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遍訪“破壁者”:那些突圍技術創新、打破國外壟斷的企業家

    研究這些成功“破壁”的企業案例,會發現它們有許多共性:重壓下的自我驅動、對人才的重視、對技術的癡迷、資本的助力、開放學習的心態,以及多部門、上下游的配合協作。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周春林

    編輯|馬吉英

    誰能想到,新冠疫苗研發出來了,看似不起眼的疫苗瓶倒成了大問題。因為原材料中性硼硅玻璃管的生產被歐美日企業壟斷,后者的市占率高達80%~90%。

    曾令業界痛心的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關鍵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不僅采購周期需要提前一年半,而且70%的利潤都被國外廠商賺去了。

    一款過硬的特種產品、一項關鍵的核心技術,很可能就是讓一家企業陷入僵局的殺著或者扼守一個產業發展的“咽喉要道”。即使在產業鏈全球化、互利合作已經成為共識的今天,將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仍是防止企業和產業受制于人的根本路徑。

    十年里,由于外部國際環境的變化和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一大批企業在精密制造、生物醫療、工程軟件等領域獨立自主、潛心研發,實現了技術創新和國產替代,徹底打破了國外高筑的技術壁壘和產品壟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破壁者”。

    這中間,中鎢高新金洲公司打造出了直徑只有0.01毫米的全世界最細銑刀,能在米粒上刻出56個漢字、在一根頭發絲上銑出7個字母;常德中聯重科液壓有限公司實現了大噸位汽車起重機液壓器件國產化覆蓋率超95%,其中800噸及以下噸位汽車起重機100%全覆蓋;納微科技研發出了生物制藥中非常重要的納米微球,極大降低了成本,打破了國外供應商絕對的價格決定權。

    必須強調的是:“破壁”不是固步自封,排斥對國際先進技術的學習;“破壁”也不是畫地為牢,閉門造車,給自己圈起一堵更高的圍墻。“破壁”的過程,既需要以開放心態對標國外技術巨頭的研究水平,也需要進行產業鏈上下游聯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的價值。

    研究這些成功“破壁”的企業案例,你會發現它們有許多共性:重壓下的自我驅動、對人才的重視、對技術的癡迷、資本的助力、開放學習的心態,以及多部門、上下游的配合協作。

    正是依靠這種“破壁”精神,十年中很多企業實現了能力躍升,確立了自己的競爭優勢,中國經濟發展也更有韌性和張力,高質量發展找到了最關鍵的科技支撐。

    《中國企業家》遍訪“破壁者”,講述他們非凡十年中面壁與破壁的故事。

    制圖:肖麗

    01

    緣起碰壁:

    突破“卡脖子”技術迫在眉睫

    2021年9月25日晚上,被扣留1028天的華為CFO孟晚舟乘坐中國政府包機,從加拿大飛抵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這起被時任外交部發言人陸慷稱為“通過不正當手段威脅他國企業、打壓競爭對手、干擾市場環境、阻撓科技產業合作的極為惡劣的政治事件”雖然暫時告一段落,但華為面臨的堵截并未結束。

    自2019年5月16日華為及70家關聯企業被美國列入貿易管制黑名單以來,三年里,華為遭遇了多輪不斷升級的制裁。不僅無法直接向美國企業購買元器件,甚至連使用美國設備和技術的外國半導體公司也須獲得許可才能向華為供貨。華為無法制造麒麟芯片,被迫與榮耀做切割,甚至最新款手機無法使用5G設備。

    華為的窘境,是大國沖突之下、企業因為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極端個案。這種狀況以不同的程度,出現在多個領域:

    作為工業制造的靈魂,過去幾十年國內CAD(計算機輔助設計)和CAE(計算機輔助仿真)等核心工業軟件一直由西門子、達索、歐特克等歐美企業主導。隨著美國企業對這些軟件進行封鎖,市場對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呼聲越來越高;

    液壓閥是工程機械的“控制中樞”,對加工和裝配的精度都有極高的要求,核心部件精度要求都是微米級,其品質決定了機械動作的穩定和精確。十年前,我國大型機械的關鍵元器件大多依賴進口,話語權掌握在歐美日等國家的頭部企業手中。由于核心零部件技術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主機無法協同,整機的性能也會受限;

    微球是一種粒徑在微米級的小球,作為液晶間隔物、藥物載體、酶載體等,應用非常廣泛。但十多年前,國內生物制藥企業所用的微球,幾乎全部依賴于國外極少數公司。由于高度壟斷,供應商擁有絕對的價格決定權,價格幾乎每年都在漲……

    為什么這十年間,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惜投入資金和人才,向“卡脖子”技術發起沖鋒?

