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上市公司】姚想當年,58退市了

    9月7日上午10點30分,北京朝陽區酒仙橋北路甲10號院的105號樓上,58同城的特別股東大會以超75%的投票審議通過了私有化方案。

    84天前,美股上市7年的58同城宣布達成私有化協議,交易估值約為87億美元。這場自奇虎360私有化以來,美股科技中概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私有化交易,一度引發熱議。

    有人說,58真值錢;也有人說,58本可以更值錢。

    漏水的池子

    “美國市場肯定認可我們的公司。”

    2005年,姚勁波從中國萬網副總裁的位置上毅然辭職,創立58同城。

    如姚所料,他的58迅速獲得了美國資方的認可。2006年初,58同城還沒有正式上線,就獲得了軟銀賽富的500萬美元融資。姚勁波的目標很明確:

    流量本位戰,盡賺互聯網。

    58起初的盈利模式類似百度。

    58獲得第一筆融資時,百度僅誕生5年。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在中國幾乎成為所有網站的流量入口。

    最開始,百度靠為客戶做廣告盈利,比如“競價排名”:哪個客戶出價高,就給他排名更靠前的廣告位,他獲得流量的幾率就越大。

    那時候,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大企業,為競價排名擠破了頭。但二手市場、婚姻介紹等市場內的小微企業,沒有大錢去百度投廣告。

    于是,58把這些沒大錢的小微企業聚攏成自己的客戶,通過向百度買流量,再以信息分類的方式把流量倒給客戶,靠著流量買賣賺差價——扮演流量中介的角色。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規模不夠大的58,不但賺不到什么差價,還一直在虧本。

    2008年,500萬美元融資燒光時,姚勁波才找到方向。他推出付費會員服務,向注冊會員收取費用。這番操作再度獲得資本認可,軟銀賽富又追投了4000萬人民幣。

    4年后,初具規模的58,又學著百度推出了競價服務,結果以高達90%的毛利率,獲得了得到了資本和市場的雙重認可。

    2013年,58扭虧為盈,姚勁波也玩起了概念,說58的商業模式“類阿里”。

    也就是以“信息驅動”為核心,將單純的C2C模式,調整為C2C與B2C并存。其中,C2C用以獲得信息和廣告,B2C則可以獲得企業用戶付費。

    那一年,58同城正式登陸紐交所,資本市場很吃“類阿里”這一套,上市當天就暴漲42%。姚勁波更信心滿滿地表示:“下一個真正百億級別的企業誕生于分類信息網站,‘剩者為王’的大戲即將上演,不是我們也是另外一家。”

    遺憾的是,上市后的58同城并沒有像阿里一樣迎來自己的春天,反而在增速上開始了下坡路。

    比起類阿里,58同城其實更類似淘寶。

    早期的淘寶和從前的百度、以后的58,其商業邏輯很相似:先從外部獲得流量,再在自家平臺做二次導流,賺的都是深度挖掘流量價值的錢。

    起初,淘寶的會員注冊、商品登陸、交易手續全免費。但面對并不成熟的C2C市場,馬云的目光很遠大:“最要緊的事情是大家一起把市場做大,而不是想辦法從用戶那里收錢。”

    淘寶3年不盈利的提法,也由此而來。

    但阿里最終通過支付寶、旺旺等,構建起一整套商業閉環,可實現網上監管、支付、交易等所有環節。2005年,淘寶用戶與成交量正式超越易趣,成為行業老大,盈利也水到渠成。

    如果把淘寶和58同城都比喻為兩個巨大的流量池,那么二者的區別在于:

    擁有交易閉環的淘寶網是個嚴絲合縫的池子,通過為流量提供服務,它不但能把水流留在池子里,而且流量越發洶涌,從而不斷降低營銷成本。

    而聲稱“絕對不做自營,永遠做開放平臺”的58同城,卻永遠像個漏水的池子,要源源不斷注入新的水流,其營銷成本很難真的降下來。

    有人曾利用財報數據估算,58的營銷費用使用效率,只有阿里的五分之一。

    與此同時,58同城的水池正在被快速分割。

    新合并與新競爭

    2014年夏天,楊冪和姚晨的廣告輪番上陣,58同城和趕集網激戰正酣。姚勁波公開表態說:

