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新解
無人駕駛視覺算法工程師:專注智能汽車領域,基于計算機視覺技術,通過不斷的場景數據訓練及算法迭代,規劃設計并優化車輛行進路線,用可靠視覺助力智慧城市發展以及人類安全出行。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攀
智能網聯汽車、無人駕駛等智能化創新技術加速迭代,使得如今的車輛早已不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融技術、信息、計算為一體的移動智能空間。無人駕駛作為一項新興技術,落地為產品更需要大量算法、工程、產品貫通的人才。如何讓車輛能夠像人一樣,用“眼睛”去看世界再去規劃行進路線?視覺算法工程師成為無人駕駛技術的“前哨兵”。
從虛擬走向現實
10月27日上午,一輛小巧的無人駕駛智能環衛車在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開展清掃作業測試,所經之處地上的垃圾被瞬間“吃掉”。
駕駛艙沒有司機——孟潮,湖南湘江智能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的這位無人駕駛視覺算法工程師,正通過后臺跟蹤車輛運行情況,實時掌握著它的一舉一動。
三年前,孟潮從深圳回到長沙,從虛擬世界的游戲產業“跨專業”轉行到了現實世界的無人駕駛領域。“我的工作就是搭建一個無人駕駛視覺系統,解決自動駕駛車輛的決策感知及控制等問題。形象地說,如果把自動駕駛車輛比作一個‘人’,相比傳統車輛,它會多一些感知類的‘器官’及控制決策的大腦,幫助車輛感知它周圍的環境,進而引導它完成工作任務。”孟潮表示。
對人類而言,我們習慣了有一雙強大的眼睛,“所見即所得”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在無人車的系統里,從圖像到機器可感知的三維信息,轉化過程非常復雜。“而我要做的就是為車輛打造一雙強大的眼睛。”孟潮說,通過編寫優化算法、訓練算法,讓無人車的眼睛更清楚、大腦更智能。
他的日常工作,是在計算機上敲入一行行的代碼,這些代碼構成一個個模型,模型通過學習各種各樣的數據,形成和人一樣的判斷力和分辨力,這樣一來,車輛就可以理解它“看到”的東西是怎么一回事、能有什么用。而這一過程,稱作算法的成功實現。算法成功實現一次,如同人實現了一遍認知或思考。“希望這波人工智能浪潮能實現用機器去理解人,讓機器能夠像人一樣用眼睛去看世界、去理解這個世界。”孟潮說。
從無到有的探索
無人駕駛乘用車在路上飛馳,讓人感到科技感十足,無人駕駛智能清掃車同樣不可小覷。“清掃車在路上工作時,既要精準發現和清掃垃圾,還要及時避讓障礙物,涉及一系列復雜的技術運用,在技術層面絲毫不比無人駕駛乘用車簡單。”孟潮說。
如何將環衛裝備與無人駕駛車輛相結合,他們團隊已探索多年。目前,這款L4級智能網聯無人駕駛掃路機基于激光雷達、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多傳感器融合的感知系統,具有自動遇障暫停、自動避障繞障、自動駕駛清掃、貼邊清掃、遠程遙控、行駛軌跡與環視數據上傳等功能。
記者看到,已裝配好的無人駕駛智能清掃車依然保留著駕駛室。根據路面情況,這款清掃車通過5G技術,可以實現人車控制權切換。而一輛無人駕駛智能電動清掃車干的活,相當于10至20人的工作量,清掃定位精度在10厘米以內;使用清潔能源,更加綠色節能,還能更深度地嵌入智慧城市建設,更好地守護城市潔凈。“可不要懷疑它的能力,充一次電可工作8小時。”孟潮介紹。
視覺算法工程師也需要掌握更多層面的知識。“代碼和數學是最基礎的知識。無人駕駛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系統工程,除了‘眼睛’這個模塊,還有‘大腦系統’‘軀干系統’(即硬件系統)、仿真訓練等等,都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學習。”
“針對這款車,我們不斷優化算法,苦練內功,做了上千次測試后,最終把激光感知算法的性能做到了穩定高效,讓激光雷達在自動駕駛系統中發揮出了極大的作用。”他說,車輛即將在長沙的公園、景區等封閉園區投放。
職業期待
作為全國唯一一座獲得智能網聯領域四塊國家級牌照的城市,不難看出長沙在發展智能網聯技術上的優勢和決心。我也將深耕于此,期待無人駕駛技術在所有同行的努力下更安全、更穩定、更智能,同時也希望無人駕駛技術能夠在不遠的將來變成大家生活中一個不錯的助手。
“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職業”系列報道⑤
來源:長沙晚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