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歐洲“缺氣”,這場能源危機捧紅中國“取暖”概念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驚蟄研究所,作者 | 小滿

    浙江諸暨某服裝廠,廠房里密密排成一列的工人們正奮力踩著縫紉機踏板,加班加點地制作著客戶補單的保暖連褲襪。與此同時,山東、廣東等地生產秋衣秋褲、電熱毯、取暖器的企業,也都在忙著趕制即將發往歐洲的訂單。

    自歐洲能源危機引發全球關注以來,歐洲人民如何在天然氣供應短缺的情況下安然過冬就成了網絡熱議的話題。甚至上個月,國內“電熱毯龍頭”彩虹集團還因為“歐洲人買爆中國電熱毯”的話題,在9個交易日收獲6個漲停板。

    然而,當“缺氣”的歐洲捧紅中國概念股,這場能源危機,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

    中國取暖神器熱銷歐洲

    “歐洲人買爆中國電熱毯”并非空穴來風,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歐盟27國從中國進口電熱毯的數量僅為18.9萬條。但到6月,這一數字便快速增長至52.1萬條。1個月后,中國出口到歐洲27國的電熱毯數量已經攀升至129萬條,同比增長97%,環比增長近150%,并且二季度每個月的同比增速都超過了70%。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熱毯出口量猛增的同時,其價格也出現明顯上漲。有媒體估算,今年前8個月電熱毯的出口均價約為每條16.5美元,約合人民幣119元,相比2017年同期均價,漲幅超過20%。而在速賣通平臺上,電熱毯的價格已經漲到了50歐元,幾乎是國內價格的3到4倍。

    不只是電熱毯,電暖器、空氣源熱泵等取暖設備的出口數據也出現爆發式增長。市場研究機構GfK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德國人購買了60萬臺電取暖器,同比增長近35%,預計今年的最終數字可能會達到數百萬。

    從過往情況來看,每年的三季度都是取暖設備出口的重要時間段,而電暖器產品一般到9月中旬左右就會結束生產旺季。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電暖器相關企業到9月下旬還在不斷接到歐洲客戶的補單,一直在趕制產品。這是因為,普遍采用燃氣發電并且依靠燃氣取暖的歐洲國家,正在遭遇一場因為缺氣導致的供暖危機。

    據中新網報道,在天然氣供給減少后,歐洲多國能源價格開始暴漲。在采用預繳制度的德國,2020年度的燃氣電費為每月110歐左右,2021年價格調整為每月96歐。而2022年度的預繳費用已經上漲至每月230歐,并且自10月1日起,每月的預繳費用漲到了314歐。

    由于燃氣短缺及其引發的價格上漲,很多歐洲家庭開始轉向使用傳統取暖方式,這也導致柴火和木屑等非化石燃料的價格一度出現暴漲。9月份有媒體報道,在法國1噸木屑的報價已達600歐元,較往年價格幾乎翻了一倍。為了保障基礎取暖燃料供應和價格的穩定,匈牙利不得不禁止木屑出口,羅馬尼亞則對木屑的批發價格設置了為期6個月的售價上限。

    至于電熱毯在歐洲銷量激增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海外華人的集中購買,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在居住空間普遍較大的歐洲家庭,即開即用的電熱毯在綜合使用成本方面,比燃氣取暖的方式要劃算得多。根據英國專家的測算,額定功率100瓦的電熱毯連續使用一整晚(8小時)的成本只有0.42英鎊,遠低于使用暖氣取暖的費用。另外,也正基于能源價格普漲的背景,熱水袋、秋衣秋褲、“光腿神器”連褲襪等能耗成本更低的保暖產品也迎來熱銷。

    歐洲真的缺氣嗎?

    歐洲天然氣供應緊缺導致能源價格上漲,出于節約取暖成本的目的而采用來自中國的取暖神器——以這套邏輯來解釋中國取暖產品的熱銷景象似乎合情合理,然而上周的歐洲天然氣價格卻出現了暴跌,甚至一度出現負值。

    10月24日,歐洲部分天然氣的現貨價格,降至有史以來的最低價-15.78歐元/兆瓦時。不過這番魔幻景象發生的背景,的確是天然氣價格的暴漲。自部分地區俄氣斷供后,全球天然氣市場就一直處于價格高位。不久前,北溪管道爆炸導致天然氣的運輸渠道受限,也加劇了天然氣運輸成本的上漲。與此同時,歐洲地區在遭遇“俄氣斷供”后,各國政府開始在全球天然氣市場加價買氣。

    在看到歐洲連番上漲的天然氣報價后,能源出口商們加足馬力向歐洲港口運送天然氣。但令人意外的是,當能源出口商們扎堆涌向歐洲,LNG航運市場也引發了激烈的連鎖反應,首當其沖的是LNG船租金成本的大幅攀升。

    據悉,全球LNG船總量截至9月初僅有不到700艘,總運力為1.05億立方米。有機構以歐洲區市場需求測算,如果以LNG船運來填補俄羅斯進口管道氣的缺口至少需要233艘船。于是,為了爭奪歐洲天然氣訂單,能源出口商們開始抬高租金價格以爭奪稀缺的LNG船運力。

    根據機構收集的船舶經紀商數據,10月初,亞太區域、大西洋區域的大型LNG船日租金已從7萬美元左右均漲至30萬美元以上。有分析師甚至預測,LNG船運市場可能在今年冬天迎來爆炸式行情,日租金有望達到50萬美元/天。而殼牌公司上月,也以每天40萬美元的價格,租下了17.4萬立方米的LNG運輸船Yiannis號,以便在美國和法國之間往返運輸天然氣。

