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客網·極客觀察(朱飛)11月1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2000多年以來,肇始于古圣先賢孔子的“均平思想”,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發揮著重要影響。
歷經漫長的農耕文明,踏著蓬勃發展的工業文明,人類社會如今正邁入以ICT技術(信息與通信技術)為主要支撐的日新月異的數字文明時代。時代在演變,“均平思想”也在不斷豐富其內涵。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數字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然而受客觀條件影響,數字化過程中產生的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加大了人們獲得機會、接受教育、掌握技能的差異性,進而影響就業和收入分配,“均平”的天平又一次發生了傾斜。
所謂數字鴻溝,是指在全球數字化進程中,不同國家、地區、行業、企業、社區之間,由于對信息、網絡技術的擁有程度、應用程度以及創新能力的差別而造成的信息落差以及貧富進一步兩極分化的趨勢。這無疑會加劇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帶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
如何解題?眾多國家政府和企業組織都將目光投向了數字包容(Digital Inclusion),希望以數字技術解決數字技術滋生的負面問題。
數字包容,人類邁向數字文明時代的新“均平思想”
數字包容早在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發展初期就被提出來了,彼時其重點是縮小狹義的互聯網可接入性與可負擔性,讓人人都能接入互聯網。伴隨數字技術與人們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加速融合,數字包容的范疇也愈發擴大。
有專家學者將數字經濟時代的數字鴻溝總結為三道溝,即“接入溝”“使用溝”和“流量溝”。“接入溝”代表的是網絡接入的可達性和可負擔性,這是數字包容的基礎;“使用溝”指的是用戶接入網絡后,由于知識、技能方面的欠缺,仍然無法正常使用數字化的應用和服務;“流量溝”則更深一層,反映貢獻海量數據流量的廣大個體、小微企業往往得不到相應的收益,反而容易遭受壟斷巨頭的算法“收割”及大數據“殺熟”,加劇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平現象。
數字包容的任務,就是要填平這一道道溝壑,確保所有人——包括最弱勢群體享有數字技術,在數字經濟時代平等地獲得機會、綻放價值。
國際上,自2015年聯合國提出涵蓋教育、經濟發展以及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以來,數字包容就被作為實現目標的重要工作之一加速推進,以逐步消除數字鴻溝放大的現有社會、文化和經濟的不平等現象。多個國家已經積極響應聯合國倡議,朝著既定目標邁進。
中國在數字經濟發展高歌猛進的同時,國家領導人也多次指出,要提升數字經濟包容性,彌合數字鴻溝。近十年來,通過“數字鄉村”“普遍服務”“寬帶中國”“網絡扶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國形成了一整套推動實現城鄉數字包容性增長的“中國方案”,不僅很好地承接了聯合國SDG目標,更為世界貢獻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東方智慧”。
CNNIC最新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已實現“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互聯網普及率達74.4%,數字社會穩步構建;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持續提升至58.8%,數字技術在農村生產領域廣泛應用,農村電商快速發展,鄉村振興加速實施;數字技術助力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加速,社會公共服務更加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無不表明我國的數字鴻溝正在加速彌合。
企業組織也在采取行動,將數字包容作為企業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重要部分。比如國際上許多公司致力于綠色發展保護環境,提升員?多元性及包容性。國內方面起步較早的華為2019年提出TECH4ALL數字包容計劃,圍繞SDG中的公平優質教育、保護脆弱環境、促進健康福祉、推進均衡發展四個領域,立志發揮自身在技術、應用和技能方面的關鍵能力,讓數字技術惠及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
一言以蔽之,全球范圍內,從政府到企業,都在積極踐行以數字包容彌合數字鴻溝,構建更加公平、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和社會環境。數字包容,儼然成為了人類邁向數字文明時代的新“均平思想”,牽引著我們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目標。
教育先行,公平優質教育是數字包容的關鍵抓手
