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品牌的長期“面子”,要靠業務的“里子”支撐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財經故事薈

    手握“現實扭曲力場”的喬布斯,堪稱“洗腦教”教主。

    不過,他也有罕見的“服軟時刻”——面對天才設計師蘭德時。

    1986年,喬布斯力邀蘭德,為其新公司NEXT設計Logo。

    最初,喬布斯傲慢地要求蘭德,為其提供幾個可選項,然后由他本人挑出最佳版本。

    但被蘭德強硬地拒絕了,“如果你想要多個選項,就去找其他人!只要我設計了,你就得付錢。”

    最終,喬布斯妥協了——恰恰是因為他看重公司Logo設計,也敬屋及烏,尊重他認定的天才設計師。

    關于公司Logo的重要性,喬布斯1993年就曾給出過答案,起碼“投入十年時間和一億美元”,才能讓消費者把Logo符號與公司聯系到一起。

    如今,喬布斯主導設計的蘋果Logo,已經在全球混成了“熟臉”。

    而他的這番先見,或許能夠解釋,互聯網公司為何熱衷升級、更換Logo——哪怕升級調整,僅僅在不易察覺的細微之處。

    最新的案例是轉轉,這家一向低調、在成本控制上比較摳門兒的公司,為品牌升級,召開了一場高調的發布會。

    不止轉轉,今年以來,就有抖音、哈啰、釘釘、愛奇藝等互聯網公司集體“換臉”。

    無論對于哪家公司,Logo都是重要的門面擔當。

    本文試圖回答,互聯網更換Logo具備哪些共性趨勢?到底該如何做好“面子工程”?

    Logo“變臉”,三大風向

    “咬了一口”的蘋果Logo,既能讓其區別于具有相似橫切面的櫻桃,也承載了對計算機天才圖靈的致敬;而且,清晰簡明,令人過目不忘。

    鮮有人知的是,自從1976年成立至今,蘋果Logo共經歷過七次大的升級。

    而第一版的原始手繪圖Logo,與當下的Logo可以說是“毫無關聯”。

    它壓根不像一個Logo,更像從教堂壁畫上,拓印下來的復制品。線條繁瑣細密,導致整個Logo非常復雜,不易識別也難被記憶。

    喬布斯并不滿意,第二年,他就找人修改Logo,“被咬了一口的蘋果”,就此出爐。

    此后,蘋果Logo又經歷了六次迭代——從七彩到單彩再到樸素低調的純色,從鍍烙到高亮再到如今徹底的扁平化,也見證了Logo設計趨向簡約化、抽象化的時代風潮。

    不止蘋果,谷歌瀏覽器的Logo,最初呈現浮雕效果,在2014年“壓扁”;微軟的Logo由幾年前的四色曲線設計,改為了更簡潔的純色直線;Instagram的Logo則從最早的擬物化設計——“硬盤+相機”,簡化為抽象的幾何圖案;等等。

    轉轉的Logo升級,也遵循這一思路。舊Logo相對擬物,頭頂發條的紅色小熊,五官清晰完整,而新Logo僅僅保留了熊耳與熊頭,更為簡潔抽象。

    “扁平,簡約,大氣,代表了當今的一種時代美學”,全球創意機構JKR創意總監梁兆銘認為。

    在信息過載的當下,大眾越來越缺乏耐心,15秒的短視頻,比兩小時的電影更能俘獲人心,品牌必須讓用戶一眼看清且秒懂、瞬間記憶,Logo簡化也就成為必然。

    不僅如此,Logo越抽象,可聯想元素更多,指代的內涵反而越豐富。

    轉轉新Logo中,熊耳與熊頭組成的圓形圖案,又像是衛星軌道,體現出循環往復的概念;Logo中間位置呈現37度傾斜的“Z”,既像轉轉質檢報告的印章,又是轉轉漢語拼音的首字母,還是英文單詞“NEW”的首字母,代表新的二手生活方式。

    Logo簡化的風潮,其實也與移動互聯網的崛起息息相關。

    過去的Logo,被印刷在產品包裝上,或者出現在戶外廣告牌、電視廣告里。如今,智能手機成為品牌與用戶互動的主場,要在更小的屏幕里,清晰呈現細節和全貌,Logo必須簡化。

    而且,品牌如今經常會使用動態Logo,與用戶進行輕量交互,抽象簡約的Logo,在交互方式上受限更少,呈現方式也更為多元。

    Logo升級的第二個共性,體現在策略上——有繼承也有創新,如此一來,新Logo的新人設,才更容易被認知、被接受。

    所謂的繼承,比如蘋果總共有七版Logo,后六版的基本形象,都是“咬了一口的蘋果”。

    此前支付寶、阿里巴巴、騰訊升級Logo,通常僅僅調整顏色或者字號。而小米大張旗鼓,更換Logo,也僅僅是把外框的方型調整為圓形,甚至招致不少網友調侃,“花了200萬,設計了個寂寞”。

    再看轉轉,其新Logo也繼續保持了“熊”的形象,以及紅色的主色調。

    為何公司在升級Logo時,如此謹小慎微呢?

