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決定轉行的互聯網大廠人,都去哪了?

    不轉行遲早被取代,因為你的不可替代性沒有那么高

    局勢變了。

    當大批應屆畢業生還在頗具規模地等待各大互聯網大廠打開招聘的大門,一些擁有3-5年工作經驗的大廠人已經決定“出逃”了。

    28歲的顧魏正是其中的一員。

    做了四年的互聯網運營工作,從活動到產品以及商業化項目,顧魏能明顯感覺到整個互聯網的態勢總是“始料不及”。

    “其實去年社區團購、出海業務都是風風火火的,但是今年的整體形勢就是不太好,所有的APP流量增長其實也感覺已經到了一個瓶頸的地方。”顧魏對職業發展的前景開始擔憂了。

    不僅如此。

    作為mentor,經常與實習生簡歷打交道的顧魏發現,“兩年前還是可以看到一些普通的本科學生,到現在看到的簡歷已經是研究生是基礎(標準),實習經歷也是5段起步,沒有大廠的簡歷一般現在是連看都不看的。”

    看著這些含金量十足的實習簡歷,即將滿5年工作經驗、卻是非管理層崗位的顧魏,也陷入了工作焦慮,“你可做的工作不可替代性沒有那么高。”他感覺自己遲早會被一批又一批“后浪”所取代。

    他動起了轉行的念頭。開始密切關注起了各行業的發展動態,嘗試給自己尋找一個全新的落腳點。

    “天天都收到很多焦慮信息”。在看了各式各樣的相關報道后,“在未來幾十年,芯片這個方向一定會重點去培養,而且現在這個方向的很多公司都在做出一些東西,拿到很好的融資,然后可以被市場認可。”

    敏感地捕捉到這些信息后,顧魏也將靶心指向了這里,并確信,未來三四十年,科技行業一定會被投入精力和資源。

    這組數據或許可以證明他的前瞻性——據脈脈《乘勢而上·人才流動與遷徙2022》報告(下稱《報告》),主要的新經濟領域人才供給均明顯上漲。漲幅較高的行業分別為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人工智能及新生物醫藥。

    顧魏開始通過各大科技媒體了解了這些行業的咨詢與動態,“我的想法是先慢慢地融入進去,了解人家是干嘛的,如果想轉過去的話,看看自己有哪些點可以貼過去,然后再實現一個行業的跨轉。”

    而顧魏的選擇,也成為了一部分年輕人在當下就業環境中的縮影。脈脈《乘勢而上·人才流動與遷徙2022》顯示,當數字化轉型進入加速階段,越來越多的企業對數字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智聯招聘《2022年春招市場行情周報》也表明,就業機會多、薪資高的行業,始終對人才,尤其是年輕人的吸引力依然較高。

    同為互聯網金融從業者的小栗也在尋找足夠有前景的新機會。

    “最近的大環境,互聯網產業園越來越多,而且政策也收緊了。尤其是在金融這方面,之前做一些跨境支付的政策都比較嚴格,在國外也是受到了一些限制。”又趕上了公司的瓶頸期——融資失敗,作為金融風控專員,她決定跳出互聯網金融。

    在小栗看來,互聯網人目前都正在處于“憂思”的狀態,“可能是互聯網人接觸的信息面比較大”,在面臨行業的顛簸、重創與消失后,大部分年輕人也開始未雨綢繆,尋找新風口和新機會。

    她開始四處尋找新的方向。同事給她推薦了新能源汽車這一行,“新能源這種科技類的也是一個比較大的風口,加上國家扶持,它的發展態勢也都比較好。”

    互聯網人的職業敏感度與擁抱變化的觀念他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但也不可否認,當處在穩定的工作狀態時,愿意主動跳出舒適區,去迎接新挑戰的還是少數,轉行只是大部分年輕人不得已而為之。

    27歲的鯨魚,哪怕經歷了教培裁員,也沒有在第一時間想過轉行這件事兒。

    失業一段日子后,那些能叫上名字的教培機構的HC日益縮減,發展態勢也不盡明朗,鯨魚去了一家線下的小型教培機構,“但是非常不正規,也壓榨員工,老板給我的感覺也非常不好”。那一刻,她才決定“轉換賽道”。

    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做好了轉行的打算。脈脈《報告》顯示,在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間,經歷了被動離職后,有41.5%的職場人選擇換行。

    當然,也有23.5%的人選擇考公考編。在行業遭遇重大變化后,這些年輕人迸發的第一個念頭還是——拿個鐵飯碗,走進宇宙的盡頭。

    畢竟轉行,可沒有聽起來這么容易。

    下定決心轉行,比下定決心裸辭還難

    “轉行”這一念頭在工作七年的建筑行業從業者郭七七的腦海里盤旋了一年多,始終沒落地。猶豫的點有很多,郭七七說,“因為這個行業不管怎么差,總有人站在這個行業里面,拿著一個比較好的薪水、地位、成就。你走出這個行業,首先可就要承認你是一個失敗者,你不想跟這些人競爭。”

