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網銳評】今天,我們對比亞迪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汽車上。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獲得了巴菲特的青睞。事實上,十年前,比亞迪效仿富士康,引發了一場為時多年的官司,最終結果是富士康沒有討到便宜,土生土長的比亞迪躲過了災難。無奈的郭臺銘,開始將富士康大量內遷,催生了富士康鄭州工廠、成都工廠等。
至今也無人知曉,王傳福2002年末受邀去臺灣拜訪郭臺銘時,懷揣著哪般心態。但當時的實情是:比亞迪只是一家做手機電池的小企業,而富士康已是手握幾十億美元訂單的世界級代工航母。
隨后的情形讓郭臺銘做夢也沒想到,僅用了幾年時間,王傳福迅速“克隆”出與自己近乎相同的手機代工產業鏈,并成為最難纏之敵。更讓他惱怒的是,從2003年起,富士康400多名員工跳槽比亞迪,大量機密文件神秘擺在王傳福案頭。
2006年,無法容忍的郭臺銘,以竊取商業機密為由將對方告上法庭。一場看似勝負鮮明的官司,除比亞迪幾位員工入獄,最終定論無果。更為蹊蹺的是,每到重要關頭,比亞迪總能化險為夷,從容脫身。
商業機密引發的紛爭
“山寨頂多只是抄襲、模仿外觀,有人查還會躲躲藏藏。比亞迪不只是抄襲,甚至派商業間諜竊取我們的資料,然后毀滅證據。”郭臺銘談及比亞迪,就氣不打一處來。
“幾年前,王傳福來找我,希望鴻海幫他做電池殼,我還帶他參觀富士康的工廠,結果他看到我們賺錢,就挖走我400多個干部,偷走上萬份文件?!惫_銘為當時的熱情深感后悔,認為正是這次機會才讓王傳福起了“歹意”。
2006年5月4日,富士康的網檢系統檢測到王偉等富士康員工向比亞迪發送了大量的系統文件,公司當即報警。富士康隨后請求深圳中級人民法院采取證據保全措施,法院在比亞迪的辦公地點查扣復制了該公司員工柳相軍和司少青的計算機硬盤內容。證據顯示,該硬盤中有富士康文件頭字樣的Word文件,以及富士康相關主管人的簽字。
據知情人士回憶,原來在富士康擔任主管的柳相軍和負責編制工藝流程文件的司少青,2005年7月從富士康跳槽比亞迪。而從此前的6月10日起,柳相軍就已開始將“富士康手機業務一季度指標狀況”等商業秘密直接寄給王傳福。另外,柳相軍到2005年5月底時才申請離職,而他與比亞迪行政總裁李柯已先期進行過重要的工作討論。
2006年6月,鴻海集團兩個子公司富泰宏精密工業有限公司及鴻富錦精密工業有限公司共同向香港高等法院、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訴訟,控告柳相軍、司少青等人在跳槽到比亞迪后,泄露富士康的商業機密,并索賠500萬元。一年后,它們再次以盜取商業機密為由,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訴訟,并索賠51.3億元。
2007年1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委派北京九州世初知識產權司法鑒定中心在北京為“富士康訴比亞迪惡意侵犯其商業秘密案”進行司法鑒定。在聽證會上,富士康指控,比亞迪2006年手機制造的營收超過51.35億元,較2005年的19.06億元增長了169.3%,較2004年的9.39億元更是增長了4倍多,這種爆發式增長極不正常,與公司的商業秘密大量流失、大量員工跳槽,在時間上是相互吻合的。
富士康方面指稱,從2003年開始,自己從事手機設計、制造等業務的多個部門的400多名員工,陸續跳槽到比亞迪,其中包括富士康花費幾十萬元派往歐洲培養的高級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員。比亞迪甚至為此成立了挖角辦公室,挖走了富士康在日本的研發高級核心主管,并連帶了一項冶金提煉合成技術。
一個月后,第一批鑒定報告出爐:移動硬盤中有116份富士康文件,其中68份是非公知信息。據悉,第一批鑒定報告有7000多頁、33卷,重50多公斤。但比亞迪方面堅持認為,鑒定報告及相關附錄的大部分系富士康單方面呈交的,公司對此毫不知情。
比亞迪原計劃于2007年7月底將手機業務在香港分拆上市,但富士康2007年6月11日在香港法院提出訴訟。2007年9月27日,在上市第一次申請過期后,比亞迪繼續提出了上市申請,富士康再次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新訴訟。由于受富士康的阻撓,最終被推遲半年上市。王傳福在公開場合指責富士康是在“故意搗亂”。
2008年3月14日,富士康迎來轉機,當地公安機關在調查取證后發現,案子可能涉及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富士康撤銷對比亞迪在內地的民事訴訟,轉為刑事訴訟。3月20日,比亞迪前執行董事兼副總裁夏佐全被拘留。24日、31日,司少青和柳相軍先后被判處1年零4個月和4年有期徒刑。出乎意料的是,比亞迪發布公告稱,夏佐全在拘留后的第4天因證據不足被釋放,而另外兩名獲刑員工,在定罪前已與公司解除勞動關系,屬于個人犯罪,與比亞迪無關。
