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Model 3下線前“命懸一線”,馬斯克沒有打價格戰的基因

    作者|Eastland

    頭圖|視覺中國

    2022年10月24日,特斯拉突然宣布降價、立即執行,降幅在1.4萬~3.7萬之間。

    此舉刺激了國人對價格戰的敏感神經,“蔚小理零”被認為遭到“降維打擊”,還有人為比亞迪如何應對操碎了心。

    特斯拉沒有打價格戰的基因。況且一旦“洋品牌”要靠價格吸引中國消費者,離敗退不遠了。想象一下,假如蘋果淪落到與小米打價格戰,還能在中國撐多久?

    馬斯克有眾多夢想,新能源車對他來講不是“星辰大海”,而是現金牛。凈利潤=單車利潤x銷量,怎么賺錢怎么來,僅此而已。

    Model 3下線前,命懸一線

    1)第一次向市場低頭

    從2012年6月開始交付Model S,到2015年9月開始交付Model X,特斯拉產能爬升異常緩慢。

    2016年Q1.Model S、Model X交付數分別為1.24萬臺、2400臺,合計1.44萬臺;

    2017年Q3.Model S、Model X交付數分別為1.41萬臺、1.19萬臺,合計2.6萬臺,同比增幅僅6.7%。

    2017財年,三款車型合計交付10.3萬臺(其中Model 3交付1764臺),整車業務收入85.4億美元,凈虧損22.4億美元。

    隨著Model X交付數日益增長,特斯拉單車均價逐季提高:

    2016年Q1.交付1.48萬臺(其中Model X交付2400臺),交付均價6.9萬美元;

    2017年Q1.交付2.5萬臺(其中Model X交付1.2萬臺),交付均價9.2萬美元;

    2017年Q2.交付數回落到2.2萬臺(其中Model X交付1萬臺),交付均價10.4萬美元;

    2017年Q3.特斯拉重拾升勢,交付2.6萬臺(其中Model X交付1.2萬臺),交付均價回落到9萬美元,特斯拉交付均價環比下降1.4萬美元,折合人民幣近10萬元。

    特斯拉顯然是在“以價換量”,而且幅度不小,這是馬斯克第一次向市場低頭。

    2)賣得貴、虧得多

    特斯拉早年目標用戶是中產階層中的上層,交付均價超過9萬美元,遠高于奔馳、寶車在美國的售價。

    馬斯克看準這群人“不差錢、只要酷”的心態,不斷試探潛在用戶的承受能力。2017年Q2.交付均價10萬美元、毛利潤2.9萬美元,毛利潤率高達27.9%。

    2017年,特斯拉交付突破10萬臺,但距離“規模經濟”還差得遠。2017年經營虧損16.3億美元、虧損率達90%。

    盡管對現金流非常重視,特斯拉早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仍是負數,但小于凈虧損。

    2015年經營虧損7.1億美元、凈虧損8.9億美元(虧損率91%)、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出5.2億美元。

    2017年是特斯拉的至暗時刻,凈虧損達22.4億美元,但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出已大幅降至6056萬美元,僅為2015年的11.6%。

    特斯拉早年慘重的虧損再次印證了汽車產業的“規模經濟”鐵律。即便有精英人士的包容、有鋼鐵俠的號召力、有黑科技,售價超過9萬美元,單車毛利潤一度接近3萬美元,特斯拉還是虧得奄奄一息。那時華爾街大多數人相信這家公司早晚會倒閉。

    2017年Q3還發生了一件大事——Model 3下線了,當季交付220臺,定價3.5萬美元。

    Model 3下線后、開始盈利前

    1)Model 3占比超過80%

    2017年Q4.Model 3交付1550臺;

    2018年Q3.Model 3交付數環比暴漲203%至5.58萬臺;季度總交付8.35萬臺,環比增長105%、同比增長219%。

    2018年Q4.Model 3交付6.3萬臺,占總交付數的80.8%;

    2019年Q2.總交付數9.5萬臺、同比增長134%。其中Model 3交付近7.76萬臺,占比81.5%。

    隨著Model 3銷量占比提高,特斯拉交付均價大幅下降。

    2017年Q4.Model 3占比5.2%、交付均價仍高于9萬美元;

    2018年Q4.Model 3占比接近70%、交付均價跌破7萬美元;

    2019年Q2.Model 3占比81.5%、交付均價已降至5.65萬美元,較2017年Q4低37.6%。

    2)毛利潤率保持在20%以上

    2017年Q2.單車毛利潤高達2.9萬美元,2018年Q2跌至1.7萬美元,2019年Q2接近1萬美元。2017年Q4~2019年Q3.單車毛利潤一降再降,但毛利潤率保持在20%一線。

    2016年H2.特斯拉交付4.7萬臺,銷售毛利潤11億美元,單車毛利潤2.3萬美元,毛利潤率26.1%;

