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如果蘋果不熱衷慈善的話,收入越高反而越危險

    【IT時代周刊、IT時代網編者按】1997年,當喬布斯回到蘋果公司時,立即關閉了蘋果的慈善分支。2008年,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雜志也把蘋果公司列為美國最少做慈善的公司之一。蘋果的慈善問題一直是媒體的熱議的中心,文中給出了蘋果不做慈善的看法和原因。做慈善本質上講是一種擴大影響力的交易,更是企業的自我保護,而蘋果不做慈善實際上只是喬布斯個人風格。

    一、蘋果不熱衷慈善

    現如今中國已是除美國外蘋果最大的市場,僅僅第三季度,蘋果在大中華區的營收已經超過132億美元,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在慈善和社會責任方面卻鮮有貢獻。援引證券時報的數據,據《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15)》披露,在華外資企業社會責任指數地區間存在較大差異,東亞地區的企業遠好于歐美地區的企業。其中,韓資企業得分最高(68.2分),達到四星級水平,處于領先者階段;臺資企業其次(46.4分),達到三星級水平,處于追趕者階段;日本(35.8分)、德國(27.3分)、法國(23.1分)次之,為二星級水平,處于起步者階段;其他國家和地區(19.3分)、美國(19.2分)、英國(17.0分)和新加坡(12.3分)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依次降低,為一星級,處于旁觀者階段。

    蘋果公司的得分為22.5分排名依然靠后。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社會責任發展指數榮獲五星級,總排名由2014年的13位攀升至今年的5位。

    相對于“要捐就捐1個億,要喝就喝加多寶”的大眾心理,蘋果的做法,難免給人留下吝嗇、刻薄的印象。事實上關于蘋果缺乏社會責任之前也有相關的討論和報道,據紐約時報之前的披露,為了恢復企業的利潤額,1997年,當喬布斯回到蘋果公司時,立即關閉了蘋果的慈善分支。2008年,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雜志也把蘋果公司列為美國最少做慈善的公司之一。

    二、腦殘果粉論

    對于蘋果缺乏社會責任,某些果粉常以“把產品做好就是最大貢獻”的論調為蘋果站臺,無疑是活脫脫的腦殘粉。做好產品和承擔社會責任是兩碼事,兩者之間也并不矛盾。而把產品做好本是企業分內之事。做不好,消費者自然會用腳投票;做得好,消費者通過大量購買的行為其實已經對“做好產品”這件事給予了肯定和支持。蘋果因此也得到了“做好產品”應有的經濟收入并且收獲了對手和消費者的尊重,因此才會有“果粉”一說。把“做好產品就是最大的貢獻”當作擋箭牌,無疑是回避問題,避重就輕,不負責任的表現。

    三、為什么一定要做慈善

    做慈善本質上是一種擴大影響力的交易

    關于慈善的本質很多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都有過不同的觀點,社會學家往往認為是一種責任、一種愛、一種利他的悲憫情感。但我仍然要站在經濟學的角度認為慈善本質上就是一種交換。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在接受采訪時也認為:捐錢的動力在于它本身是一種消費。兩者只是說法不同,實質上還是在說明慈善是一種交換論,為什么這樣說呢?學經濟的人都知道一個名詞叫經濟人假設,這是從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Smith)的說法中延伸出來的,是一個偉大的創造,因為這是古典經濟學以及后來演化的經濟理論的基礎。經濟學人假設人是趨利的,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這似乎無法解釋無償的慈善公益,但事實上熱衷慈善的企業往往會獲得更多曝光的機會,以及在消費者心中留下負責人的印象,起到了相同花費的廣告所達不到的宣傳效果,獲得了更大的效能。從這點上來講做蘋果做慈善絕對劃算。

