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起大早趕晚集:撒錢的極狐 低迷的北汽藍谷

    極狐汽車在業內被認為是“起大早,趕晚集”的典型。早在2016 年,極狐品牌就已經誕生,但直到四年之后才正式上線首款車型。相比之下,幾乎同一時間入局新能源造車的“蔚小理”在2018年前后已經交付首款量產車。

    極狐上市之初,“蔚小理”已經坐穩頭部梯隊的位置,其余造車新勢力和傳統車企在二線梯隊短兵相接:哪吒、比亞迪、極氪等競爭對手紛紛拿出重磅車型,想要在競爭紅海里搶占一席之地。

    近期,極狐又一次通過贊助演唱會博取了眼球,但搖滾歌曲聲嘶力竭的吶喊還是沒能唱紅極狐母公司北汽藍谷(600733.SH)的業績。2022年上半年,北汽藍谷營收34.79億元,同比增長42.76%,歸母凈虧損21.81億元,相比上年同期的18.13億元,虧損繼續擴大。

    和業績相對應的是,是北汽藍谷的銷量繼續掉隊。2022年前7個月,北汽藍谷累計銷量為20650輛,月均銷量不足3000輛。

    銷量萎靡不見改善,二級市場也對北汽藍谷的態度曖昧起來。北汽藍谷最新股價7.9元,相比5月時接近20元的階段高點,下滑超過六成,最新市值339億元。

    資金鏈吃緊

    北汽藍谷的前身是2009年開始獨立運營的北汽新能源,是中國首家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成立初期,北汽新能源主要面向出租車、網約車、租車行業等B端市場,依托高性價比的EU及EX系列,北汽新能源在2013年至2019年連續7年蟬聯國內新能源銷售冠軍。

    2018年,北汽新能源借殼S前鋒上市,股票簡稱更名為北汽藍谷,目前主要運營北京汽車和極狐兩個品牌,其中極狐品牌是當前發展的重心。

    極狐品牌誕生于北汽新能源最巔峰的2016年初,2019年起開始聯合麥格納、華為等外部力量,瞄準C端市場,主打中高端車型,首款SUV極狐阿爾法T起售價26.19萬元,首款轎跑極狐阿爾法S起售價24.73萬元。2022年7月開始交付的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上市售價更推至40萬元左右。

    北汽藍谷的轉折發生在2020年。彼時,新能源汽車補貼明顯退坡,北汽藍谷銷量也隨之斷崖式下滑,全年銷量僅2.59萬輛,同比下跌 82.79%。

    同樣下滑的,還有北汽藍谷的業績,2020年北汽藍谷由盈轉虧,當年歸母凈虧損約65億元,2021年繼續虧損52億元,2022年上半年虧損21.8億元,短短兩年半的時間,北汽藍谷虧損接近140億元。

    從收入結構來看,北汽藍谷營收主要依賴整車銷售,2022年上半年在總營收中占比接近70%。但由于銷售萎靡,北汽藍谷2022年上半年營收增速明顯低于2021年。同期,受上游供應鏈及原材料漲價影響,北汽藍谷的成本上漲36.24%至36.34億元,導致整體毛利率為-4.4%。

    2022年前7個月,北汽藍谷累計銷量為20650輛,同比增加98%,但北汽藍谷產量依舊落后,2022年前7個月累計產量為8367輛。

    產量和銷量相差巨大,一種可能是供不應求,另一種可能是消化庫存。北汽藍谷很可能是后者??梢宰糇C的是,截至2022年6月末,北汽藍谷北汽藍谷的存貨從去年同期31.71億元降至11.5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北汽藍谷的資金鏈已經吃緊。截至2022年6月末,北汽藍谷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74.86%,相比上年末增加了4.76個百分點。同期,有息負債達到188億元,其中短債135億元。而北汽藍谷在手貨幣資金僅有94.5億元,其中還有受限現金11.3億元,無法覆蓋短債。

    為緩解流動性壓力,北汽藍谷已經開始收縮外部投資。7月15日,北汽藍谷旗下子公司北汽新能源以6957萬元的價格,將北京國創中心12.38%股權出售給了屹唐盛龍半導體產投。除此之外,北汽藍谷此前計劃斥資15.73億元投建的北京高端智能生態工廠,現在也已處于暫停狀態。

