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30日凌晨,天還沒亮,原本應該空蕩蕩的西藏南路會稽路口聚集了一批市民。他們正等待著,上海糧油食品自選商場即將在這天早晨開業。
上海糧油食品自選商場,這是當時上海最大的超級市場,也是上海最早的超市之一。
盡管糧油食品自選商場的面積,還不足當時上海食品一店的六分之一,但顧客進店后能自由挑選貨架上的商品,任意比較商品價格和重量,四百多件商品都是明碼標價。
以上海糧油食品自選商場為起點,中國零售業在過去近三十年里突飛猛進,第一家連鎖超市、第一家綜合商場、第一家外資商超、第一家會員超市相繼落地中國。期間誕生了永輝、大潤發等一批零售巨頭。
時過境遷,在互聯網時代下,零售業開始更多提及“數字化轉型”。
近年來,無論互聯網巨頭或傳統零售企業,都在嘗試讓技術與零售擦出別樣的“火花”,但最終很多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嘗試,往往是一地雞毛。
數字化轉型專家、全球商業服務(GBS)前副總裁托尼·薩爾德哈曾表示,“數字化轉型的失敗率高達70%”,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明確的目標和規范的流程”。
那么,在數字化轉型的康莊大道上,零售企業如何才能走得更順暢?
零售轉型“大浪淘沙”
自2016年“新零售”概念被提出以來,盒馬、永輝超市、鍋圈食匯等互聯網巨頭和零售企業,都在加速推動零售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在新零售轉型的浪潮下,零售商超的門店裝潢越來越大氣、設計風格越來越多變,商品種類更豐富,數字化支付方式逐步得到普及。
不過,新零售如果僅僅改變交易方式與門店環境,也只是學到“皮毛”。
正如永輝超市董事長張軒松所言:不能說弄個App就是新零售。
新零售的“新”是區別于傳統零售的,是從供應鏈到銷售端實現全鏈路的數字化轉型,尤其是傳統供應鏈流通環節冗余的問題,都是零售轉型過程中有待解決的。
就比如食材領域,整個供應鏈上游極為分散,經營主體以小農戶為主,缺乏標準化管理,食材零售平臺要將生產源頭的農戶集中起來,難度非常大;同時,中餐食材多為生鮮品類,對冷鏈運輸的標準化要比一般食材更嚴格。
傳統供應鏈端存在的問題如何用數字化的方式解決?
多點DMALL董事長、物美集團創始人張文中表示,如果零售企業要抱團取暖、要做大規模,一定要推進徹底的數字化、全面的數字化;要回歸商業本質,就是要用數字化的理論、技術、方法對流通企業重新來過一遍,而不是簡單地加一個電商系統或者數字化的CRM。
用數字化再造零售鏈路,平臺不僅要大量接入技術工具,更要在業務中貫徹互聯網思維,在管理架構中強調扁平化,以實現企業經營視角的轉變。
因此,經歷過2016年新零售風口的大浪淘沙后,如今零售企業再“言及”零售轉型,也從原先的“皮毛”,深入到供應鏈、組織架構等本質環節。
專注食材領域的鍋圈食匯正是這樣一家企業。
鍋圈CEO楊明超表示,鍋圈一直在探索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直達工廠和產地,即反向供應鏈,如何去掉中間化,將大量的數字化接入,是鍋圈數字化重構傳統食品供應鏈的關鍵問題。
知名的供應鏈管理學家馬丁·克里斯托弗也表示:“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在上游,鍋圈通過自建產品研發中心、合作代工廠及食品產業園等方式,將分散的食材企業加以集中,縮短流通鏈路,提升流程中的標準化水平,為消費者提供更具性價比的產品。