    首先,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已經刻不容緩。

    必須承認,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相比,我國發展還面臨重大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科技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

    中央的重視,在宏觀層面和戰略高度為科技創新定下了基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為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一系列扶持硬核科技的政策陸續出臺,包括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鼓勵平臺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等。在資本層面,北交所的成立,被視為給掌握硬核技術的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大舞臺。

    其次,一個很現實的考量是:企業是要追求利潤的。如果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不能自給,什么時候能夠拿到供貨就要看人臉色;外國龍頭企業把控定價權,高昂的成本就會讓產品在市場上失去競爭力——當客戶抱怨日本的高端精密刀具交期長、價格高且幾乎沒有技術服務時,中鎢高新金洲公司決定自己動手研發。市場需求是最好的驅動力。

    破壁皆因碰壁。時勢使然、上下同心,一場攻堅戰就此打響。

    02

    面壁十年:啃下硬骨頭

    42歲的厲學廣是中鎢高新金洲公司0.01毫米極小徑銑刀項目的研發負責人。從小就想當科學家的他,接下這個任務之后,連做夢都在構思解決方案。但熱情歸熱情,沒有現成的加工設備,只能在原有的設備上做改造。面對結構復雜、特別容易折斷的銑刀,磨削時刀體還只能懸空,僅結構方面,團隊就來回嘗試了兩個多月、反復實驗近200次。

    100多天之后,第一支目標刀具即將磨削成型,厲學廣難抑興奮地跑回辦公室,呼喊同事們來圍觀,當晚和團隊一起吃飯慶祝。他形容說,自己有一種“發現了新大陸和攀登珠峰成功的雙重喜悅,有能夠改變未來的暢想”。

    這是典型的“理工男”風格。他堅信結果一定藏在大量的實驗中,所以要有耐心;他認為能遇到不可逾越的難題或者理論錯誤反而是幸運的事,因為“這正是我們要集中攻克的難點”;他用這樣的話去激勵團隊:“如果造出比頭發細多倍的銑刀,讓生物醫療芯片、通訊關鍵零部件實現前所未有的性能,讓精密制造騰飛,你們是否愿意為之努力?”

    在研發中性硼硅玻璃管項目建設的第一年里,凱盛君恒的技術團隊住工棚、吃大鍋菜,每個人平均3個月才能回一次家。2017年6月,1號窯爐點火后,全隊守著高溫的窯爐不敢懈怠。一位工程師為了觀察窯爐的火焰及其他爐內狀態,把大棉被澆濕裹在身上,再穿上防護隔熱服,鉆進1600攝氏度高溫的窯爐內近距離觀察,判斷窯爐內的狀態是否符合設計思路。

    吃苦是必然。對于企業來說,資金的壓力也不容忽視。液壓零部件產品生產需要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入,特別是精密加工設備、熱處理設備、檢測設備等。一個高端液壓閥工廠的投入動輒幾億元,采用的檢測設備一臺就是幾百萬元起步,但研發出來的單品,銷售的價格小到幾百元、大到幾萬元。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長期的技術積累,中聯重科也不敢去啃這塊硬骨頭。

    而云道智造和納微科技則借助了資本的力量。從2020年起,云道智造陸續獲得紅杉、華為哈勃、騰訊多輪投資,其中2021年7月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領投A輪融資約3億元;納微科技在2018年11月13日獲得了華興新經濟基金的B輪近億元融資,2019年12月27日獲得高瓴創投、紅杉中國、藥明康德、國投創合等機構的投資,并于2021年在科創板上市。

    人才無疑是實現技術突破的關鍵。云道智造創始人、董事長屈凱峰說:“招聘時我一般就看兩點,算力和精力。”名校畢業生基本符合算力這一要求;同時要精力過人,不能看起來“蔫蔫的”。公司展廳的一塊液晶屏上,列出了一串科學家團隊的名字及他們的畢業學校。20人里,15人有清華或北大背景,17人為博士學歷。豪華的陣容,為云道智造自主研發新一代仿真軟件系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特別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突破卡脖子并不是要自我封閉。在疫苗瓶項目遇到技術難題時,凱盛君恒副總工程師戴季初帶領核心團隊遠赴意大利、捷克、德國,就窯爐設計和拉管工藝與國際同行做技術交流,同時把國外專家請到魏縣的生產線進行現場指導。最終,整個團隊完成了200余項升級改造,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全氧燃燒+電助熔”丹納成型工藝研發、對標國際先進水準的穩定量產。

