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脫私入公”變陣,華為云能否后來者居上?

    世界范圍內云計算公司都是互聯網企業當道,而硬件起家的華為云是如何做到改變云市場格局的?

    文丨BT財經 夢蕭

    近日,華爾街知名投資人、分析師Ben Alaimo撰文稱,全球范圍的互聯網巨頭們未來增長最快的業務當屬云業務,這已經成為無法改變的事實。

    事實確是如此。根據Canalys 最新數據顯示,2021中國云市場規模達274億美元,增幅高達45%,比2020年增加了85億美元。預計2026年中國云市場規模將達85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25%。

    數據顯示,阿里云市場占有率為37%排名第一,華為云18%排名第二,騰訊云和百度云分別以16%和9%的市場占有率位列三四位,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和百度智能云成為中國云市場的“四朵金花”,占總份額的80%。

    (數據來源CANALYS)

    從營收方面來看,阿里云2021年營收723億元,相比較2020年的556億元,增長了30%,但這個增幅竟然是“四朵金花”中增幅最低的一家,騰訊云增幅為55%,百度智能云增幅同樣為55%,華為云增幅最高,達105%。

    而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云計算白皮書(2022年)》的數據顯示,2021年云市場的增幅為54.4%,近4年的復合增長率為37.5%,無論是從增幅還是年復合增長率上看,華為云以超過行業平均增速的速度在增長。

    在全球云市場中,華為云是唯一一家以硬件起家的云企,在一眾互聯網企業中顯得格外“另類”,華為云是如何做到以一己之力改變云市場格局的?

    做硬件的能做云嗎?

    增長快速是華為云的一大特征。

    華為云成立于2005年,是國內較早涉足云計算領域的企業。成立17年,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5年至2010年,彼時的華為云為起步階段,主要做政務云和私有云,依靠強大的政府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華為云迅速做到全國第一,并把該領域第一的優勢一直保持到現在,2021年在政務云基礎設施市場占有率以25.8%依然位居第一。

    圖片來源:IDC

    但由于受限于政務云和私有云的市場,華為云意識到如果想做大做強就必須發展公有云,于是2010年華為提出“云帆計劃”,宣布進軍公有云市場,但直到2015年,華為也沒有對外披露公有云的進度,這五年被媒體稱作“華為失去的5年”。

    但華為云其實一直在暗中發力,在“革自己的命”,因為和阿里、騰訊和百度相比,華為的劣勢非常明顯,因為自身不是互聯網公司,起家的方式不同,帶來引流也不盡相同。

    如同開篇所言,華為云在一眾互聯網云企中顯得格外另類,硬件起家也正是華為的優勢,但大部分硬件都是一次性消費,比如基站建設和消費電子等,至今也是華為營收的最重要組成。公有云是賣服務,前期需要大量投入,兩者的商業模式有明顯的不同。

    但對于客戶來說,軟件和硬件存在二選一的關系,而軟件和硬件是華為的左右手,偏向哪個都需要艱難的抉擇。正因為內部無法平衡,思科和戴爾以及惠普都遇到和華為相似的問題,因為沒有處理好,他們進軍云市場都以失敗而告終。華為“革自己的命”,直接挖來行業40多位專家,開始搭建公有云團隊,最重要的是,華為開始全面配合云業務的搭建,無論是人才儲備還是戰略資源都可以妥協讓步,自此華為云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

    從2016年到2021年,這是華為第三個5年階段,也是華為云初見成果的階段,公有云的營收從10億元左右翻了20倍達200多億元,并以18%的市場占有率僅次于阿里云。在“云云協同”的大戰略下,華為還加大了對互聯網用戶的滲透。

    此消彼長,華為市場占有率的提升,必然是競爭對手份額的下滑,據Canalys 的數據表明,華為的市場占有率提升較快,2020年Q2.華為云以15.5%的份額沖到行業第二,首次超過騰訊云,2020年Q3華為云市場份額提再度得到提升,上升至16.2%,Q4進一步提升到17.4%,直到2022年Q1的18%,每一季度的市場份額都在提升。全球市場占有率,華為云也由2020年的4.2%,提升至2021年的4.6%。

    近兩年,華為云的增速超過200%,已經穩居中國公有云TOP2.這一趨勢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持續下去。

    “脫私入公”的變陣

    如果說2010年以前,華為云的主陣地是政務云和私有云,那么2016年起的華為云則是完全實現了“變陣”,雖然華為云在政務云和私有云領域依然穩居第一,但很顯然華為云的主戰場已經轉移到公有云領域。

    其實在近幾年,華為云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期間也出現過多次的“變革”,比如2018年年底組建“計算與云”產業群,打包了公有云、私有云、AI、大數據、計算等相關業務,這次組建被外界認為是華為云真正的開端,13個月后又將Cloud&AI升至華為第四大BG,與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并行,該年5月,華為將IoT、私有云團隊合入Cloud BU,在這三大改變之上。

    在2021年4月,華為云又迎來重大變革,撤銷云與計算BG(Cloud & AI BG),將服務器、存儲等業務與云計算剝離,余承東為華為云CEO,徐直軍為華為云董事長,說明華為對華為云的重視程度在日益上升。