不僅如此,鍋圈還在2019年自建云信息中心的數字化系統,目前云信息中心已經涵蓋了動態盤點、SAAS云平臺、智能補貨、供應商協同等功能。
依托于數字化系統,供應鏈端不僅能有效縮短中間環節,更能基于數據跟蹤新品、加速產品迭代,有利于高效整合供銷兩端。
目前,鍋圈還開始向B端中小餐飲企業開放包括產品和數字化服務在內的整套供應鏈解決方案,解決中小餐館在食材采購方面的諸多難點。
可見,以供應鏈升級為觸點,鍋圈正走在零售轉型的正確道路上。
而另一方面,基于云信息中心的大量數字化功能,鍋圈正在提升門店及消費者運營的精細化水平,進一步鏈接“人貨場”。
鏈接“人貨場”
今年4月,疫情“襲擊”上海,民眾正常的“買菜吃飯”一度成為難題,鍋圈食匯在此期間成為民生保供單位,在保障民生物資的同時,也通過企業微信社群的方式,鏈接更多消費者。
鍋圈相關負責人表示,疫情期間鍋圈剛剛上線團購套餐時,很多消費者都想咨詢開團時間、產品種類等問題,但僅靠門店有限的人手,很難全面解答消費者的疑問。
于是,鍋圈方面迅速組建了名為“小區團購突擊隊”的企業微信群,并在鍋圈商城小程序上開放群二維碼,引導顧客加群,為消費者答疑解惑。
上述負責人透露,企微群開放當天,加群人數就超過1000人;最終建成八個群,而居家辦公的鍋圈員工被逐一分配到各個群內,解答顧客問題。
不止在疫情期間,目前每家鍋圈食匯門店都有專屬的企微群,店長會引導在門店消費的顧客加群,方便與顧客溝通。
企微群是門店與周邊消費者建立鏈接的有效方式;此外,鍋圈的APP、會員系統等,都是門店鏈接消費者的重要橋梁。
以會員系統為例,當消費者成為鍋圈會員后,后臺管理系統就會記錄下顧客每次的選擇偏好、金額和頻次,便于更好的為消費者推薦產品。
從企微群到會員系統,為何鏈接消費者如此重要?
看商業模式,傳統零售以賣貨為主,經營思維以銷售商品為中心,但在新零售時代,互聯網應用高度普及,消費者的衣食住行基本都能在線上完成。
因此,零售企業的思維也需要從銷售商品轉變為運營消費者,及時感知、應變消費者的需求變化,讓供應鏈和銷售端距離消費者更近。這正是鍋圈深入鏈接消費者的題中應有之義。
不僅如此,伴隨智能系統的升級,鍋圈整體的運營精細化水平一直在提升。
以補貨環節為例,過去餐飲零售門店進貨往往是通過excel表記錄,甚至店長直接手抄進貨單,然后再發給經銷商或批發商,環節低效其極易出錯。
最關鍵的,在缺少數據指導的情況下,餐飲零售門店往往會出現庫存滯銷或積壓的問題,熱銷商品經常缺貨、冷門商品卻賣不動,導致門店庫存成本持續增加。
現在,利用鍋圈的智能補貨系統,不僅能實現所有產品的庫存實時數據在系統上清晰可示,同時還能根據銷售數據、庫存數據以及天氣、季節、節假日等疊加因素,計算出門店的最佳補貨方案。
數據顯示,通過智能補貨系統,門店的產品周轉天數可以從30天縮短至10天。
智能補貨系統之外,鍋圈還有能對倉儲、EPR、報貨等實現數據動態管理的SAAS云平臺,以及能對數據進行搜集、整合、清洗、匯總、分析的智能BI系統。
以多元的數據工具為基礎,鍋圈在門店經營方面沉淀了大量經驗,例如門店備貨蝦滑時,可以根據一人食或多人用餐等不同場景,備貨規格大小不同的產品。這類運營經驗借由門店督導,可以直接傳達給加盟店店長。
可見,從供應鏈到門店銷售再到消費者,鍋圈正通過數字化方式將三者緊密整合,以提升商品的流通效率,沉淀大量可貫穿前中后端經營的有效數據。
過去,傳統零售企業主要考慮如何把貨賣出去;如今,以鍋圈為代表的新零售平臺更要考慮“如何把貨賣好”,如何讓消費者與平臺產生緊密聯系,如何讓門店經營效益持續提升。
在零售數字化轉型的大路上,鍋圈還要堅定的走下去。
來源:IT老友記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