    還有就是舍不得在這一行所積累的。畢業于建筑學專業的郭七七,從本科起,就進入了建筑領域。“時間也花出去了,留學的錢也花出去了”,她也會對之前所有的累積付諸一炬而可惜。

    決定轉行后,郭七七在思考自己的轉行方向

    一位土木工程專業的大四學生也對此深有同感。想到自己用了四年的時間,在為“高考填志愿時犯下的錯誤買單”,他只覺得白白浪費了自己美好的大學時光。

    大二時,看到身邊學長學姐的出路大部分都是工地,這位土木人就萌生了轉行的想法。可想到自己為專業知識與一門一門的考試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以及家人再三地勸說,他又陷入了兩難,“我要是轉行,我學的東西不白瞎了?再堅持堅持,說不定畢業后能找個好工作呢?”

    下定決心轉行,對于年輕人來說,比下定決心裸辭還難。 “轉行確實不是像跳槽那樣決策成本比較低,因為轉行你確實要去舍棄一些東西,然后去迎接新的變化。”顧魏總結道。

    而這種新的變化,充滿著未知與不確定性,就好像和自己的未來簽訂了一份對賭協議,不知道自己是否選對了行業,甚至是否選對了公司的你。

    哪怕是在2016年已經有過一次從營銷崗轉到對外漢語教師的經歷,小七再次決定轉行時,也難以避免這種焦慮,“最大困難就是不太知道轉行能不能找到機會,也不知道之后能賺多少。”

    “隔行如隔山”這句話似乎也在每一位決定轉行的年輕人身上得到了印證。

    互聯網從業5年的郝多一,從基層員工做到短視頻項目組的管理,他把互聯網思維植根于自己的內心深處。卻也導致他在邁進自己的新領域——虛擬偶像行業時,“會拿自己之前的那一套方法,還覺得自己很牛逼,但說實話,它并不適用。”

    聽起來,轉行這條路似乎給年輕人設立了層層關卡。但這真的可以稱之為阻礙嗎?

    “我們總會把我們認為的算計的東西當作是沉沒成本,其實它根本就不叫成本。” 幾周前,在后浪觀察室的直播間里,轉行經驗頗為豐富的斜杠青年蒸包包的分享或許可以解答這一問題。

    “比如你算的是我已經寒窗苦讀了幾十年,學了這個專業,我不干這個是不是虧了?這東西虧什么,你現在都沒進社會,你虧啥?有的人會覺得我媽給我花了這么多學費,我現在賺不回本,是不是虧了?但如果你都不試一試你現在想做的東西,你都不知道能不能賺回本。”

    蒸包包覺得年輕人完全不需要在沉沒成本上有所糾結,“我們無非要考慮的是,你如果現在裸辭了,你現金能不能支撐。”

    所以郭七七,在受夠了工作對她的打擊和消耗后,決定轉行的那一刻,就開始計算手里的錢足夠支撐自己生活多久。直到去年年底拿到年終獎,手里的錢足夠自己2022年的所有開支,郭七七有了轉行的底氣,“這一年就算不找工作,我就休息,也沒什么擔憂。”

    最終,她給自己這一年的規劃是,如果做自媒體有好的機會就沖一下,沒有的話就躺著。

    同樣的,作為喜歡打謹慎牌的玩家小七,哪怕下定決心轉行,也沒有選擇直接辭職,她不敢在脫產的狀態下想方向、學東西,“得是想好了,有把握了再去辭”。

    小七在B站分享自己的轉行經驗,@小七在SH

    只是這種選擇的后果是,小七既要堅守在之前的崗位,又要同時學習新的技能,無疑是一種煎熬。

    小栗也是如此,決定轉行后,她不僅要在白天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要在每天晚上花上兩小時的時間,甚至是整個周末,來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資料。

    累嗎?她也會誠實地點頭。畢竟轉行意味著全新的開始,作為新行業的“白紙”,肯定要付出十倍、二十倍的努力,甚至激情要趕超正在找工作的應屆畢業生。“轉行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你之前沒有深入了解過,對于這一行業還是有一點陌生。”整理行業資料的過程中,小栗總會發現自己不了解的東西,心底也時不時被忐忑與挫敗的情緒占據。

    “但人生誰沒有挫折?哪有時時刻刻都如意的對吧?努力去做就可以了。”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邁進虛擬偶像這一行之前,郝多一約了很多娛樂圈的經紀人一起聊天。從日常工作聊到資源對接,再到怎么去給藝人安排日程、避免風險。“我現在做的更多是互聯網+機器人,也需要對接很多資源,大差不差。”