    2018年H1.交付7萬臺,較2016年H1增長51.4%,但毛利潤僅增長13.8%、至12.3億美元,單車毛利潤降至1.7萬美元、毛利潤率20.2%。

    2)再次向市場低頭

    2016年H2~2018年H1間的這八個季度,特斯拉整車業務盈利能力幾乎停滯不前。

    2018年H2.Model 3交付較上半年暴漲347%!帶動總交付增長146%,而交付均價只降了17%,所以毛利潤暴漲至30.8億美元,毛利潤率24.8%。

    2019年Q1.Model X/S大幅減產,Model 3交付亦減少約19%;2019年Q2.Model 3交付再創新高、達7.8萬臺,占總交付數的81.5%,交付均價降至5.65萬美元(2018年Q4為7萬美元)。這是馬斯克第二次向市場低頭。

    2019年H1.特斯拉毛利潤17.7億美元,不到2018年H2的一半。

    2020年Q1.特斯拉開始交付另一款“中低價”車型——Model Y,距2017年Q3開始交付Model 3已經過去整整9個季度,節奏有點慢。

    有了Model Y的加持,特斯拉交付數快速增長,終于達到規模經濟的門檻,邁入“數錢時代”。

    “兩個臺階”、“第三、第四次低頭”

    1)銷量——兩年兩個臺階

    Model Y開始交付以來,中低檔車型占比在95%~99%之間,總交付數兩年上了兩個臺階:

    2020年H2.總交付數32萬臺、較上半年增加78.6%,主要歸功于Model 3在中國量產。為提高產能利用率,特斯拉數次降價,這是馬斯克第三次向市場低頭。

    2021年Q4~2022年Q1.6個月交付61.9萬臺,較2021年H1提高60.3%。

    2020年,特斯拉交付50萬臺、同比增長35.9%,當年扭虧為盈;2021年,特斯拉交付93.6萬臺、同比增長87.6%,利潤爆棚;2022年前三季,特斯拉交付91萬臺、同比增長44.8%,賺得盆滿缽滿。

    特斯拉的經歷說明,電動車產銷規模的“極格線”約為50萬臺,遠高于燃油車。

    比亞迪車型豐富,總體定位低于特斯拉,2022年前三季度交付118萬臺,扣非凈利潤達83.6億、同比增長844%!

    看來,中國新能源車企大規模盈利的門檻不低于100萬臺/年。

    2)價格——第四次向市場低頭

    2019年Q2交付9.5萬臺,單車毛利潤1.07萬美元、毛利潤率18.9%;

    2020年Q2交付數微降至9.1萬臺,單車毛利潤卻提高到1.45萬美元、毛利潤率提高到25.4%;

    2022年Q1交付31萬臺,單車毛利潤1.8萬美元、毛利潤率32.9%。

    2021年H1.特斯拉毛利潤53億美元;2021年H2.毛利潤增至86億美元;2022年H1.毛利潤96億美元,同比增長81%;2022年Q3.單季毛利潤52億美元,超過2021年H1.

    2022年Q3毛利潤率已經下滑3個百分點,在此背景下宣布降價顯然為的是提高銷量。這是馬斯克第四次向市場低頭。

    練就“鈔能力”

    觀眾總是健忘的,臆想特斯拉天然具備“鈔能力”,忘記這家企業曾篳路藍縷、幾近破產。

    1)成本、費用、毛利潤

    藍色折線代表毛利潤(率),彩色堆疊柱代表費用(率),藍色淹沒彩色方能賺取經營利潤。

    從2020年開始,藍線拔地而起,毛利潤率依次達到21%、25%、26%。

    彩色堆疊柱越來越“挫”:2018年研發費用率、市場/行政費用率合計達20%;2020年降至14.7%;2022年前三季僅為9.1%。

    規模經濟不僅體現在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毛利潤率,還顯著降低了費用率。例如2021年,研發費用同比增加了11億美元,費用率只上升0.1個百分點;市場/行政費用同比增加了14億美元,費用下還減少了1.6個百分點。

    總費用率下降1.5個百分點。

    4)經營利潤、現金流

    2021年以來,特斯拉經營利潤率穩步提高。

    2022年H1經營利潤達61億美元,利潤率19%;

    2022年Q3.單季經營利潤達37億美元,利潤率20%。

    早在2018年,深陷虧損的特斯拉經營現金流已然回正,這是他能活下來的關鍵。

    2020年,特斯拉首次獲得8.6億美元凈利潤(折合人民幣59.5億),而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達59.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410億)。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2020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達454億,較特斯拉高11%(比亞迪沒有單獨披露整車業務現金流)。

    2021年,特斯拉經營活動現金流超過比亞迪,折合人民幣732億。

    2022年前三季,比亞迪經營活動現金流反超特斯拉,達到910億元,領先優勢為14%。

    對馬斯克來講,新能源車是昔日的夢想、如今的現實,其意義有二:一是賺錢,為實現其它夢想(如移民火星)創造條件;二是積攢數據讓自動駕駛早日成熟。

    這兩點都需要盡可能大的銷量來支撐。

    馬斯克未必把任何能源車企當競爭對手,卻不得不向市場低頭。

    來源:虎嗅APP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Model 3下線前“命懸一線”,馬斯克沒有打價格戰的基因
    炒掉高管、解散董事會,給推特打上“馬斯克”烙印
    馬斯克買下推特后,開始盯上了“微信”
    收購大劇謝幕!進門就炒了領導層,推特當了馬斯克“手下”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