收增幅分別為169.8%、69.54%、32.62%、30.48%以及18.6%,增速下滑非常明顯。
58同城營收增速的下滑,其實源自內部多個業務板塊均陷入頹勢。首先,從營收結構上來看,58同城收入來源包括會員服務、在線營銷、電商和其它業務。會員服務主要來自房地產和招聘板塊,在線營銷則主要為58同城和安居客上的廣告推廣。這兩大塊是58同城的營收主要來源。財報顯示,二者合計營收占比超過90%,其中在線營銷服務是58同城營收的主力軍,占比超過60%。
通過財報可以發現,58同城的會員服務、在線營銷業務均呈現增長乏力的態勢。2019年第四季度,58同城在線營銷業務營收為27.1億元,同比增長19.3%,增速連續6個季度下滑。增速放緩源于付費商戶和單個商戶貢獻收入增長乏力。另外,其會員服務業務表現更差。2019年第四季度,該業務實現營收11.1億元,同比不增反降0.87%,連續6個季度增速下滑,而且首次出現同比負增長。
財務表現每況愈下,58同城不得不做出戰略調整來應對。深耕服務,成為其試圖走出頹勢的戰略之舉。此次做出私有化舉動,或許也源于為該項戰略調整做支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回過頭來看,如今58同城增長乏力,根本之處在于其從始至終都在用一種流量思維在經營企業,而缺少了服務思維。
在中國互聯網界,很多企業似乎對流量非常癡迷,仿佛擁有了流量就擁有了成功的入場券。事實上,流量是企業經營的結果,但絕不是目的。一旦企業拜倒在流量之下,不結合時代筑起自己業務價值的護城河,就必然會被流量拋棄。58同城近幾年的頹勢,便是其中一個鮮活的案例。
2
癡迷流量,埋下禍根
姚勁波曾多次透露自己創辦58同城的初衷。
當年他還是一名北漂青年,租房時聯系一名中介并給了對方1200元。這名中介帶他看了一次房子后,就再也沒聯系他。姚勁波感覺自己被騙了,于是想找這名中介退還1200元。結果,對方直接當著他的面把付款收據撕掉后,揚長而去。
自此之后,姚勁波便暗自決定要做一個平臺,讓租客和房東直接聯系,不需要中介,減少被騙的幾率。2005年,姚勁波模仿美國分類信息平臺Cragigslist,將報紙和布告板的分類信息搬到網上,創辦了58同城。這一年,另外兩家分類信息網站——趕集和百姓網也相繼誕生。此后,市場上同類型的網站如雨后春筍般冒出,最頂峰時多達兩千余家。
最初,由于技術門檻低,分類信息網站在內容上并無較大差異,許多網站甚至互相抄襲頁面上的信息。用信息吸引用戶和流量成為它們互相競爭的主要賽道。然而,在贏得用戶和流量后,許多分類信息網站并沒有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幾乎都處在燒錢的態勢。面臨生存壓力,分類信息網站紛紛開始尋找盈利方向,并逐漸摸索出向個人收費和商家收費兩種盈利模式。這兩種模式此后便衍生為如今的會員服務和在線營銷模式。
早期58同城同樣處在摸索階段。比如,其通過“名店推薦”業務,在商家付費上進行嘗試,隨后又陸續嘗試過電商、團購等交易模式。為了增加收入,58同城甚至還出過一本名為《生活圈》的雜志,這本雜志帶來的收入一度成為58同城的盈利大頭。直到2012年,58同城才把主要精力又回歸到信息平臺上,主打會員服務和在線營銷兩種盈利模式。
2013年,58同城在“類阿里的商業模式”的概念包裝下,正式登陸紐交所,上市當天暴漲42%。上市之后,姚勁波試圖通過資本的力量加速擴張,結束與幾個競爭對手之間你追我趕的競爭狀態。畢竟,當時58同城和趕集網是分類信息平臺賽道里最頭部的兩位選手,二者在廣告大戰中均損失慘重,每年花在廣告上的費用都高達數億元。
2014年,58同城引入騰訊7.36億美元資金,后者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對于58同城而言,接受騰訊投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獲得流量、社交和資本。流量方面,姚勁波認為騰訊的確有很大流量,但其本身沒有很好的辦法來變現,而58同城的產品可以跟騰訊的流量無縫對接,創造更多價值。社交方面,58同城本身并沒有社交屬性。58同城引進騰訊,目的是讓發布信息的商家和接收信息的用戶之間產生更大信任感,從而提高整個平臺的用戶體驗。