    運費的上漲無疑壓縮了能源出口商們的利潤空間,但更為現實的是當供應商們紛紛滿載天然氣奔赴歐洲時,短期的區域供應平衡出現了反轉。

    在預測到俄氣斷供的前提下,歐洲各國在今年5月就制定了天然氣存儲目標,爭取在11月1日前達到至少80%的存儲容量。而經過一個夏天的瘋狂“屯氣”,大部分歐洲國家的儲存空間已經見頂。按照路透社的說法,歐洲天然氣庫容率截至10月24日已經達到93.8%。

    于是出現了這樣一幅魔幻的場景:由于對能源危機的擔憂,歐洲能源價格出現巨幅上漲,但是因為儲存空間有限,大量天然氣運抵歐洲后卻無法被接收——根據外媒的說法,在歐洲海岸線附近有51艘LNG船排著隊等待卸貨,而積壓情況已經持續了大約5到6周。

    能源出口商們本想著拿下歐洲大單快速變現,但如今被迫困在歐洲港口,并且不得不承擔與日俱增的船運租金和停泊費用。及時止損就成了唯一的應對之策,再加上不再被需要的天然氣也失去了價值,故而上演了一出天然氣價格暴跌至負值的奇特景象。

    長期能源危機下的新機會

    左手中國電熱毯,右手滿倉天然氣,當下歐洲的能源危機似乎已經解除,但這并不代表可以就此安然過冬了。更準確地說,歐洲各國所面臨的問題不再是“無氣可用”,而是不具備長期的能源供應。

    按照往常的經驗,85%的天然氣儲備足夠整個歐洲度過冬季使用高峰期,因此理論上,目前超過90%的天然氣儲備足以讓歐洲跨過三個月的寒冷冬季。但是由于對冬季氣溫的預期有所不同,天然氣的消耗量也有可能出現明顯波動。

    比如在更冷的天氣里,民眾會延長暖氣使用時間、升高供暖熱度,由此增加天然氣的消耗量。根據高盛的預計,截至2023年3月底,歐洲的天然氣儲存至少能保持20%的滿負荷。而能源研究和咨詢公司Wood Mackenzie則預測,鑒于北半球異常寒冷的冬季,歐洲天然氣庫存在明年3月前有可能減少至總容量的4%。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對歐洲天然氣儲備的預估還只是基于滿足民用的需求,面對更大規模的工業用氣需求,歐洲的天然氣儲備就顯得捉襟見肘。并且當前歐洲的天然氣儲備來自于二季度后緊急儲備的高價天然氣,用高價天然氣去填補工業用氣的缺口,顯然不符合企業的利益。

    事實上,為了避免能源危機帶來的經營壓力,一些歐洲企業已經開始出走海外。在高度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正考慮關閉其位于路德維希港并且擁有157年歷史的生產基地。并且計劃于中國湛江一體化基地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新建一座年產量可達8萬公噸的世界級新戊二醇裝置。

    此外,德國大眾汽車在上個月也宣布,將與中國智能計算機平臺提供商“地平線”,合資成立一家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公司,總計投資規模達24億歐元。隨后,寶馬集團也傳出,計劃停止在英國牛津工廠生產MINI電動車型,并將該生產線轉移到中國。

    制造業巨頭們的接連出走,不只會導致資本外流,更引發了對歐洲經濟“去工業化”的擔憂。業內人士分析,如果能源供應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那么歐洲工業的投資將流向中國以及美國等能源價格較低的地方,過去歐洲引以為傲的工業體系也將分崩離析。

    雖然歐洲正身處能源危機引發的經濟困境之中,但卻給其他經濟體帶來了的新的機會——當然絕不是向歐洲出口電熱毯這樣的“小生意”。上文提到,在失去管道天然氣后,歐洲目前主要依靠LNG船來維持天然氣供應,由此導致LNG運費暴漲,而這也給造船市場帶來了新增長。

    根據船運情報商VesselsValue的數據顯示,自去年一季度起,LNG船的訂單總額就出現逐季上漲的趨勢。截至2021年末,全球LNG船訂單總額達到175.3億美元。而今年前三季度,全球LNG船訂單總額已達287.06億美元,超出去年全年111.76億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來自中國的船廠在今年前三季度,也獲得了32筆訂單,訂單總額達到59.66億,對比5年前的5.63億美元訂單總額,翻了10倍。

    當“歐洲人買爆中國電熱毯”的話題逐漸冷靜下來,其實不難發現,歐洲的能源危機絕不是中國的取暖神器就能夠解決的。針對能源漲價、天然氣儲備見頂,以及制造業向其他地區轉移等一系列連鎖反應,也只有盡快找到穩定的能源供應才能解決,但這又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有機構預測歐洲今年的冬天會是一個暖冬,因此民眾取暖對天然氣儲備的消耗或許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但伴隨著能源危機引發的長期影響,即便能夠安然度過今年的冬天,歐洲就能迎來春天嗎?凜冬將至,漫漫長夜也才剛剛開始。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歐洲“缺氣”,這場能源危機捧紅中國“取暖”概念股
    繆欽的傳奇經歷:主導麥當勞推出麥咖啡,創立茶飲品牌
    靠熒屏“講故事”的薇婭,走向幕后拿下兩個IPO
    種業振興:農業種植板塊有望上漲,蘊藏哪些投資機會?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