    要想突破長久以來的技術封鎖,哪里有那么輕松?厲學廣說,很多事情,第一階段往往比較順利;第二階段稍微有點困難,但努力克服了,以為摸到底,信心十足;第三階段,遇到困難解決不了,困頓無法突破;第四階段,軍心動搖,很多挑戰項目和創業公司基本死在了這個階段。“所以理性復盤問題在哪兒,不要迷信、不要消極非常重要。通常韌性強、科學、客觀、理性的團隊能活下來,做得更好,能力更強,涅槃重生。”

    這是破壁者們身上的共性:一群聰明人聚集在一起,潛心鉆研、舍得吃苦、穩打穩扎、博采眾長,再加上充足的資金做保障,最終守得云開見月明。

    03

    破壁之后:

    尋找更大的產業化空間

    企業冒著失敗的風險、投入巨資研發出來的技術成果,自然不想讓它束之高閣,而是要迅速變成商品,搶占市場份額。 更具前瞻意識和危機意識的企業還會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在力爭盡快進入世界一流陣營的同時,把未來錨定在高附加值產品。

    2019年底,金洲公司成功研制出直徑0.01毫米的超細微型鉆頭,打破了長期以來我國在該領域受制于人的局面。僅用一年半的時間,金洲公司又成功研制直徑0.01毫米極小徑銑刀,實現了鉆銑“雙劍合璧”。

    去年10月以后,厲學廣帶領技術研發團隊陸續做了幾項工作:一是保證產品方面的穩定和批量生產,另一方面就是更加貼近應用需求。“我們去找行業專家聊,他們的需求是什么?我們有沒有可能快速把握。大的技術方向要往哪里走?如何才能發揮研究的最大效益?”

    這也是總經理羅春峰關注的點,即“0.01毫米銑刀目前還未實現產業化應用”。據他介紹,研發成功后,公司亦在努力尋找相關機會和應用場景,比如醫療領域。去年底,曾有一家海外公司聯系到金洲探討合作可能。

    不過,0.01毫米銑刀所體現的技術研發能力,已為金洲公司打開了更為廣泛的知名度和市場空間。目前金洲極小徑銑刀將直徑0.02毫米及以上范圍列為應用級刀具,0.01毫米銑刀的面世,直接拉動了0.02毫米及相近規格的產品出貨量。“很多原來不知道我們的芯片封測和精密醫療器械企業都找過來了。”羅春峰說。

    而2018年之后國產替代市場的興起,則為云道智造等自主工業軟件公司提供了成長的土壤。之前大企業通常與國外的工業軟件公司合作,這一路徑被切斷后,目前中海油、國家電網以及國內的ICT龍頭企業等都成了云道智造的客戶。團隊也在不斷拓展新領域,為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石油化工、能源電力、集成電路、生物醫療等行業提供解決方案。

    近兩年受疫情和國際形勢的影響,高校對于自主工業軟件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自2020年起,云道智造通過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打造數字化教材、共建實習基地等方式與高校合作,讓自主仿真軟件迅速進入高校課堂。目前云道智造已經與40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

    在中聯重科高管看來,解決卡脖子問題后還應該有超前意識,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比如說在高端液壓領域,不光要解決傳統的高壓、大流量液壓產品技術問題,更要提前布局研究智能液壓技術,不然很可能面臨著在傳統領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追趕,卻又在智能液壓技術領域被卡脖子的新挑戰。

    突破超低溫制冷技術后,如何將科研成果產業化落地,也成為海爾生物亟須解決的難題。海爾生物如今已發展成為覆蓋-196℃至8℃全溫域的生物醫療低溫存儲設備服務商,為我國多項重大科研工程提供了技術支持,如搭載神舟飛船多次被送往太空的航天專用冰箱。

    在公司一切步入正軌,業績蒸蒸日上時,納微科技創始人江必旺卻突然辭去了公司總經理職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術研發創新上。財報顯示,2021年,公司投入研發費用大幅增長至6609.66萬元,占營收比重為14.81%。截至2022年6月底,納微科技共有研發人員185人,較上年同期增長65.18%,超過員工總數的1/4.

    志存高遠,方見廣闊天地。破壁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前仆后繼的踐行者,將一直在路上。

    來源:IT桔子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遍訪“破壁者”:那些突圍技術創新、打破國外壟斷的企業家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