    選擇了一個新的行業,就會以一個新人的身份出現在所有人的面前, 所以擁有行業內的人脈很重要,郝多一說。“如果沒有人脈也OK,你靠百度去查,或者你有錢,你去做付費咨詢也是OK的,你可以想各種辦法獲取到你的信息。”

    也是應了那句老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他們無一例外,都向“后浪研究所”提到,轉行成功的關鍵要素是,圈內人脈。

    確定了科技行業的大方向,接下來,顧魏也開始朝著靶心瞄準。沒有業內好友的他,則選擇了一種更為簡單粗暴的方式——

    他先是逛了一圈招聘軟件,找到自己知曉的那些科技公司,對照著招聘JD,看看他們緊缺什么人才。為了了解得更加透徹,顧魏還跑到求職社區上,挖掘了一些科技行業從業者,和他們虛心探討了一番。

    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方面,顧魏會主動介紹自己想轉的目標崗位是什么,需要怎樣的能力模型。另一方面,顧魏也會請教這個崗位的未來發展如何,以及是否重要。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他就會進入下一步,“如果我想要去把這個事做好,我需要去準備哪些東西?”

    “有時候和業內人士多聊一聊,對于整個人的成長是會有很大幫助的,他會給你指出想法中的一些問題,通過他的反饋,你自己也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熊家餐廳》劇照,圖源網絡

    在前輩的指導下,顧魏得知“自動駕駛現在還是比較偏研發階段,很多還沒有完成變現,所以他們的人才需求更多還是技術、算法這些比較高精尖的人才。”這對于運營出身的他來說,轉化的鴻溝過于龐大,“所以我會選擇一個原來的工作經驗可以為我后續的工作有加成的階段。”

    基于此,顧魏最終敲定了自己的新領域——已經擁有一定量產能力的人工智能,從運營崗位轉到了項目管理。

    當然,在咨詢這些熱心人士前,也一定要擁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 否則很難獲取有用信息不說,還會鬧一些“笑話”。

    傳媒專業畢業的菜菜,決定從互聯網運營轉向自動駕駛時,在看技術文章的過程中,曾經問一位程序員“傳感器是什么”?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場面,菜菜只覺得自己的問題很“白癡”,“相當于一個大學生問你一加一等于幾?還好人家當時也不太嫌棄,還給我解釋什么是傳感器。”后來,菜菜就開始自學概念,對行業有了認知和自己的見解后,才會在遇到不解的問題時,咨詢行業的前輩。

    “就這樣一點點學過來。”菜菜說。

    圖源視覺中國

    這種入行門檻同樣適配于找工作的過程中。“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企業不是說你有信心做,就可以讓你做。”郝多一覺得企業在選擇人才時,“只做篩選,不做培養”。因此,只有擁有足夠的能力,起碼50%的能力與全新的崗位相匹配,才能有邁進新行業的門檻的機會。

    聽起來,轉行這件事兒好像愈發復雜了。但人生嘛,就是在不斷探索的三大命題中前進的,一是“自己想要什么”,二是“自己能做什么”,三是“哪里有機會”。

    郝多一,已經擁有5年的工作經驗,也始終在探索這一命題的路上。大學畢業后,他更看重的就是自己喜歡做什么,興趣導向的他,就進入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實習,“進門之后,就尋找你所擅長的事,并且把這件事做好、做精、做到拔尖。拔尖之后,你會去在你現有的認知上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做什么?然后就去做。”

    郝多一覺得這是大部分互聯網人的路徑。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這些人最終的歸宿都是創業,“沒有人會給老板打工一輩子。”

    比如郝多一身邊一位互聯網人從京東離職后,走向了直播帶貨的賽道;一位從小紅書跳到字節跳動的產品經理,離職后自己做自媒體,一個月漲粉20多萬……

    那么問題又來了,最恰當的轉行時機,到底是何時?

    “當然是越早越好。”菜菜說,她的人生信條就是成名要趁早,“我非常羨慕張含韻,16歲出道,經歷了三起三落,現在才33歲。”

    同樣的道理,就算菜菜選錯了賽道,轉行失敗,一年之后,她也只有25歲。“這有啥呀?而且父母可以自己養活自己,我又沒有對象,又沒有孩子,沒有什么可考慮的。”

    顧魏也沒什么顧慮,“趁年輕就去做,至少不留遺憾,就算在人工智能這做的不是很成功,或者轉行失敗了,互聯網也是我的一個退路。”

    如果互聯網也找不到呢?我問。

    “那就在想其他轍。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顧魏說。【責任編輯/江小白】

    (文中顧魏、郝多一均為化名)

    來源:36氪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芯片人才熱,最資深的獵頭都感到疲憊
    決定轉行的互聯網大廠人,都去哪了?
    脈脈聯合唯品會發布《2022職場美妝新趨勢》:互聯網大廠連化妝也“內卷”
    為留住人才,傳思科擬增加10億美元運營費,部分用于加薪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