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周刊編者按】2013年,作為新聞客戶端里的翹楚,搜狐新聞客戶端安裝激活量已經達到了1.85億,成為了行業第一,但是風頭卻被被成立一年多的“今日頭條”搶跑了,后者的用戶增長量遠遠超過了搜狐。專注做新聞的客戶端卻被搞技術搜索個性化推薦的平臺超越,多少讓人有些不是滋味。但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本文作者賀樹龍采訪了今日頭條創始人,告訴我們今日頭條是怎么俘獲用戶芳心的。
31歲的張一鳴是一堆“攻城師”中的一個,個頭不高,戴著眼鏡,但他創立的“今日頭條”卻成為新媒體中的姣姣者。產品上線不到兩年,已拿到三輪融資(最近第三輪來自紅杉資本),公司估值達5億美金(30億人民幣)左右。這樣的估值對一個傳統平面媒體來說不可想象,但與市值30億美元的新浪等傳統門戶網站相比還尚有距離。30億估值之后,今日頭條的成長空間在哪里?且聽張一鳴的講述。
方向對、方法好、跑得快
今年年初,今日頭條包下了所在寫字樓的另外兩層,因為員工數量在以每個月新增20名的速度膨脹,跟去年12月的80人團隊相比規模翻了一番。而在2012年3月公司剛剛成立時,他們只有20多人。
2012年8月,今日頭條上線。在此之前,張一鳴帶領團隊做了“內涵段子”、“搞笑囧圖”等幾款小產品。張一鳴說,今日頭條并不是中間轉型做的,而是在公司成立時就確定的大項目。
目前,今日頭條的下載量已經超過1億,日活躍用戶1000多萬,而取得這樣的成績用時不到兩年。
打開各大手機應用市場,盤踞在新聞類App榜首的似乎永遠都是網易新聞、搜狐新聞、騰訊新聞等互聯網巨頭們的“嫡子”。但從去年開始,今日頭條成為了這個陣營里的新面孔。張一鳴認為,作為創業公司,今日頭條能在巨頭林立的格局中占得一席位置,原因有三個:方向對、方法好、跑得快。
“PC電子雜志沒發展起來就是因為方向太狹窄,無論你怎么努力都做不大;Google Reader知道要做個性化資訊,但方法不對,所以死掉了;還有很多公司也想朝我們的方向做,但跑得沒我們快。”
今日頭條與其他新聞客戶端的一個區別是:當用戶打開今日頭條看新聞的時候,今日頭條也在看用戶。你瀏覽了哪些標題,點擊了哪些,有沒有看完,寫沒寫評論,分享和收藏的情況,都會作為今日頭條分析你興趣的數據依據。此外,采用新浪微博等合作伙伴的賬戶體系,也使今日頭條掌握了更多的用戶關系,從而為精準推薦提供參考。
張一鳴不想像網易一樣做“有態度”的新聞客戶端,而是要做“沒有態度”的新聞客戶端,為每個人提供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因為“更懂用戶”,今日頭條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但張一鳴認為做得還不夠。他一直在努力優化算法,比如當用戶的興趣發生變化時,如何更敏銳及時地捕捉到,并且做出回應。
【IT時代周刊批注】“今日頭條”之所以能成為黑馬,是因其有著一項強大的技術武器——推薦引擎。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面對的選擇越來越多,選擇過多,信息超載,也常常會使人無所適從。在這種情況下,推薦引擎便開始展現技術優勢,發揮出威力。今日頭條也靠著搜索引擎,異軍突起。
不做內容做平臺
張一鳴非常肯定地告訴記者,今日頭條不會親自做內容,只想做平臺。
今日頭條沒有一個員工做內容的生產和推薦,只有少數幾個人負責內容的違規審核。“盡量減少人為干預內容”、全部交給算法來解決,是今日頭條的目標。
不做內容并不意味著不重視內容。張一鳴想把內容的生產環節交給媒體和自媒體來做,而今日頭條只扮演渠道的角色,幫助優秀的內容觸達用戶,以及變現。
“內容是媒體的,媒體可以在內容頁放廣告、做商業化的東西。相當于我們開個商場,讓他們入住,我們不收店租,也不要提成,只在商場的入口放廣告牌。”
這個“廣告牌”就是信息流廣告,廣告主除了各種消費品牌,還包括天貓、淘寶,以及酒仙網等電商購物平臺。
據介紹,今日頭條的廣告收入增勢很猛,但目前還不能全部覆蓋人力成本、機房成本以及市場推廣成本。
張一鳴認為,有能力建設生態圈的公司才是好公司。而在今日頭條的規劃里,媒體將成為他們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張一鳴為記者展示的尚在研發期的新版本里,今日頭條聯合了幾千家媒體和為數眾多的自媒體人。不過,今日頭條目前能為這些合作伙伴帶來的經濟效益還不多,第一批享受到其上億用戶紅利的媒體還沒涌現出來。
當前傳統媒體普遍面臨著營收困境,就算有好內容、有粉絲,但單獨建立廣告團隊,與廣告主談合作,難度很大。在張一鳴看來,廣告還是非常好的媒體變現手段,只是廣告的形式在發生變化。今日頭條目前思考的一大難題,就是如何建立一個真正適宜生存的生態系統,幫助傳統媒體更好的獲得收益。
“當我們做到足夠好的時候,才會拿出來說。”張一鳴告訴記者,今日頭條正在完善自己的自媒體計劃和內容變現計劃,預計今年下半年會正式推出。
學會放權
公司只有十幾個人的時候,每個人的工作張一鳴都十分清楚。但發展到一百多人以后,張一鳴開始意識到自己管不過來。現在,他把精力主要聚焦在兩件事上,一是產品和技術,二是招聘。這兩件事,再小的細節他都會過問。但市場和銷售他會交給下屬來做,自己“沒有見過一個客戶”。
“公司成長起來以后我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壓力變大了,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事情。晚上11點、12點才能睡覺,早上一睜眼又是滿屏的微信等著回復。你能具體管的事情和通過別人管的事情一定要分清楚,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非常重要。”
目前今日頭條的團隊里,有過200人以上團隊管理經驗的高管有五名,張一鳴可以放心得下放權力。他說,今日頭條的招人標準很高,投入很大,可能是這一波創業公司里在人才投入上僅次于小米的公司。
“經常有人會對我說:你們竟然能招到這個級別的人。”為了吸引人才加入,今日頭條在薪資和股權方面投入很大,“我們的待遇很有競爭力,提供三餐,住在公司附近的同事每個月還能多得1000元的補助,內部每成功推薦一位高級資深工程師可以得到不少于一萬的獎勵。”
張一鳴的團隊現在有170人,還在繼續變大,他說,今日頭條的模式放到全球范圍看都是走在最前面的、具有開創性的模式,他的愿景就是像蘋果一樣,把今日頭條做成一個參與者都能受益的生態體系。
【IT時代周刊編后】今日頭條雖然發展迅速,但也遭遇成長的煩惱。張一鳴坦言,目前“今日頭條”還沒有為傳統媒體帶來直接的廣告分成等商業價值服務,“目前,手機上的廣告主仍很少,而PC上的廣告又在下降,中間存在空檔期;而兩者的廣告形態、投放方式都不一樣,廣告主也在適應,所有元素重新組合、等待關系穩定和成熟都需要時間。”未來如何把媒體、用戶以及廣告主建成一個共贏的媒體生態系統,仍考驗著今日頭條的智慧。【責任編輯/馮敏】
作者:賀樹龍,《財經》雜志產業組記者,微信公眾號:heshulong1988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