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投融界研究院
10月24日,去年還險些敲開3000億市值大關的片仔癀,股價再次驟然跌停。
從身價瘋狂飆升,到失血無法抑止;從半年凈賺13億,到成為資本市場上的“虧錢樹”……
片仔癀用一場宛如“變臉”般的商業歷程,認真地為看客們展示了什么叫天堂地獄一線之間。
而在飛升與跌落的路上,這則故事要素齊全且更新不斷,外部的“謀殺”、內部的“自殺”,各色的審視、支招、看好與看衰,從未停止。
瘋狂的“神藥”,一場“人為”鬧劇
10月22日,發布了三季報業績公告。
公告顯示,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1.93億元,同比下降3.08%;凈利潤實現7.38億元,同比下降17.64%。
營收、凈利的雙降很快在資本市場得到“反饋”。
10月24日,早盤小幅上漲后,股價開始下行,截至收盤,股價報收231.62元/股,跌幅10%,單日市值蒸發逾155億元。
被長達一年的下行線“砸”得已有些麻木的投資者,還是對又一次的嶄新大跌感到失望,不乏有人憤怒地表示:“早就變成了騙子癀。”
和投資人的情緒類似,輿論場中,即使的探底之旅已長達一年,但每逢“新低”來臨,相關新聞總能再次蕩開波紋。
這種種吊詭的異常,蓋因去年的片仔癀是真的瘋狂。
在回溯去年之前,先回到500年前的明嘉靖年間。
明世宗治下的大明,閩南漳州,璞山巖寺內一位曾在大內當過御醫的寺僧,依據宮廷秘方,用上等麝香、牛黃、田七、蛇膽等名貴中藥材,煉制成藥錠,專治熱毒腫痛,民間俗稱“片仔癀”(“仔”為閩南方言中語氣詞,“癀”為熱毒腫痛)。
這名御醫寺僧,怎么也不會想到,2021年,由他研發的“產品”將在消費和資本兩端帶來怎樣強烈的震蕩。
其實遑論是500年前的先人,就是21世紀的新人,在事件發生前,也很少有人會相信,這個時代不只茅臺、鞋子、盲盒可以炒,一顆小藥丸也要排隊搶購、引黃牛出動。
瘋狂的開端,從“神藥傳言”起始。
從明嘉靖問世至今的幾百年間,在閩南確有“神藥”美譽,據說無論什么熱毒腫痛,只要切一片,不管是內服還是外敷,立刻見效。
但這種小藥丸大多只在南方尤其是福建的零售藥店出售,極少在醫院里看到,在北方更是難覓蹤跡。
針對區域性的發展困境,2018年9月,常務副總經理黃進明還曾在證券時報舉辦的“高管面對面”活動中表示:“未來幾年,的重點還是要跨過長江、黃河。”
為了踐行這一雄心,“片仔癀體驗館”應運而生。
自2015年1月首家體驗館在武夷山區開業后,這一模式很快被復制推廣,但絲毫看不出“瘋狂”的先兆。
有資料顯示,2016年在全國開設的80多家體驗館,每年平均賣出約7000顆錠劑,整體處于盈虧平衡點之中。
而到了2020年8月,事情出現了一些“蹊蹺”——開始減少供貨量,各地門店11月份時就開始出現缺貨現象,有時甚至一個省都沒有配額。
而與“控貨”同步的卻是體驗店的大規模落地。2020年底的一個月內,新開體驗館的數量和前十一個月相當,全國體驗館總數也來到300余家。
快速的鋪店舉措與有意的控貨操作,客觀造成了供貨緊張的情況,終端價格開始水漲船高。
而疊加“天然麝香”等珍貴原料制作和“絕密藥方”的“神藥”敘事,外部“掘金團”看到了這顆小藥丸身上可以炒作的金融屬性,那懷揣細密“巧思”的火柴微火,點燃了逐利的茫茫草場。
到2021年6月底,原價590元/粒的片仔癀價格已經被炒至1600元,多地出現“搶購潮”,線下斷貨,線上購買則需要拼手速、拼運氣,且每人限購2單。
彼時,搶如搶茅臺,消費市場上購買的再也不是藥或酒,而是實實在在的理財產品,“中藥茅”之名披掛上身。
和炒作、搶購、熱賣并行的,是在二級市場的現象級表現。
從2020年開始,在A股就開始大放異彩,2021年7月股價更是飆至491.88元/股的高點,市值逼近3000億大關。