在獲得騰訊的流量和社交扶持后,58同城開始進行大肆擴張,并不斷拓寬自身的商業版圖。2015年3月,58同城收購安居客。隨后4月,58同城又以現金加股票的形式獲得趕集網43.2%股份,二者實現合并。緊接著5月,58同城又收購中華英才網。短短三個月內,58同城就接連吞并三大競爭對手,一舉成為中國最大的分類信息網站。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58同城與趕集網的并購案。姚勁波坦言,并購趕集網的前十年,他每天想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收購趕集網。他開玩笑地稱,當時他想趕集網的掌舵人楊浩涌,比想自己太太還要多。以至于二者合并前的最后兩年,每天早上他都會給楊浩涌發一條尋求合作的信息,只是對方避而不見。
有人問,趕集做趕集的業務、58做58的業務,不打可以嗎?姚勁波稱,在互聯網不存在這件事情。他舉了一個例子,在一條街道上可以變成很多個吃小龍蝦、吃燒烤的店,但是在互聯網上是絕對不可以。互聯網還是一個贏家通吃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他性,是你死我活的競爭。
從這個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到,姚勁波對于平臺規模的癡迷,其試圖用規模來實現流量壟斷。在某檔訪談節目中,姚勁波表示,“平臺有平臺的優勢,在客戶獲取、產品開發上,會讓我更有效率”。
大規模的并購,也的確如姚勁波所愿,使得58同城的體量迅速膨脹。財報數據顯示,2015年58同城的總營收為44.78億元,同比增長169.8%,遠超2014年81.8%的營收增速。同時,58同城的付費用戶數據也從2014年的52.9萬增至130.6萬。為了將被收購對象融入自身體系,2016年11月,58同城還將安居客和趕集網的賬號與自身賬號正式打通,三網合一,進一步擴大規模效應。
不過,58同城發起的這場行業大并購,并沒有提升自己的服務能力,更多地還是提升了自己的流量聚合能力,這從其會員服務和在線營銷的收入占比得以見之。2014年,58同城的會員服務和在線營銷收入所占比重分別為58.8%和40.1%。到了2015年,二者的比例調轉為41.%和53.9%,在線營銷收入反超會員服務。并且,在線營銷收入的增速不僅高于會員服務增速,而且還高于58同城的整體收入增速。這就意味著,58同城的增長動力其實源自于規模效應帶來的流量增長。
然而,這種增長并沒有持續多久。2016年,58同城的收入增速跌至69.5%,甚至低于大規模并購之前2014年80.7%的營收增速水平,直接倒退到2013年時的狀態。此后,58同城的營收增速便再也沒有回升過,一路跌至去年的18.6%。這也說明,大規模的并購并沒有為58同城帶來實質的內生增長力,反而導致其一路陷入萎靡不振的頹勢。
這種頹勢背后,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其實,2015年58同城在線營銷的收入占比超過會員服務這一信號,便給出了答案。那便是,癡迷于規模效應帶來流量增長的58同城,忽略了對于平臺服務和用戶體驗的深耕。事實上,平臺吸引流量的最根本之處還是用戶的服務體驗,規模效應帶來的流量增長只是暫時的繁榮。一旦平臺服務、用戶體驗跟不上,并且其他平臺的服務質量遠超自己時,表面的流量繁榮便會迅速崩塌。
3
糟糕的服務體驗
很多用戶已經感受過58同城糟糕的服務體驗了。近些年,58同城愈發與“虛假信息”、“騙子網站”等標簽掛鉤。
根據法制晚報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搜索2008~2017年的相關一審判決書,國內11個網絡招聘平臺中涉及刑事案件較多的是58同城和趕集網,58同城涉及的詐騙案件為98起。
據澎湃新聞報道,僅2018年上半年就有近60起關于58同城和趕集網虛假招聘詐騙的案例,這些案例中受騙者超5500人,詐騙金額近億元。許多社交平臺上,也很容易看到對于58同城用戶體驗的吐槽聲。
本質上看,58同城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其平臺上極容易存在虛假信息以及較差的用戶體驗。一直以來,58同城始終主打信息中介的平臺模式,用信息連接用戶和商家。事實上,這種模式天生存在一定弊端。傳統的“信息平臺”沿用的是銷售思維,在“信息”被銷售完成后,商家與用戶之間的連接就宣告結束。如果平臺只做淺層的信息分類,缺乏完善的功能體驗,不對上架信息進行嚴格把關,就會導致虛假信息泛濫,且無法追蹤。