    趕集網的用戶是我們的子集,商戶也是我們的子集,產品也是copy我們的,收購這樣一家公司沒有任何意義。

    結果,沒出一年,拿到了騰訊投資并被幫忙扭開流量閥門的58同城就把趕集網收購了,在本地生活服務行業的市場份額增至81.6%。合同簽完后姚勁波松了口氣:

    其實,過去一年,楊浩涌在我心中的地位比我老婆還高。

    對于姚勁波來說,趕集網的楊浩涌不僅代表了競爭對手,還代表了市場份額。那幾年,在姚勁波心里,市場份額才是他關注的頭等大事。畢竟,流量本位的戰略讓58同城穩坐同城服務第一把交椅。

    同年,姚還做好了虧損2億美元的打算,計劃投資100家O2O公司,繼續擴張,形成58的生態系統。

    當時,從千團大戰中殺出來的O2O種子選手——美團,已經在全國有兩億多用戶,在手機上成了僅次于淘寶的電商營銷平臺,比天貓、京東都大。但王興卻沒像楊浩涌那樣進入過姚勁波的心:

    58的潛在挑戰者不是美團、大眾點評,而是能迅速適應市場變化的一些創新型的公司。

    比爾蓋茨說,人們總是傾向于高估兩年能發生的變化,但是低估十年能發生的變化。姚勁波料到了世界要變,卻沒料到要怎么變。當他還沉浸在領土擴張的喜悅中時,移動互聯網浪潮正愈發洶涌,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正全力向移動端、智能化轉型,準備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58收購趕集網的那年,王興在公司年會上向內部做了主題為《2015年是O2O大決戰之年》的動員演講,為美團定下了“面對挑戰、搭建平臺、建設生態”的目標。

    2015年,當初沒被視為潛在挑戰者的美團,估值追平了58同城;2020年的當下,其市值已是58同城的23倍,并運用技術、數據、服務對整個產業進行了改造,實現了產業與社會的共贏。

    有人認為,美團今天做的事,58曾經是最有機會做成的。2010年,58也曾涉足團購,但即使是鼎盛期,58在團購業務上的資源投入,也不到全公司的10%。一位58的老員工覺得惋惜:

    當時只是想占個坑,所以初期的投入并不大,但沒想到美團瞬間就起來了,等58自己想砸錢做大時發現,已經來不及了。

    比起被“后來者居上”,還是“得到又失去”更讓人難過。

    58發展初期,姚勁波還說過,他不擔心房產、招聘、二手車等領域出現的垂直網站的競爭。但到了2017年二次敲鐘后,姚勁波開始公開表態:

    我要干掉所有垂直網站!

    因為他終于意識到了威脅所在:那些曾經合作過的中小企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開始壯大,甚至站到了58的對立面,快速切割他的池子,搶占他的水流。

    最典型的,當屬鏈家。這個曾經和58有過深度合作的大客戶,不僅脫離58,升級成貝殼橫空出世,還在2020年8月成功赴美上市,市值一度突破600億美元,是58體量的8倍。

    盡管58曾發起真房源誓約大會,試圖聚攏我愛我家、中原地產等鏈家的競爭對手,但后來,21世紀不動產這位“盟友”還是跳了船——與貝殼找房達成了業務合作。姚勁波更不知道,以后的盟友是否還會持續跳船。

    理論上來說,58和貝殼找房不是一個維度的競爭。不想介入線下交易的58,迄今仍然固守著流量思維:它只需要中介、經紀人來買端口就可以了。

    從更廣闊的維度上看,只要有貝殼這樣的垂直平臺不斷出現,58的基本盤就會持續差下去。對各行各業來說,“互聯網+”不再是趨勢,而成了常識。58這個池子,不僅在漏水,甚至源頭都面臨枯竭。

    轉型之困

    老的流量生意,有其天生弱點:不僅變現方法單一,連盈利能力的可持續性都存在問題。

    姚勁波也明白這點。看過了建立起蓄水池的淘寶,經歷過美團的后來者居上,姚也決意轉型:

    58同城如果有什么發展,那就是往閉環和交易走。

    2014年,58到家和轉轉相繼成立,這是寄托了姚勁波的閉環和交易夢想的兩個業務。特別是承載了“10年理想”的轉轉,其目標,是再造一個58同城。

    早前,58同城就推出過“二手優品”,通過引入官方質檢、上門回收,積累了不少的口碑。但想透了交易閉環后,姚勁波先是推出轉轉,后是將“二手優品”與“轉轉”二合一,力圖打造一個二手市場的“淘寶”。

    為此,在轉轉成立第二年,姚勁波還特意去湖畔大學取經。

    但阿里迅速整合了旗下的閑魚與拍賣業務,與58同城的轉轉隔空開戰。

    2018年底,這場大戰以轉轉落敗而終局。

    2019年的“58神奇日”上,姚勁波一改5年前的說法:

    58同城絕對不做自營,永遠做開放平臺,永遠只做擅長的部分。

    5年時間,他終于認識到自己“不擅長”什么。二手交易最大的痛點,在于難以標準化。要打造一頭規模與58相當的非標準化“大象”,實在太難了。

    以姚勁波最為得意的二手車業務為例,在中國,二手車市場不夠透明,一車一況一價,因此58很難批量采購到質量一致的車源,難以實現標準化。

    成本上,二手車交易處于“規模不經濟”之中。也就是說,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其邊際效益反而逐漸下降——當58的二手車業務越做越大后,想要獲得更多好車,付出的成本反而更高。

    在交易模式上,一般車主都是把車給到車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會給到車商賬期,導致這樁買賣總是負現金流。

    除此之外,58同城涵蓋的房產、汽車、藍領招聘、生活服務等領域,都是難以改造的非標準化項目。

    最重要的是,產品非標準化不僅對交易的達成造成阻礙,用戶體驗也很難提升,甚至會涉及詐騙乃至刑事案件,但一旦對上架信息嚴格把關,又要砍掉一大批不合格的商家,導致平臺利潤下降。

    究竟是要品質還是要收益?58同城的財報,給出了部分答案。

    2014-2019年,58同城的毛利率從94.77%下降到86.4%,但依然遠遠超過普通互聯網企業50%的毛利率。

    為了超高的毛利潤和利潤最大化,58無法舍棄流量,更無法舍棄規模,犧牲的卻是用戶體驗,而這無異于是在自毀立足之本。

    從PC時代脫穎而出的流量巨頭,一度被期待成為下一個BAT,到如今私有化退市——58同城這個神奇的網站早已不再神奇。一位老員工曾感慨:

    58一直把流量當作產品,整個公司一直是一種銷售思維。

    誕生于2005年的58同城,與淘寶、京東屬于同輩,完全是美團的前輩。但早年的58,沒有真的俯下身子去做些改變產業的事,只想盡賺互聯網的紅利。

    然而,歷史早就講述了殘酷的事實:

    互聯網的錢,從來都不好賺。

    2000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讓無數“賬面上的億萬富翁”變得一文不值。后來,只有eBay、亞馬遜和谷歌這樣的企業還昂然挺立,有分析認為,原因是它們有“始終能設計和執行使自身快速實現龐大規模、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商業模式”。

    如何打造這樣的商業模式呢?

    除了攫取時代的流量紅利之外,還需要做更多對產業、對社會更有益的努力和改變。【責任編輯/鄒琳】

    參考資料:

    1.《淘寶與易趣的“戰爭”案例分析》豆丁網 2011.1

    2.《美團王興年會講話:2015年是O2O的決戰年》騰訊科技網 2015.3

    3.《貝殼兇猛,58無奈》36氪 2019.5

    4.《互聯網30年,泡沫如夢》半佛仙人 2020.2

    5.《58是如何把一只腳留在千億美金門外的?》虎嗅網 2020.6.21

    來源:華商韜略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上市公司】姚想當年,58退市了
    58同城的流量陷阱:姚勁波癡迷平臺規模 多板塊陷頹勢
    58終退市,互聯網一代目難熬七年癢
    每天8億廣告費止不住虛假信息 58同城或"容假"空間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