    原因也很簡單——公司品牌已經相對成熟,舊Logo也有著廣泛的大眾認知度,徹底改頭換面,會導致公眾二次認知成本太高,而“一脈相承”的過渡,則為大眾帶來熟悉感和親切感,易于被認知和接受。

    徹底改頭換面的Logo,也不乏諸多翻車案例。

    比如Gap,2010年花費百萬美金更換的全新Logo,與舊Logo毫無相似之處,遭到大批粉絲口誅筆伐,六天之后,品牌不得不用回舊Logo;

    不獨有偶,黑人牙膏改名好來,也讓老用戶大為光火,原本獨特的品牌符號也歸于平庸。

    其三,在風格上,Logo升級既要遷就年輕人口味,也要符合當下的大眾主流審美。

    比如,剛剛被馬斯克收入麾下的推特,其早期的Logo,是一只耷拉翅膀的藍白小鳥,線條硬朗,不夠靈動,而其新Logo的小鳥,展開雙翼正在飛行,更為動態年輕。

    再以轉轉為例,其80后、85后、90后、95后、00后用戶占比已達九成。

    投年輕人所好,轉轉的新Logo,試圖傳遞大膽熱情、打破偏見的品牌個性,與其“二手拯救世界(Save the money,Save the world)”的熱血Slogan基調一致;而在設計風格上,保持憨厚甚至有些萌萌噠的小熊形象,相當靈動活潑、充滿童真,也符合年輕人口味。

    綜上,Logo升級,并非簡單的面子工程,既映照了審美變遷,也要踏浪技術風潮,同時也要順應人性,拿捏大眾心理。

    Logo升級,多重考量

    品牌在升級Logo的時機選擇上,也是所見所為略同——通常選擇業務上升期、擴張期、轉型期等重大臨界點。

    這也不難理解。

    Logo升級,看起來是一項“錦上添花”的可選題,短期都是投入,長期才見回報。如喬布斯所言,可能要“耗時十年”,因此,唯有上升期的公司,才會著眼長遠來“答題”。

    而從必要上來說,當公司業務重大變化時,導致原有Logo不能很好承載,所以才需要升級。

    2011年,星巴克更新Logo時,去掉了“coffee”字樣,是因為,星巴克渴望在咖啡產品線之外,拓展新營收。

    2021年,當Facebook全面進軍元宇宙時,公司名字也順勢改為了Meta,更換的Logo中,還加入指代“元宇宙”的無限符號∞的變體。

    轉轉的Logo升級時機,則恰逢其剛剛1億美金戰略投資了循環時尚生活方式平臺紅布林,顯著延長了循環經濟的業務外延。

    此前,轉轉深扎二手3C市場,同時橫向覆蓋全品類。

    在戰投紅布林之后,轉轉又一步跨越到了二手時尚領域——這一市場規模巨大,也是很多國家二手市場中最大的品類。

    經此投資,轉轉不僅擴充了品類,也擴容了用戶——紅布林的用戶以女性為主,也能和轉轉男性為主的用戶群體,拼接出更完整的用戶圖譜。

    正因如此,轉轉才更有底氣超脫“二手電商”的身份,扛起“循環經濟產業公司”的大旗,趁機更新Logo。

    歸根結底,Logo的面子要協同與業務的里子,“表里如一”。

    在呼應公司業務升級轉型之外,煥新的Logo,其實也是品牌升級的具象載體,隨之刷新的,通常還有公司的長期愿景、價值主張等。

    2020年9月,中國明確了碳達峰碳中和時間點。也是在同年年底,轉轉集團將“讓世界因流轉更可持續”寫進企業使命。到了今年年初,轉轉集團又成立了轉轉循環科技有限公司,在綠色低碳賽道上,越走越遠。

    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轉轉集團CEO黃煒的自覺為之。

    黃煒曾耗費不少精力,研究過相關數據,“全球碳排放每年510億噸,其中生產和消費以及過程中消耗的能源,會占全球每年碳排放的31%,是最大的一塊”。

    這種品牌主張,也不僅僅是基于商業考量——事實上,轉轉甚至“主動吃虧”。

    剛剛上線的新Logo,將會全面現身轉轉App、門店、包裝、職場、工服等眾多場景中。

    而轉轉即將使用的全新環保包裝,會導致每個包裝盒成本增加2.26元,物流成本提升將近50%。

    Logo煥新與品牌升級,還是公司上下呼應、對齊航向的旗幟。

    轉轉所在的循環經濟產業,行業毛利較低,并非暴利賽道,在公司運作上,一向摳門節儉,低福利運營,卻執意為了環保,不惜提升包裝成本,必然會在內部引發一定爭議。

    但如黃煒所言,“使命是什么?就是用來幫我們做決策的”,一旦全員對齊航向,有望消除質疑和爭議。

    綜上,Logo煥新,不止淺嘗輒止的面子工程,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也與公司全局戰略息息相關。