    這幾次變革中,有提升與計算的戰略等級,有組織架構上的調整,但最有價值的還是2020年5月將私有云團隊合入Cloud BU。這被外界認為是華為戰略性放棄私有云,甚至被解讀為華為云的關鍵轉折點乃至是中國云計算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

    財經媒體評論員馬慧敏認為華為將私有云團隊并入Cloud BU是華為云迅速發展的轉折點,“和阿里、騰訊以及百度相比,華為云的出身不同,那些互聯網巨頭做云計算的初衷就是公有云,而華為最初倚重的私有云只是將定制化項目賣服務器和軟件產品,雖然比原來本地化部署軟硬件方案有所突破,但卻不是真正的云計算,這次合并私有云團隊,才是華為云真正開始進軍公有云。”

    在馬慧敏看來,中國云計算市場,對于私有云的關注度過高了,而對公有云的價值認識還不夠。而公有云的市場體量遠比私有云市場要龐大很多,公有云才是未來,如果華為繼續在私有云發力,將是走彎路。

    馬慧敏表示,在私有云上投入的越大,成本就越高,慶幸的是,華為云在不斷摸索后,開始戰略性“放棄”私有云,而將重心偏向公有云。據悉,華為云關閉私有云業務還獲得了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大力支持。

    華為云能否后來者居上?

    華為云的劣勢是起步較晚且沒有互聯網基因,加上中間有“失去的5年”,華為云現在能取得中國云市場第二,全球云計算市場第五的成績實屬不易。

    如今華為云已經成為全球云計算市場的一個另類,縱觀全球云計算領域排名靠前的企業除華為云之外均是互聯網巨頭,華為云作為唯一一家軟硬件服務商的云業務能夠擠進全球前五。

    在戰略調整以后,華為云的增速非常明顯,雖然在全球僅以4.6%的份額排在第五位,但看看前四位的實力,亞馬遜是第一家進軍云計算的互聯網公司,微軟曾經是互聯網行業的老大,谷歌同樣長期占據互聯網行業一哥的位置,阿里在國內互聯網企業的地位有目共睹,華為云能擠進前五已經超乎很多人的意料。

    作為唯一一家非互聯網企業,華為云在國內和全球的市場份額幾乎都是阿里云的一半,讓阿里云擔憂的是,華為云的發展增速迅猛,一度實現200%的增速,而阿里云的增速則在放緩,2021年全年增速已經低至30%,受疫情影響,華為云的增速也有所下滑,增速下降到105%,以華為云和其他“四朵金花”中其他三朵金花的增幅來計算,或許不久華為云就將能改變中國云市場以及國際云市場的格局。

    從目前的云計算市場格局來看,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亦或者歐洲其他發達國家,還沒有哪個軟硬件服務商的云業務能超過互聯網巨頭,如果以華為云的增速,在國內超越阿里云并不是沒有可能,一旦華為云實現對阿里云的趕超,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甚至可以上升至中國云計算市場和美國云計算市場的對決。

    業內人士認為,美國云計算市場對中國云計算市場具有先天優勢,而阿里云對華為云同樣具備先天優勢,以美國云計算市場相比中國云計算市場為例,起步早,規模大,技術更先進,這三大優勢用在阿里云對華為云的比較幾乎是濃縮版的中美云計算市場的對決。

    美國云計算市場有亞馬遜、谷歌和微軟三巨頭,以亞馬遜為例,起步早,直接搶灘公有云,導致美國云市場一直以共有云為主,占據了最大的市場份額。在后來為應對不同市場需求,美國云市場推出了混合云,但混合云是健在公有云的基礎之上,整個市場還是以公有云為主,其他為輔。而作為全球市場份額最大的亞馬遜在產品層面,并沒有做定制化開發,卻因其產品的標準化和規模化,長期占據世界第一的寶座。

    那也是建立在公有云基礎上的混合云。以AWS為例,其最開始只做公有云,后來推出混合云Outposts。Outposts是將AWS 基礎設施、AWS 服務、API 和工具擴展到客戶數據中心,同時鏈接到AWS公有云。從產品開發層面,AWS并沒有做定制開發,其產品的標準化和規模化優勢得以保存。

    阿里云和美國云市場有些相像,都是以公有云為主,阿里云和騰訊云是中國云計算市場公有云領域的佼佼者,阿里云的Apsara Stack和騰訊云的Tstack都與AWS的Outposts、微軟的Azure Stack比較相似,都是在公有云版本上拓展了私有云的業務,與大部分軟件廠商推出的私有云有本質區別。

    公有云和私有云,像是兩條不同的道路,至于如何發展云計算,是大力發展私有云還是公有云存在較大分歧,互聯網巨頭阿里、騰訊和百度有較強的互聯網基因,偏向公有云,而以華為為代表的傳統軟硬件制造商以及部分創業型云廠商,偏向私有云。