這樣的判決并不讓富士康滿意。但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2008年12月3日,比亞迪方面反將一軍,稱公安機關已撤銷針對比亞迪的調查,北京九州世初知識產權司法鑒定中心常務副主任趙軍及另外兩名負責人涉嫌毀滅、偽造證據和收受賄賂,被公安機關逮捕。此外,比亞迪前員工張朝正涉嫌接受富士康方面的賄賂,為其非法竊取保密文件,被公安機關逮捕。富士康似乎越來越被動。而業界也認為,這有可能是比亞迪轉守為攻的重要標志。
比亞迪是土生土長的深圳企業,比亞迪認為政府偏向當地企業?!拔覀儾坏貌贿x擇香港,在深圳打不贏官司,就像到賭城去,他一面跟你賭,一邊自己做莊?!惫_銘對此十分委屈。但在他看來,公司有足夠的證據,官司還沒了結?,F在,富士康已在香港提起民事訴訟,法院已受理案件,有望下半年正式開審。
兩個男人的戰爭
郭臺銘,1950年出生,自幼家境貧寒。作為家中的長子,他靠半工半讀結束了在一所海員學校的課程后,于1973年出資10萬元新臺幣,跟朋友在臺北縣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因經營不善,幾個月后,原有股東抽身而出,鴻海成了郭臺銘一個人的企業。
熟悉郭臺銘的人都承認他是一個商業天才,感嘆其超強的市場敏感度和頑強的毅力非一般人所能比擬。據悉,為了開拓美國市場,郭臺銘曾在雨中苦等客戶4個小時;為了跟大廠商做生意,他曾住12美元一天的汽車旅館,足跡踏遍美國32個州……他對客戶看得最重,“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在他眼里,做企業就像練武功,要從扎馬步、站木樁這些最基礎的東西開始。只有練就一身功夫,才能行走江湖。扎實強硬的領導風格,是他打造鴻海王國的法寶。
不過,郭臺銘人性中的弱點也比較明顯。和他共事過的一些臺灣業界人士評價他“專斷、高傲、獨裁、摒棄民主……”而作為一家“家長制”企業,富士康的企業文化也打上了太多郭臺銘的烙印,大小決策都得由他一手拍板。
富士康幾乎所有中高層都來自臺灣,這種不平等的文化,也激起了內地員工們的反感。據悉,從臺灣派來內地的4000名高管,他們的工資相當于5萬名內地員工的工資總和。
和郭臺銘一樣,王傳福的出身環境也不好。王1966年生于安徽無為縣的一個小山村里,父母早逝,他靠姐姐跟哥哥的接濟,才艱難地完成中南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的學業。創辦比亞迪前,他曾是中國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當他看到當時作為款爺標志的大哥大手機一部就要賣3萬多元時,王傳福認定手機充電電池大有可為,于是用借來的250萬元資金在1995年創建了比亞迪。
早期,王傳福帶著10多名員工在深圳蓮塘的舊車間里“打打敲敲”,拿不出足夠的錢建生產線,只好組建人力流水線,關鍵生產設備則以自行研發的機器代替。這樣半自動化的生產線,卻造出了低價的產品,日本賣8美元/塊的電池,比亞迪只要2.5美元。
也和富士康處處閃現著郭臺銘的身影一樣,比亞迪身上王傳福烙印也很深重。但唯一不同的是,王傳福在同事和員工眼里很隨和,他中規中矩的大分頭讓人覺得很親切。不過,這并不妨礙王傳福在公司樹立威信,他不按常理出牌,帶領比亞迪一次次從競爭對手口中上演虎口奪食。
熟悉王傳福的業內人士認為,他不是一個典型的管理者,反而更像一個技術人員,經常與技術人員呆在一起探討技術難關,其對技術的癡迷,勝過所有員工。當年,比亞迪沒錢建電池干燥室,他就想出添加一種吸水的藥劑替代,效果很好。
還讓人感覺王傳福與郭臺銘不一樣的是,前者深知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在富士康,員工地位不高,出差后要報銷相關費用,必須把每筆支出交代得一清二楚,而公司高層花錢卻大手大腳,無人過問。而在比亞迪,高管和員工一樣,出差一律都坐經濟艙,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活動及會議。在對待員工上,王傳福也不像郭那樣苛刻。
該員工還認為,王傳福對人才的重視是比亞迪快速發展的又一重要推力,他相信人才是比亞迪的最大生產力。而事實上,比亞迪數萬人規模的工程師隊伍中,很多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也能接觸核心技術。
正因為王傳福敢于蔑視商業模式和游戲規則,認為創新來自于整合,這種思維解放了比亞迪的思想,并從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創造了常人不敢想的奇跡。王習慣埋頭做事,不喜張揚。即使兩家公司的官司鬧得滿城風雨,他自身的曝光度并不高。不知不覺中,這位郭臺銘曾經不入法眼的人,正在對富士康完成顛覆。
現在,輪到王傳福開始漠視富士康,他認為自己的公司在技術上強過對方,富士康僅是一個模具加一個手機整機代工,而比亞迪有電池、汽車,涉及到眾多核心技術。他甚至幻想,2025年,比亞迪汽車要做到世界第一?!矩熑尉庉?荊玉珍】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