然而,一旦平臺對上架信息把關趨嚴,勢必會在短時間內砍掉一大批不合格的合作商家,從而影響利潤增長。因此為獲取最大利潤,許多分類信息平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實行流量在多不在精的模式,結果導致虛假信息泛濫,嚴重影響用戶體驗。
事實上,癡迷于流量的分類信息平臺目光無疑是短淺的。因為用戶才是平臺的立足之本,單純的追求規模、流量,而忽略用戶的服務體驗,無異于毀掉自己的立足之本,將自己的未來提前透支。
遺憾的是,58同城也沒能逃脫癡迷于流量的陷阱。58同城上市后,姚勁波曾大吐苦水,表示早知道信息分類這么苦,當初不會選擇做58同城。因為B端和C端兩手都要抓,利潤空間卻并不大。然而此后,為拓寬利潤空間,以及改變自身信任度不高的形象,58同城并沒有將精力放在信息審核上,反而將大量費用放在請明星打廣告。據悉,58同城每年花在請明星代言、打廣告的費用就占總營收的60%左右,其代言人楊冪喊出的那句“58同城,一個神奇的網站”廣告語深入人心。只是“神奇”這個詞,愈發具有諷刺意味。
癡迷于流量,一方面導致58同城內部用戶體驗每況愈下,另一方面也導致其忽視掉外部變化,導致四處“受敵”且錯失許多風口。
在大規模的并購結束后,58同城取得了在線分類信息領域的頭把交椅,旗下產品矩陣覆蓋房地產、招聘、汽車、二手交易和本地生活五大板塊。任何一個板塊,都足夠孵化出百億美金估值的公司。同時,58同城內部還細分出數十個子品牌,包括58學車、58甲妝、58快拍等等。另外,58同城還對外投資了大量企業。
對此,姚勁波有一套自己的邏輯,他表示,“58的流量、商戶的規模都會來幫助被投的企業,反過來,被投企業的數據、服務,將來也可以用某種方式整合到58的平臺上來”。也就是說,58同城子板塊、子品牌其實也是用一種流量思維在運作。
然而,58同城的子版塊大部分都未能獨立發展成功,反倒是其他一些在分類信息細分領域里活躍的平臺,采用精細化的運營策略,對58同城發起沖擊。比如,房產板塊里的貝殼找房,招聘市場的拉勾網、Boss直聘,二手交易市場的閑魚等等。這些后起之秀的崛起,在服務質量上逐漸走在58同城的前方,也吸引走了原本屬于58同城的流量,這也是近些年58同城營收逐漸下降的重要外部原因之一。
QuestMobile發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2019半年大報告》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月度活躍設備規模已經觸頂11.4億,流量紅利消失,獲取新用戶的難度在不斷上升。58同城如果繼續癡迷于流量玩法,必然走入死胡同。面對逐年下降的營收,以及不斷崛起的服務質量更高的外部競爭者,58同城也感到焦慮,轉型做服務勢在必行。畢竟,簡單的信息撮合、純粹的流量生意,其商業價值的天花板是非常低的。如今的互聯網世界里,做好服務才是關鍵。
4
下一步路程
今年以來,58同城轉型做服務的動作愈發明顯。
在今年5月8日“58神奇日”的活動現場,58同城宣布將全力落實“全力以服”新戰略。“服”即服務,也就是通過服務為用戶賦能。58同城提升服務質量的殺手锏是技術,比如在招聘板塊,其推出視頻面試、VR企業等系列智能化招聘工具,在房產板塊推出臨感VR看房等產品。技術,顯然成為58同城改善用戶體驗、提升服務口碑的首要切入點。
不過筆者認為,單純用技術來提升服務質量,并非是解決58同城核心問題的根本之道。最重要的,依然是需要打破嚴重依賴流量的固有思維,嚴格把關平臺信息,用更精細化的運營來改善用戶的服務體驗。
能預計的是,58同城轉型服務戰略非一日之功,其將進入漫長的調整期,利潤空間或將被再次擠壓。另外,58同城的私有化能否解決公司業績頹勢,也仍有待觀察。如今,互聯網的競爭已經轉向精細化服務,對于58同城而言,做好服務同樣也是幫助它走出流量陷阱的一個必然選擇。【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礪石商業評論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