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首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為什么受到爭議?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綜合】當地時間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以及來自愛爾蘭的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大村敏將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是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也是歷史上第12位獲此殊榮的女性。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說,幾千年來,寄生蟲病一直困擾人類,成為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問題。人們用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治療瘧疾,大幅降低死亡率;坎貝爾和大村敏發明的除蟲菌素,從根本上降低了盤尾絲蟲病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上述研究成果為每年數百萬病患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新療法,在改善人類健康和減少患者病痛方面意義巨大。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聰大村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這一遲到的國際認可在國內引發的,除了自豪、興奮,還有不絕于耳的爭議,和值得傾聽的反思。

    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2011年屠喲喲獲得拉斯克獎時媒體記者們就曾介紹了她的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以及由獲獎引發的一個爭議:是否應該把“文革”期間政府一個大規模項目的成果歸功于一個人。

    “不能把團隊的成果歸于一個人”;“把獎頒給她一個人,對項目的其他參與者不公平”……自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以來,類似的言論就不絕于耳。

    1967年5月23日,中國政府啟動“523項目”,旨在找到克服抗藥性的新型抗瘧藥物。科研人員篩選了4萬多種抗瘧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藥,但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結果。1969年1月,年輕的實習研究員屠呦呦,以組長的身份加入該項目。經過200多種中藥的380多個提取物篩選,該小組最后把焦點鎖定在青蒿上。受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啟發,屠呦呦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素。1971年10 月4日,她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191號樣品”,該樣品對鼠瘧、猴瘧瘧原蟲的抑制率為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開的抗瘧藥內部會議上首次公開報告的全部內容,引起參會人員的極大興奮。在這一研究成果的啟示、鼓舞下,云南藥物所的羅澤淵與山東中醫藥研究所的魏振興,也分別提取到含量更高的青蒿素。在此后的臨床應用、結構測定和新藥研發中,廣州中醫藥大學的李國橋、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周維善、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李英等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1978年,523項目的科研成果鑒定會最終認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在這個長達數頁的結論中,只字未提發現者,只是含糊地說:北京中藥所,1972年12月從北京地區青蒿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結晶物,實驗編號為“青蒿素II”,后改稱青蒿素。當然,“青蒿素”的名稱也是來自那次會議。

    鮮為人知的是,青蒿素主要產自黃花蒿和大頭黃花蒿,而在植物學界中,菊科很難分類,于是,“按中藥用藥習慣”,523計劃的成果鑒定會上,“將中藥青蒿原植物只保留黃花蒿一種,而其抗瘧成分隨傳統中藥定名為青蒿素”。

    大協作的抗瘧新藥研發計劃按照預定的軌道勝利謝幕。然而,很不幸,后來的一切并不像那份文件所希望的:“排名爭議達成一致。”后來的幾十年中,被認為不夠“淡泊名利”的屠呦呦成了整個團隊中讓人頭疼的因素,她個性中執拗的方面也慢慢顯現了出來。

    中信的青蒿素項目經理劉天偉在博客中提到,2004年,泰國瑪希敦獎將5萬美金和一枚獎章頒發給了青蒿素研發團體,大多數青蒿素研究參與者贊成將這筆獎金捐給盛產青蒿的四川酉陽地區的中學。這時,屠呦呦提出,必須先明確她個人應該享有50%以上獎金的份額,然后,由她以個人名義捐給酉陽……523項目中蒿甲醚的發明者李英確認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這筆錢因屠呦呦的反對,至今未落實是真的。但她提出的方案,我沒有直接看到,而是間接聽到的。”

    2009年,屠呦呦出版了專著《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但因為引文署名的細節,馬上有人撰文批評她: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組和自己研究小組其他成員的作用——這正是反對方的主要理由——他們認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的研究組在523中的作用,夸大了自己在研究小組中的作用。

    9月24日晚,拉斯克獎頒獎會后,屠呦呦告訴來訪的新華社記者:“這個榮譽不僅僅屬于我個人,也屬于我們中國科學家群體。”但卻有業內人士私下指出,“她從來沒有承認過別人的工作,現在的致謝被認為是缺乏誠意的。”

