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近年,隨著國家新基建的推進,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數據的重要性。而圍繞大數據提供服務的企業也應運而生,甚至如雨后春筍。10月中成功登陸上交所科創板的立星環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環科技”),便是其中的實力玩家之一。
星環科技被業界稱為騰訊云業務的“幫手”,2013年成立的星環科技,還不足10年,卻早已成為一眾明星資本眼中的“好資產”。背后不僅有恒生電子、信雅達等上市公司助力,更有中金公司、啟明資本等明星資本財團下注,而騰訊作為最大的機構投資方,更是星環科技的有力背書。
不過,套上了科創板新星光環的星環科技,也正在面臨毛利率行業墊底、核心技術陷侵權風險等多重危機。因此,雖然其成功上市,依然讓業界頗為擔心。其未來的科技之路,恐怕十分難走。
生逢其時,卻困于盈利能力不足
星環科技誕生于2013年,可謂踩中了時代紅利,生逢其時。要知道,2013年是公認的大數據元年,在這一年,澳大利亞發布公共數據、新加坡提出數據地平線概念、英國政府發布國家數據戰略,以及中國將貴州定位“大數據之都”。
很顯然,星環科技正是瞄準了這樣的時代大勢,有備而來。據了解,星環科技(Transwarp)致力于打造企業級大數據基礎軟件,圍繞數據的集成、存儲、治理、建模、分析、挖掘和流通等數據全生命周期提供基礎軟件與服務,愿景是構建未來的數據世界。
不過,再宏偉的理想,終歸要實踐落地。近10年過去,國內大數據行業確實如其所愿,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大局面。只是,同樣布局該賽道的企業也為數不少,且都在各自的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同時依然也有一些企業,依然面臨大數據應用、服務、管理、商業化的落地難題。
而星環科技,同樣日子難過。首當其沖的便是其毛利率偏低、商業化能力不足,因此在其市場占有率、核心競爭力排名上,均不盡于人意。
例如,據公開數據顯示,在市場份額方面,2021年星環科技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七,同比下滑了三個名次。
與此同時,如果按照毛利率排名,自2020年以后,其毛利率低于同行業企業超10%。根據招股書的數據,2019年至2021年(以下簡稱報告期),星環科技的毛利率分別為60.69%、58.02%及58.94%。而同行可比公司毛利率均值分別為72.23%、74.47%及73.58%。
而且數據顯示,2019年,星環科技毛利率尚高于奇安信及Snowflake,但自2020年起,星環科技的毛利率便低于所有的可比公司。這也意味著,星環科技的毛利率下滑甚至不敵同行,正在成為難以阻擋的頹勢。
與毛利率下滑相對應的是,其主營業務中的多項細分業務均價也在下降。尤其是2021年,下降幅度最高的一項業務,同比下滑超30%。這也意味著,其市場競爭力也正在倒退,降價或許成為無奈之舉。
在這樣的經營現狀下,一份招股書,也暴露了其過去幾年持續虧損的窘境,那就是營收增長正在放緩、虧損一直在持續,甚至有虧損加大之勢。據統計,從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三年半的時間,星環科技累計虧損超過8億。
具體到年份,數據更是不容樂觀。據其招股書顯示,星環科技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74億元、2.60億元和3.3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11億元、-1.84億元和-2.45億元,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2.31億元、-2.22億元和-2.82億元。
時至2022年,星環科技依然沒有改變虧損的命運。據招商證券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星環科技營收為0.98億元,同比增長18.2%;凈利潤為-1.66億元,同期增加11.63%;扣非后凈利潤為-1.83億元。
由此可見,星環科技雖成功登陸科創板,卻在財務數據表現上有些一言難盡。一方面,其營收增長放緩明顯,未來可想象空間存疑。另一方面,毛利率遠低于同行,甚至處于墊底位置。持續下滑的產品售價,也正在凸顯出其缺乏市場競爭力的短板,未來價值幾何,也令投資者十分擔心。
核心技術陷侵權風險、國產替代遙不可及
近年,國貨品牌的崛起,國內數字科技的進步,也讓“國產替代”成了炙手可熱的新名詞。除了電腦及智能手機系統軟件、芯片被西方巨頭壟斷外,作為國家基礎設施的大數據,也依然長期被國際巨頭研發的產品全面覆蓋。
例如,就數據庫而言,2015年前后,Oracle(甲骨文)、IBM以及微軟這三家國外數據庫廠商在中國市場拿下來近80%的份額。