    蘋果做慈善是對自己的保護

    人類的生存無非是資源的競爭,無論是北京早上擠地鐵時的插隊者,還是還是大陸香港兩地的罵戰;無論是古時連綿的戰事,還是現在的大國博弈,本質上都是資源的爭奪。慈善行為發生的前提是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間存在資源的落差,本質就是初中生都知道的連通器原理,因此即使完全不圖名利的慈善也是有一種力量在驅使著捐助者這樣做。人類文明發展到現代的商業文明社會,已經摒棄了之前掠奪、殺戮等落后的方式搶奪資源,有了合作和共贏的理念。通過慈善活動使資源富有的一方把資源輸送到資源匱乏方。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落差過大帶來的不穩定性,論語中也有“不患寡患不均”的思想,上世紀60年代中國很多地方能夠實現夜不閉戶其實就是落差消失的體現。事實上如果沒有現行法律的約束,沒有警察的保護。富人的資產一定會被洗劫一空。而統治階級非常看重意基尼系數,本質上也是是受到資源不均帶來的不穩定的勢能的威脅。慈善其實是用創新的手段減少通過政府調節消耗的交易成本,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的另一種手段。人類的不平衡,不均等是一種普遍的存在。因此富人對窮人的慈善目的就是消弭這種缺陷,使富人也能更好的在資源競爭當中生存下去。實質上也是富人買的一種安全感,對富人的一種保護。經濟學家茅于軾在《慈善活動不是交易》一文中提出了反對觀點,認為“出了錢的富人在萬一發生社會動亂的時候,他們并不因為做過善事而能幸免于難,”。實際上則是把這種交換的價值對等起來,戰亂時富人還是富人并沒有消除這種窮人和富人兩者之間的資源落差,這又回到了我之前講的沒有法律時富人會被洗劫的例子。慈善是設法消弭這種落差,或者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對法律保護這種落差之外的一種加固行為。富人通過花錢做慈善所獲得的安全感的效能大于這種資源落差所引發的威脅效能,這筆交易就是值得的。

    但是如果由于落差導致的慈善為什么還有乞丐捐款的新聞呢,乞丐本身已經處于資源擁有量的最底層,本身不需要向他人輸出資源。乞丐通過對他人的慈善能夠獲得的可能是別人的尊重,和內心的滿足,雖然本質上還是一種交易,但是這種交易可能并不完全對等。甚至出現一個并不富有的人通過匿名捐款來做慈善。不為名利的河北媽媽收養75名孤兒的案例。但我講慈善是一種交易這是本質上的,現實生活中,接受的教育,受到的輿論,社會觀念都會成為影響個體行為的因素,這種就像研究大氣,研究洋流的時,一些洋流循環走向和理論規律并不完全吻合一樣,但依然改變不了慈善本身是一種交易。彌補人類缺陷的一種方式。

    蘋果能做出好產品時,蘋果收獲的尊敬掩蓋了大眾對蘋果慈善乏力的不滿,但當蘋果創新不足時候可能就墻倒眾人推,那個時候再抱佛腳,恐怕已經來不及了。

    因此,如果蘋果不熱衷慈善的話,收入越高反而越危險,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四、蘋果不做慈善實際上只是喬布斯個人風格

    事實上蘋果不熱衷慈善,是有著強烈的喬布斯個人風格,為了增加利潤,喬布斯回歸之后,關閉了很多公益項目。對慈善漠不關心,導致了外媒《斯蒂夫·喬布斯公共捐贈的秘密》的一文指責其是一個零捐款、零慈善者。紐約時報之前曾報道“喬布斯曾經告訴自己的摯友,他認為,在自己的財富急劇膨脹之時,他與其投身慈善,不如加大力度擴張蘋果公司。后者能帶來的積極意義更大。他現在需要集中精力干兩件事情-經營好蘋果公司,也經營好自己的家庭。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浮云。”在企業資金不足時擴大生產可能更需要資金,但當蘋果日進斗金的時候,喬布斯也沒有重啟公益項目。不做慈善,按照正常推理可能是對于金錢的貪婪和過分重視。但在1985年接受花花公子雜志采訪時,喬布斯曾說,“我對自己的財富最大的感覺是它很幽默,竟然能吸引這么多人的注意力。因為變得富有遠不是發生在我身上最有意義或者最有價值的事情。”喬布斯這種對金錢不屑的態度,反而讓人更加費解。

    但在《紐約時報》之后的刊文中,喬布斯的遺孀勞倫·鮑威爾·喬布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喬布斯一家其實一直在默默地進行慈善活動,已經做了整整20年。她表示,“對于別人所做偉大的工作,我們會非常注意盡量突出他們的事跡,但是我們不喜歡附上自己的名字。”但這并沒有解釋為什么喬布斯在世時沒有重啟蘋果公司的慈善項目。

    現在喬布斯已經仙去,而當2011年蒂姆·庫克(TimCook)接任蘋果首席執行官后,他的優先行動之一就是恢復蘋果的捐贈計劃。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時,蘋果公司僅捐出40萬元,曾引發小氣的批評后,為挽回形象蘋果為雅安地震捐款5000萬元。雖然李連杰曾說“不要再把捐款的數字變成一種攀比”,但對于在中國市場日進斗金的蘋果來說,如果這種獲得的收益和承擔的責任的落差持續擴大化,不熱衷慈善引發的威脅后果將不堪想象。

    當然這是那些“把產品做好就是最大貢獻”的腦殘粉所不能理解的。【責任編輯/吳夢雄】

    來源:百略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如果蘋果不熱衷慈善的話,收入越高反而越危險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