    之后,《科學》雜志的網絡報道稱:“拉斯克獎重新點燃一個爭議:是否應該把研發出強有力的抗瘧藥物——這個文化大革命期間政府一個大規模項目的成果——歸功于一個人。”

    李英表示,拉斯克獎評委會這次“不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把當時由全國 523 辦公室領導的數十個課題組都劃歸屠呦呦領導了”。而蘇新專則提到,從青蒿到抗瘧良藥,各種各樣人的貢獻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獎并沒有頒給整個組織,應該是因為, “作為一個鼓勵科學發現的獎項,拉斯克獎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發現者。”

    拉斯克評獎委員會之所以把獎杯頒給屠呦呦,所依據的是三個“第一”: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到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個做了臨床實驗。

    以“第一”論英雄,也是其他國際科學獎項所遵循的共同原則。在歷屆諾貝爾科學獎中,就不乏這樣的例子: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提出“測定生物大分子質量原始思想”的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比他晚一兩個月發明更有效的測定方法的德國化學家米夏埃爾·卡拉斯和弗倫茨·希倫坎普只好望洋興嘆;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首次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兩位法國科學家西諾西和蒙塔尼,另一位為“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做出重大貢獻的美國科學家蓋洛 則名落孫山;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光纖通信的發明者高錕,而不是后來突破光纖工藝、實現產業化的美國康寧公司與日本仙臺大學的學者……

    以“第一”論英雄,并不是推崇“個人主義”、否定其他參與者的功勞,而是旨在強調第一發現者在科學研究中獨一無二的貢獻。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茫茫黑夜中, 是第一個發現者或發明人開啟了希望的大門,為后來者找到了通往成功的路徑,其地位和作用無可替代。試想,在青蒿素研究中如果不是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之后的結構測定和藥物改良就無從談起,“東方神藥”不知何時才能誕生。

    科學研究不是“記工分式”的簡單勞動,而是不折不扣的智 力冒險。只有尊重“第一”、崇尚“首創”,才能激發更多的勇者不畏艱難,向著光輝的頂點執著攀登。如果在科技獎勵中采取“人人有份”的平均主義,不僅不 公,而且有害:這樣做不僅消解了第一發現者或發明人的價值,也會打擊他們的創新積極性,阻礙重大原創成果的產生。

    屠呦呦的獲獎,給中國科學界帶來的應該不僅僅是一座獎杯。透過這面多棱鏡,探討分析其折射出來的現象與問題,對于推動我國的科技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不無裨益。

    屠喲喲簡歷

    屠呦呦于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寧波市,祖籍寧波鄞縣(今寧波鄞州區)。父親給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國古籍《詩經》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北大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1952年自北大獨立,1985年升格為北京醫科大學,2000年5月4日與北大重新合并,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后曾培訓中醫兩年半,并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前后分別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屠呦呦幾次被提名參選院士,都沒有被選上,一直是“三無教授”,她獲得大獎之后,引發社會對于中國學術評價體制的討論。

    貢獻

    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為北京中藥研究所523課題組的組長,負責領導對傳統中醫藥文獻和配方的搜尋與整理。屠呦呦以及她的工作團隊在尋找能有效對抗瘧疾的物質的過程中,結合中國傳統醫學,分析研究了眾多藥用植物,最后在中國晉代成書的《肘后備急方》中發現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抗瘧記錄,并以此從黃花蒿中提取出青蒿素。

    當時屠呦呦剛參加“523”項目時,女兒才幾歲,丈夫正在五七干校勞動改造,她為項目的成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榮譽

    2011年:葛蘭素史克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

    2011年: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

    2011年:中國中醫科學院杰出貢獻獎,獎金人民幣100萬元

    2012年:中國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責任編輯/李響】

    本文綜合整理自:南方人物周刊,新浪網,鳳凰網等等。

    來源: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首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為什么受到爭議?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