2013年,關于國內數據被美大規模竊聽的事件爆發后,引起了全球各個國家對信息安全的重視。隨后,數據庫國產化的呼聲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由此,也推動了國內大數據行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不過,彼時的眾多國產替代產品也相繼問世。無論是華為GaussDB、還是阿里OCean 、又或者是騰訊TDSQL等數據產品,都如雨后春筍般在國內市場崛起,甚至將其影響力拓展至海外。
只是,相比這些科技互聯網賽道的頭部玩家,星環科技不僅在產業生態上存在明顯短板,更在技術實力上難以與國際、國內數據大廠匹敵。
大數據賽道玩家林立、強敵環伺,通過行業玩家的分類就可以窺見一斑。據了解,目前在該賽道基礎軟件方面布局的玩家分為數據庫廠商、云服務廠商、初創型廠商以及跨界廠商。而除了初創企業來瓜分市場外,華為、阿里,甚至其股東騰訊都是其最大的勁敵。
另外,盡管國內數據庫廠商數量龐大,在全球的占比超過3成。但市場規模卻僅占全球市場規模的5%左右。這也說明,雖然市場年復合增長率在保持著2位數的增長,但是國內廠商的規模依然微不足道。
因此,在大數據行業,目前談國產替代,尚且為時過早。而且,有資格談國產替代的廠商,星環科技可能也不在列,這是因為,除了市場率外,其核心技術一直被質疑有抄襲英特爾的嫌疑。
值得注意的是,星環科技的實控人、董事長孫元浩,于2003年7月至2013年5月曾任英特爾數據中心軟件部亞太區CTO。且該公司的董事、監事等高管也與英特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星環科技共有四名核心技術人員,分別是孫元浩、呂程、朱珺辰、劉汪根,全部都曾在英特爾任職。雖然來自英特爾的高管背景光鮮,可以為星環科技的研發能力背書,但是同時也迎來一片質疑之聲。
尤其是據媒體爆料,有一位星環科技聯合創始人在英特爾就職期間,曾發生通過他人代持星環科技股份的情況,并在星環科技沖擊IPO前夕,突然離開公司,更是蹊蹺無比。
雖然目前真相如何,外界不得而知。但是眾所周知,大數據行業是密集型行業,有著較高的行業壁壘,而且產品研發周期長、商業化速度慢。星環科技僅僅成立1年時,就開始大舉申請分布式大數據產品相關的專利,加上其核心員工都與英特爾的密切關系。不得不令人懷疑,其大數據相關技術是否涉嫌侵權,未來是否有被英特爾起訴維權的可能?
要知道,盡管星環科技是以大數據基礎軟件為主營業務,但是與英特爾主營的計算機領域的系統、軟件、數據服務,有較大的重疊度,因此競爭關系也十分明顯,未來在知識產權方面的風險,不可預知。由此可見,核心技術的原創來源存疑,星環科技能夠成為“國產替代”,依然需要打一個問號。
強勢資本難解圍
對于星環科技上市,最大的贏家或許是騰訊。據了解,星環科技上市次日便在盤中大跌超10%,但是騰訊作為其最大的股東之一,依然彭滿缽滿,浮盈超5億元。
除了騰訊2017年早早入局,在公司C輪融資即已介入外,星環科技曾經也是眾星捧月一般的存在。其投資方來看,恒生電子、方廣資本、啟明資本、信雅達以及深創投等也是連續加碼,參與星環科技的多輪融資。而國內明星資本交銀國際、中金公司、TCL創投,也瞄準了這只潛力股。
不過據觀察,騰訊與星環科技的牽手,只是此一時彼一時、二者報團取暖的結果。時鐘撥回到2013年,即便是國內首屈一指的互聯網巨頭騰訊,也在大數據領域毫無建樹,而該領域也一直處于被海外巨頭壟斷的僵局。根據國盛證券研報,以Oracle、IBM為代表的國外廠商市場份額占比約達到66.8%。
騰訊云在宣布其與星環科技正式戰略合作后,也基于在私有云、行業云和公有云領域方面實現了優勢互補,也才在云服務領域,有了足夠的底氣與國內、海外巨頭相抗衡。從這個角度來看騰訊的戰略投資,也足以看出其如意算盤。
尷尬的是,盡管騰訊云成長為國內云服務的頭部企業,但是星環科技的市場占有率卻少的可憐。
據了解,星環科技實際上在云業務上的市占率不到2%,并不出彩甚至有些不堪。而作為占據業務大頭的大數據基礎軟件業務,卻成了公司年年虧損的負累。
數據顯示,2019-2021年,其大數據基礎軟件業務營收占比為96.22%、85.71%、79.89%。該部分占比最大,自然也是虧損貢獻的大頭。由此也不難看出,即便有強勢的資本加持,星環科技依然難解經營發展之困,也難以扭轉連年虧損的困局。
結語
星環科技創始人孫元浩有個理想,就是將星環科技打造成大數據時代的甲骨文。以目前星環科技的發展狀況來看,其受到資本熱捧、成為資本市場的新星,都可喜可賀。
只是,擺在星環科技面前的盈利困難、知識產權風險等,卻也如同達摩利斯之劍,讓其難以高枕無憂。而即便有各路明星資本接力,將其推向二級資本市場,核心問題不除,恐怕也難以給二級市場投資者帶來太多驚喜。
值得慶幸的是,大數據賽道方興正艾,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星環科技也早早在這個賽道起跑。但愿星環科技作為潛力選手,能早日打造自己的商業護城河,成為大數據賽道真正的“國產替代”。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