    業內人士指出,軟硬件制造商以及創業型云廠商最初發展私有云,是因為在資金以及技術實力上和互聯網巨頭存在較大的差距,選擇私有云做突破口也是迫不得已的“避其鋒芒”,同時私有云可以和這些企業的業務無縫銜接,短期內的成果更加突出。而相對而言,政企的大客戶選擇私有云更能保障其數據,這也為早期私有云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但華為的“自我革命”推翻了自身早期押注私有云的模式,將重心偏向公有云,是看重公有云市場的發展前景,放棄私有云市場第一的“安樂窩”而發力公有云,目的是要從項目定制化走向產品標準化和規模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可復制路線,實現規模上的巨大突破。

    “私有云不會成為云計算的主流,私有云短期內發展較明顯,會對軟硬件制造商等減小壓力,但往后會越來越被動。以目前云計算市場來看,該入局的已經入局,新進入的難度將更大,像華為這樣的企業如果不能盡早從項目定制化模式中脫身,將越陷越深,好在華為轉身很快,現在的高增速也說明了華為的選擇是對的。”馬慧敏對華為云放棄私有云偏向公有云的做法表示了支持,認為這是唯一能夠解決問題的途徑。

    “以華為云的增速,超越阿里云不是沒有可能,就像中國云市場超過美國云市場一樣,都有可能,華為有強大的政府資源支持,一旦華為云后來者居上,將會是眾多軟硬件制造商的參考樣本,對我國云計算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華為云能否后來者居上,馬慧敏持樂觀態度。

    如何實現彎道超車?

    華為云進入公有云時間并不長,卻幾乎實現了彎道超車。

    華為云官微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華為云價值客戶增長了59%,全球開發者數量增長了67%,2021年,華為云在亞太的重點客戶增加了156%,生態合作伙伴數量增長了90%,云市場交易額增長了105%。

    能夠實現如此高增長的根源在于華為的共創共享共贏,能夠給合作伙伴帶來回報收益,一個顯著的數據表明,華為云的合作伙伴的收入增加是150%,這一數據高于華為云自身增長的105%,這樣共享共贏贏得了眾多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這也是華為云成為主流云服務商中增長速度最快的根本原因。

    關于合作共贏,華為云全球生態部總裁康寧曾表示:“健康、繁榮的生態體系,是華為云快速成長的基礎。2022年,華為云將繼續踐行‘一切皆服務’戰略,倡導‘All in One,One for All’的生態理念,構建以能力為中心的全新伙伴體系,攜手伙伴、開發者構建共創、共享、共贏的產業新生態,深耕數字化,共創新價值。”在這一理念指導之下,華為云的生態合作伙伴發展迅猛。

    數據顯示,華為云生態合作伙伴目前已達34000多家,包括26000多家咨詢類伙伴、10000多家技術類伙伴,同時匯聚260萬開發者,云市場上架伙伴應用數量超過6000個。2021年,華為云伙伴業績超千萬元的伙伴有87家、超億元的伙伴12家。

    在數字化轉型方面,華為云堅持持續賦能,在全球擁有27個區域、65個可用分區、2800個CDN節點,提供220+云服務和210+解決方案,與6000+合作伙伴應用合作,服務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千行百業客戶。

    目前來看,雖然中國云計算市場發展迅猛,但市場總體格局還沒有成型,但云計算市場的“四朵金花”格局已經成型,華為云作為起步較晚的一家,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引來一片贊譽之聲。投資人劉波認為華為的渠道和成熟市場以及過硬的研發能力是華為云迅速崛起關鍵。“華為是攪動市場的鯰魚,其獨特的企業文化以及強大的執行力,是其他企業難以復制的,特殊的身份帶來眾多資源的扶持,也有利于華為云的發展。”

    在近兩年受疫情影響下,眾多企業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尤其是在自主可控和信息安全等理念進一步普及之下,公有云廠商在政府、事業單位和央國企市場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華為云的競爭對手業績受到一定影響,而華為因為美國的制裁激發了民眾的愛國情懷,反而引發眾多愛國人士和企業的強力支持,在市場整體波動較大的情況下,華為云反而逆勢上揚,并未受到太大影響。

    華為云在繼續深耕政府、金融、工業等行業,加強與煤礦、電力等集團協作的基礎上,不斷豐富生態應用市場,贏得眾多客戶的信任,以中軟國際為例,其2021財報中明確提出,華為是中軟國際同舟共濟的合作伙伴,4年20倍的爆發式增長離不開華為的大力支持,中軟也成功榮獲云生態業績第一名。

    正是有中軟國際這樣合作伙伴的表率,才讓華為云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攀升,只要華為云能保持現今的增長速度,趕超阿里云將不再遙不可及。

    云計算行業內的競爭已經走進了下半場,現在回頭來看,硬件出身的華為云也許并不是劣勢,而變成了一種競爭優勢。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脫私入公”變陣,華為云能否后來者居上?
    用更少硬件承載更多云業務,云廠商蓄勢回暖的“好時機”
    如日中天的千億賽道,視頻云成為云巨頭們的“新格斗場”
    萬商云集入選成都新經濟梯度培育企業與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項目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