但連創新高的股價背后,片仔癀卻始終惴惴不安,因為市場炒作已經逐漸“失控”。
2021年中期,在上證e互動平臺上給出回應:“公司承諾,加大對自營渠道和主流連鎖藥店渠道的供應量,努力緩解市場供需矛盾。”
而隨著線上線下供貨量的同時加大,片仔癀只是“中藥茅”而非真茅臺的本相暴露無遺,作為藥品其真正的使用場景并不多,一旦供過于求,其炒作價值便不復存在,“羊群”散去,泡沫破滅,產品和股價雙雙閃崩。
自2021年9月開始,錠劑的價格一直下跌,單粒的回收價降至最高不超570元,最低400元。
而隨著錠劑的價格被控制,公司股價也開始一路下滑,和去年的高點相比已經腰斬,千億元市值蒸發。
但與其說這是一次從高點的墜落,不如說更像一場“鬧劇”終結后的回歸。如今,的股價還在下跌,但未來也仍在繼續。
“三角陣營”,還未終結的利益糾纏
看似塵歸塵,土歸土,但短暫的瘋狂后,有人歡喜有人愁。
“黃牛”陣營首當其沖。
“行情最高的時候,10粒一盒的錠劑一般都能溢價幾千元賣出,一盒一萬多的時候也有。”追憶閃著光的“撈金”歲月,搶購轉賣的參與者如是表示。
搶到就是賺到,是催生瘋狂市場的原始動力。
大量投機倒賣的黃牛在那段時間將資金全部注入片仔癀的炒作之中,快速飆升的價格又引來更多的炒作者,一藥難求的“羊群效應”迅速形成,但背后注定只是虛假的繁榮。
曾深度參與這一浪潮的陳輝在接受投融界研究院采訪時表示:“大部分炒作者都知道大家上的這艘‘船’遲早要沉,但很難把握下船時機,實際上有些人四五月份就發現勢頭不對,跳‘船’離場,只是不斷膨脹的利益攪昏了不少人的頭腦,等到回過神來,已經為時已晚。”
如今,當初溢價購入片仔癀等待大賺一筆卻最終全砸在手里的“倒霉蛋”的確也不在少數。
據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官方線上線下的供貨渠道都十分充足,限購政策也早已取消,這也導致二手市場上,的回收價格只能低于官方指導價,如今單粒的回收價格最高不超570元,最低的僅400元。
看似價差不大,但由于被“困住”的炒作者不少都是溢價買入,少則七八百,多則逾千元,一旦囤積變積壓,損失的就是大量的真金白銀。
同樣損失大量真金白銀的還有“醫藥女神”葛蘭。
伴隨炒作的風生水起,自2021年以來,由她管理的招牌基金中歐醫療健康一直在對持續增持,即使在其他公募基金集體出逃、彼此踩踏的時期,也不改其風——一同看了山巔的風景,并相伴坐上了俯沖而下的過山車。
但面對不斷下跌并屢創新低的股價,葛蘭也還是坐不住了。
根據最新消息,今年三季度葛蘭終于首次減持約82萬股,持股比例降至1.23%。而據10月25日數據,其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近一年跌幅33.96%,大幅高于同類基金跌幅18.74%的均值,這份“縮水”不知有貢獻的幾分“助力”,但割肉離場的痛,只有投資人自己清楚。
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表示,“的投資價值一直被高估,股價從去年年底就開始調整,這個過程一直是在去估值泡沫,在這種情況下,短時間內市值要重回2000億比較困難。”
但在這場巨變里,也有人上演成功“撤退”。
2022年半年報顯示,的第一大股東為漳州市九龍江集團有限公司,也正是這個第一大股東在去年的股價高點時發布公告稱因自身資金需求,甩出了超600萬股的減持計劃,按照減持期內平均減持價格計算,公司實控人在此次減持中合計套現約24億元。
消費者、投資者、企業主組成的“三角關系”中,利益糾纏,情緒多樣,但只要終局未定,即使是在2021年高點“撤退”的九龍江,看著自己2022年依然作為最大股東手中握著的3.11億股,“局中人”們和的糾葛就還不會結束。