縱觀多個國家政府及企業組織的數字包容計劃及行動,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教育問題通常都被擺在非常顯著的位置。為何?從聯合國17個SDG目標的排序看,雖然消除貧困、消除饑餓以及健康生活被排在前三位,但第四個目標隨即指出“教育能夠提升社會經濟地位,更是擺脫貧困的關鍵”,足見公平優質教育的重要性。
華為在TECH4ALL數字包容計劃中也將公平優質教育排在首位,指出獲得高質量的教育是改善人們生活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希望攜手合作伙伴通過創新的ICT技術,助力實現教育普惠的目標,為人們提供公平優質的教育機會。其中的邏輯,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一脈相承的。
而這背后,是依然大量存在的兒童受教育不足現狀。聯合國“教育不能等待”基金的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2月,全球約2.22億兒童和青少年(3-18歲)受各種危機影響,亟需教育支持,其中近1.2億人閱讀和計算能力連最低水平都達不到。
這對于日新月異的數字時代,顯然不是什么好消息,因為在數字世界一旦“掉隊”就意味著被邊緣化乃至被“淘汰”。如何破局?從華為的實踐看,數字技術可以在推動公平優質教育方面發揮多種作用。
一方面,ICT技術可以聯接學校,將每一所學校聯入網絡,提升教師的數字技能,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平等地獲取優質學習資源。
在國內,華為很早便加入支持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青椒計劃”,通過華為云WeLink助力鄉村基礎教育,發揮數字化聯接器的作用——一端聯接優秀院校的專家教授,一端聯接最需要成長和知識養分的山區特崗教師,為他們搭建智能、開放、協同的學習及交流平臺。目前該項目已有超過近10萬名特崗教師受益。同時,華為還聯合師范類院校在鄉村小學發起“華為科技小學堂”項目,結合前沿ICT創新實踐與知識開發成系列化的科技課程,通過項目化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計算思維和工程動手能力,在創造性體驗過程中,開啟鄉村及偏遠地區青少年科技啟迪之門。目前該項目已在江西贛州、寧夏銀川及其周邊等地落地推進。
在國外,華為攜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當地政府職能部門,通過DigiSchool項目打造互聯數字學校,為偏遠區域的中小學師生提供網絡連接、教學資源及技能培訓,促進當地教學的連續性、公平性和優質性。目前這一項目已在肯尼亞、南非、塞內加爾等多個國家實施,數以萬計的學生已經從中受益。
另一方面,ICT技術可以賦能數字課堂,通過裝在輪子上的移動數字課堂,將數字技能傳授給偏遠地區的人們,提升人們的數字技能。
這方面華為攜手當地合作伙伴,通過卡車及公交車改裝而成的DigiTruck和SmartBus移動數字教室,通過筆記本電腦、LED大屏、VR眼鏡、智能手機、路由器等智能設備組成的數字空間,為當地青年提供免費數字技能培訓,幫助他們開啟通往數字技能之旅,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
此外,ICT技術可以賦能弱勢群體,為視障、聽障等弱勢人群裝備數字知識與技能,幫他們邁出事業與生活正向循環的第一步。
站在今天這個時間節點看,無論是科技適老化、無障礙化,還是提高人民科學素養、數字素養,本質上都是繼續教育的問題。假使我們能夠在基礎教育階段解決這些問題,從一開始就培養“數字原生”的新新人類,那么未來我們將少走很多彎路。總而言之,公平優質教育是數字包容的關鍵抓手,數字技術有責任也有能力推動實現教育公平普惠。
創新發展,以教育為抓手的數字包容將提供戰略支撐
站在明天看今天,這不僅是最經濟的決定,而是最明智的決定,因為面向呼嘯而來的數字世界、智能社會,以公平優質教育為抓手的數字包容,不僅是彌合數字鴻溝的新“均平思想”,更是關乎國家現代化發展的“百年大計”。
就在這個十月,國家領導人在萬眾矚目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資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從中可見,數字包容的作用遠非一些人所理解的簡單的“助微扶弱”,更在于以數字化人才梯隊建設謀求更大更長遠的創新發展。因為在數字化的進程中,人才是第一要素。數字化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人才,數字化在每一個國家、產業、行業、企業發展都是人才努力的結果。
從全球范圍看,當前數字化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銳。歐美諸多企業在推進數字工廠、智能制造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具備數字技能的工人。有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數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萬人。伴隨全行業的數字化推進,這一缺口將持續放大,更廣泛的數字化人才培養迫在眉睫!
以公平優質教育為抓手的數字包容,正是培養數字化人才的治本之法。雖然高校教育、職業培訓也是緩解數字化人才缺口的必要手段,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基礎教育是人才成長的起點——正如普魯士毛奇元帥1870年所說的那樣,“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
來源:極客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