    升級之后,兩極分化

    企業Logo升級之后,發展狀況其實兩極分化。

    蘋果、星巴克都是正向案例。

    如今,蘋果已經忝列全球市值最高、營收最高的高科技公司。

    星巴克“去咖啡化”的Logo升級十年之后,多元化戰略成效顯著,2021財年,星巴克的非飲品已經貢獻了接近四成的收入。

    不過,Logo升級之后,公司一路下行的反例,也不罕見。

    Meta改名一年多,砸下270億美元,重金押注元宇宙,但轉型成果不達預期,元宇宙產品效果粗劣遭致網友群嘲,重重壓力之下,市值跌去近半,最近開始啟動大規模裁員。

    因此,企業Logo改頭換面之下,到底未來前景如何,歸根結底不看“面子”,要看“里子”。

    其一,要看公司賽道是否有前景。

    Gap最近十年,兩換Logo,也未能挽回頹勢,剛以區區5000萬美元,出售了其中國區業務——要知道,2010年,僅僅西單大悅城一個門店,Gap就投入上億元。

    不止Gap,快時尚品牌紛紛敗北,背后的共性因素在于,電商崛起帶來的強大沖擊——賽道整體沉淪之下,沒有玩家可以脫困。

    而蘋果一路上行,根本原因也不在于其Logo完美,而是因其抓住了智能手機興起的風口。

    再看轉轉,目前其專注的循環經濟賽道,需求飆漲,政府支持,前景可觀。

    中國政府在《“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明確鼓勵發展“互聯網+二手”模式。另據《中國閑置二手交易碳減排報告》預估,中國二手市場到2025年將增至3萬億元。

    反觀Meta,其所處的元宇宙賽道,前景尚不明朗,而其過去一年的重金投入,也未能驗證、跑通元宇宙商業模式,因此,短期內遭受質疑,市值受挫,并不意外。

    其二,要看公司在賽道坐標內,位于什么位置。

    抓住智能手機風口的品牌,僅在中國一度就有數千家,但為何蘋果一家利潤,就能超過全行業其他公司?

    原因很簡單,蘋果作為行業一哥,是智能手機賽道的開創者、引領者。

    在推動二手3C產品流轉的透明化、標準化上,轉轉也是先行者。目前其產業鏈條較為完備,覆蓋C2C、C2B2C、C2B、B2C、B2B等模式。

    其三,除了著眼當下外,公司的業務布局,是否符合未來愿景?

    雖然二手經濟遠景可期,當下卻整體呈現滲透率低、交易頻率低、用戶粘性低等特性,要壯大二手經濟,就必須先補長上述短板。

    為了提升服務密度和服務半徑,轉轉開始走出電商,全渠道產業鏈布局,包括搭建上門工程師團隊,上門服務覆蓋150多個城市,以及在全國50城,開設近200家集回收、零售、寄賣業態于一體的轉轉門店,開放門店加盟等。

    其實,于大部分公司而言,Logo升級之后,公司戰略、業務、組織等一般都會發生重大轉向。

    比如小米。去年春天,小米宣稱,歷時三年,耗費200萬美元,更換Logo。由于Logo僅做微調,熱得網友一陣群嘲,聲稱雷軍被騙了200萬。

    但其實,小米更換Logo吸引全網熱議前后,小米對外宣布造車。僅僅耗資200萬,就獲得全網的刷屏關注、廣泛互動,相當于一場品牌的全民教育,順帶塑造了雷軍憨直的形象,從ROI上來算,被嘲弄的小米,無疑才最大贏家。

    總之,Logo升級并非小打小鬧,除了直接的設計成本,還要對營銷、產品、渠道、包裝進行全面刷新,調兵遣將,耗資不菲,因此,在必要時量力擇機而行,不可沖動而為。

    而升級Logo的“面子工程”,也沒有“逆天改命”的效應。歸根結底,品牌的長期“面子”,要靠業務的“里子”支撐。

    來源:財經故事薈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品牌的長期“面子”,要靠業務的“里子”支撐
    5G+工業互聯網,催生云邊端協同新場景
    布局區塊鏈,紐約逐漸Web 3化
    抓住擴張機遇,建設智能終端生態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