“神奇藥丸”,尋找“左膀右臂”
此輪“跌落”后,大部分評論均認為“天價”的終歸還是一種藥品,最終要落到藥效上,因此擠出泡沫、價格回落是必然的結果。
這是在否定片仔癀金融屬性的同時,暗指其作為藥品在功效上的“不足”。
從來自明朝的研發應用史來看,“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消腫止痛”是它最大的效用,至今也沒有太大改變,但這三大核心功效明顯在醫藥市場上缺少不可替代性,加之其用料上的珍貴帶來的昂貴價格,走不出區域發展的桎梏其實有著深刻內因。
2020年,片仔癀憑借一招“控貨營銷”將“物以稀為貴”的市場規律運用得淋漓盡致,但最終那原本刺向市場預備打開通路的匕首,又刺回了自己身上,不斷“失血”中急需一個給自己“止血”的方劑。
10月22日,在發布的《關于2022年前三季度業績的說明公告》中,除了提到引發后市跌停的營收、凈利雙降信息外,還明確了后續的運營方向。
公告提到:公司將持續深入實施“多核驅動,雙向發展”戰略,持續鞏固和深化核心地位,聚力打造牌安宮牛黃丸新增長極,推動化妝品產業再升級,著力打造核心系列品種爆款產品;對內夯實基礎挖掘潛力打造新增長極;對外尋求上下游、左右側的產業拓展,凝聚內外合力,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跨越。
其中“多核驅動,雙向發展”替代的是曾沿用多年的“一核兩翼”發展戰略,安宮牛黃丸和化妝品產業成為止血的“備選答案”。
戰略發展的更迭,意味著片仔癀自己也深刻意識到單純以那顆“神奇藥丸”在當下醫藥市場上的后繼乏力。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經把安宮牛黃丸和化妝品產業作為企業重點培育的項目——安宮牛黃丸是一款主要針對心血管的產品,化妝品領域則以全新的“皇后”品牌,積極打造輕奢草本護膚產品線。
前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心腦血管藥品收入1.34億元,超過2021年全年;化妝日化業的營收則達到了4.6億元。
雖然相較29億元的營業收入差距仍然很大,但營收占比的提升則為新業務的展開注入了些許信心。
頭條超品研究院首席顧問張兵武表示:“傳統時代,藥企跨界做美妝的渠道壁壘和營銷壁壘特別高,但借用了互聯網時代的便利性,藥企在功效方面的優勢被放大。近幾年,很多大健康領域的企業進軍化妝品行業發展得都不錯。”
目前,的化妝產品都已入駐主流電商平臺,主打產品珍珠霜在天貓售價39元(兩瓶25g),月銷9000+。
但新業務是否能成為片仔癀的第二增長曲線,依然存疑。
對于一家強調科技創新的藥企來說,2021年的研發投入僅為1.99億元,研發投入比在2%左右。而反觀其他藥企,市值為2倍的恒瑞醫藥,年研發投入達到60億,是的30倍;而市值僅為一半的復星醫藥,研發投入也有20億,是其10倍。
同時,從三季報來看,化妝品、日化產品的業務增長率出現大幅下降 ,下降幅度達到17.54%,成為公司營收5個細分行業中唯一一個收入同比下滑的板塊。化妝品、日化業務收入大減,同時營業成本增長9.22%,使得公司該板塊前三季度毛利率下滑9.39%,成為拖累公司毛利率的首要因素。
(圖源:2022年前三季度主要經營數據公告)
在2022年終如何給自己和投資者一份具有“希望”的財報,要做的似乎還有很多。
如今看來,500年前,那顆從靜謐古寺中走出的“神奇藥丸”,在經歷了短暫的瘋狂后,多少有些神奇不再的味道。而以它為核心的戰略路徑還能否叩開未來的大門,大概真的要寄望在全新的“左膀右臂”之上了。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