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閆曉寒 盧曉 北京報道
相比過去寧愿虧錢也要搶得更多市場份額、追求營收規模和業務的增速,2022年中國的云服務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
10月31日,騰訊會議部分功能收費引發熱議,記者在騰訊會議官方網站看到,如果個人用戶需要在騰訊會議中使用聯席主持人、自動會議紀要及字幕等功能,需要每月花30元成為會員。實際上,騰訊旗下的另一款辦公軟件企業微信和阿里的云業務產品釘釘都在今年開始商業化。
這背后,是國內云廠商希望通過高毛利的SaaS服務提升其盈利水平。在當前整個云服務市場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國內云廠商的戰爭已經進入下半場,盈利能力成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標。
從追求規模到關注盈利
進入2022年,盈利已經成為國內各家云廠商的主要目標。大家不再側重于規模和增速,而是更關注高利潤、標準化的產品。
發生上述轉變的背景是,今年上半年,疫情、供應鏈短缺、宏觀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等諸多不穩定因素之下,中國公有云市場壓力加劇。占據國內公有云市場份額大頭的IaaS+PaaS市場規模增速明顯放緩,而整體市場規模較小且毛利更高的SaaS已經進入高速發展的成長期。
IDC數據顯示,中國公有云服務中IaaS+PaaS市場規模在上半年同比增長30.7%,而上年同期這一增速為48.7%。
Canalys的報告顯示,市場增速放緩背景下,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和百度智能云雖然依然占據中國云計算市場總支出近八成的份額,但與過去幾個季度相比,這四家的增長率都有所下降。這份報告顯示,頭部云廠商將面臨成本上升和收入增長放緩的困境,這可能導致其2023年的規劃更加保守。
實際上,云廠商在今年就已經開始尋求減少虧損業務、增加高毛利業務占比。比如騰訊在2021年年報中提到對云業務的規劃:優先擴大毛利更高的SaaS業務規模,將IaaS和PaaS的發展重心從單純追求收入增長,轉向實現高質量的增長,以改善利潤率。
作為為數不多已上市的獨立云廠商,優刻得、青云科技也在今年前三季度營收出現下滑。市占率更小的它們為了提升盈利水平,也在今年做了降本增效、縮減非核心業務、聚焦高毛利產品和領域等諸多改變。
前三季度,優刻得前三季度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均有兩位數的下滑,另外,其降低了低毛利的云分發業務的收入規模。這些做法讓其前三季度的凈虧損比上年同期收窄30%。
11月3日,《華夏時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優刻得,相關人士表示,今年公司主要精力放在虧損收窄的目標上,公司盡可能采用多種方式,比如縮減整體人數、做業務層面的削減、尋找高毛利的客戶。
“需要看市場的情況,我們看到有些客戶的業務量在萎縮,有些業務無法繼續的客戶也出現流失情況。現在我們傾向于做高毛利的產品和高毛利的客戶,一些新興的領域包括新能源車、芯片設計等行業公司都在接觸。但整個行業處于下行區間,公司也不太可能走出獨立行情。”上述優刻得人士說道。
看懂研究院分析師、通信高級工程師袁博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認為,今年追求盈利實際上是國內整個云服務行業的共同選擇,過去云廠商單一地為了追求規模,可能做一些投資高、收益少的項目。但現在即便是阿里云、華為云等頭部云廠商,都會將戰略重心聚焦在真正為企業帶來收入的業務上,對一些邊緣業務放棄或者逐步采用收費模式,讓邊緣業務有良性的發展。
“主要還是疫情和國際形勢導致經濟壓力大,作為云服務商來說,其客戶開源節流,公司的業務規模也會縮減。經濟壓力逼迫企業進行轉型,增長沒那么迅速的情況下,企業需要更聚焦,獲得更多利潤,并且縮減非主營業務或不賺錢的業務。”袁博表示。
加碼海外求增長
云廠商的集體轉向,讓高毛利的SaaS戰場競爭激烈。
艾瑞咨詢今年10月發布的報告認為,雖然國內云應用領域(SaaS)近幾年市場熱度高漲,但復工復產后,由于SaaS廠商數量遠高于能力,多數廠商也面臨潛在生存壓力。因此,公有云服務行業需要積極探尋多條增長路徑,以實現行業整體穩定高速增長。
而在國內競爭激烈并且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海外業務也已經成為國內云廠商增長的重要機會。近兩年,國內公有云服務商紛紛加大海外投入,重點拓展的客戶包括在海外發展的中國企業。
今年國內云廠商行業老大阿里云不斷推進海外擴張計劃,在德國、泰國和沙特阿拉伯推出4個數據中心。同時,阿里云還宣布與泰國國家電信和沙特電信公司合作。華為云也宣布將把海外業務作為云業務增長的新動力,未來將會為更多尋求海外機會的中國企業提供云服務。
袁博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認為,云廠商現在出海更偏重利潤高的SaaS,但目前做的還是IaaS+PaaS層面的服務。“雖然目前做IaaS重復國內老路,但它是基礎,也是必須要做的。”阿里云今年1月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阿里云面向海外用戶最先推出的是其最擅長的彈性計算資源IaaS,然后才是釘釘等PaaS及SaaS層面的產品服務。
上述優刻得相關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公司在各條線都想努力做一些增長出來,而出海是大家看到的一個比較明確增長的方向,海外云服務競爭也比較激烈,但總體表現比國內業務要好一些。公司在新加坡有合資的公司,目前還無法估計什么時候有一個增長的量出來。因為前期有一個爬坡的過程。”
需要提及的是,中國云計算廠商在海外市場的對手是已在海外市場深耕多年的亞馬遜AWS、微軟Azure等全球科技巨頭,從他們手中搶奪市場并不容易。Gartner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云計算IaaS市場份額中,亞馬遜以38.92%的市場份額位居首位,微軟以21.07%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而排名第三的阿里云市場份額僅為9.55%。
袁博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不管是政策上的支持,還是企業本身收入增長點來說,公有云企業出海都是一個必然趨勢。中國市場份額有限,競爭非常激烈。當國內市場增長乏力的時候,公有云企業需要從海外市場開拓新的業務,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
但出海意味著國內云廠商在政策支持、公有云建設、認知度等方面面臨挑戰。袁博認為,在海外布局較早的亞馬遜、微軟等海外云服務廠商,在海外認可度比較高,尤其是云服務布局、網絡、云基礎設施建設更好,客戶體驗更佳。“這也是中國公有云企業的一個劣勢,但國內云廠商可以考慮彎道超車,比如跟國外運營商進行合作,能提高國內云廠商的認知度,用合作的方式可以盡快實現目標。”
來源:華夏時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