    由于連年虧損,北汽藍谷不得不靠“輸血”維生。2018年至2021年,北汽藍谷完成了三次定增,累計募集資金352億元。

    2022年7月16日,北汽藍谷又公布了最新的定增方案,計劃募資80億元,用于面向場景化產品的滑板平臺開發項目、整車產品升級開發項目、研發與核心能力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這次定增中,北汽集團再次慷慨解囊,旗下北京汽車、渤海汽車分別認購不低于發行數量的35.99%、3.01%的股份。截至2022年6月末,北汽集團直接、間接持有北汽藍谷38.99%股權,為控股股東,北京國資委為實際控制人。

    情懷難換銷量

    最近幾年,北汽藍谷一直走營銷帶動銷售的模式,實際資金分配中,研發投入遠低于銷售費用。

    2021年,北汽藍谷研發費用為12.08億元,而銷售費用為16.72億元。2022年上半年,北汽藍谷的研發費用為3.74億元,同比減少8.3%,同期銷售費用為8.9億元,同比增長67.5%。

    2022年5月底,北汽藍谷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本年度是極狐品牌發展向上的關鍵之年,針對極狐品牌推廣公司安排了系列品牌宣傳活動。由此可知,北汽藍谷今年在營銷上投入不會小。

    8月5日,極狐冠名了一場搖滾演唱會,耳熟能詳的黑豹樂隊、唐朝樂隊以及吳彤和張楚等搖滾樂隊和樂手輪番上臺,成功開啟了朋友圈的“回憶殺”。

    “賣情懷”這條宣傳路線,極狐不是第一次走。今年4月和5月,極狐分別冠名了崔健、羅大佑的線上演唱會,兩場演唱會為分別累計了超過16億和27.7億元的曝光量。

    為何極狐頻頻贊助“中老年演唱會”?勾起觀眾的“回憶殺”獲得曝光量是一部分,更深層的原因是,極狐希望通過“回憶殺”鎖定潛在目標用戶群體:新中產階層。在這一理念下,極狐還曾贊助綜藝《五十公里桃花塢》,并在今年4月贊助了北京國安足球隊。

    不過,極狐在推廣上的大手筆投入,并未帶來對等的回報。極狐贊助的三場演唱會,都達到了千萬以上的曝光量,但銷量并未獲得明顯提振。2022年,北汽藍谷的銷售目標是10萬輛,但前7個月僅銷售2.06萬輛,僅完成全年目標的1/5,按照現在的交付情況來看,想要實現目標幾無可能。

    “抄作業”不容易

    “情懷”路線不奏效,極狐也在尋找新的方式刺激銷量,其中最富想象力的是進入到華為銷售渠道。

    已經更名賽力斯(601127.SH)的小康股份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2021年以來,賽力斯和華為共同打造了3款車,除首款車SF5表現平平,后兩款“含華量”高的問界M5和問界M7銷量都不錯。2022年前七個月,賽力斯品牌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已經達到31098輛,同比增幅達到1470%。

    在二級市場上,北汽藍谷和賽力斯已經拉開了相當大的距離。2021年3月初,賽力斯股價還只有18元左右,當月宣布了與華為合作,并在2021年底推出了新城問界M5,疊加新能源下鄉政策,今年5月起,賽力斯股價開始爆發式上漲,6月底時達到90.5元的歷史高位,此后有所回調,8月9日收盤價66.32元,市值993億元,是北汽藍谷的兩倍多。

    從硬件來看,極狐的“含華量”更高。今年7月正式交付的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搭載華為的鴻蒙座艙和華為智能駕駛系統,同時具備3個激光雷達、6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13個高清攝像頭,共計34顆感知傳感。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將極狐阿爾法S的自動駕駛系統稱之為“當今世界上最強”。

    但是,極狐想要抄賽力斯的“作業”并不容易。

    華為目前與車企的合作目前有三種模式:

    1、 賣軟硬零部件給汽車企業,即華為單純擔任上游供應商;

    2、 Huawei Inside(HI)模式,即合作開發定制完整的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等整體全棧解決方案;

    3、 華為智選車模式,即華為深度參與產品定義、整車設計以及渠道銷售。

    極狐與華為的合作是第二種模式,即自己主導,華為提供技術支持。而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是華為智選車模式,這種合作模式下,華為的參與度是最高的。

    事實上,在問界系列面世后,賽力斯汽車已經被看作華為造車,問界M5和問界M7兩場發布會上,余承東都是明顯的“主人翁”位置,賽力斯汽車方面則非常低調。

    與華為合作模式的不同,也導致極狐和問界得到支持力度不同。賽力斯的問界系列,全盤接入華為渠道,可以在華為門店試駕、銷售,極狐則主要依靠自身和北汽的銷售體系,華為作為協助方,“只提供部分零售店”進行展示。

    早在2017年9月,極狐就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021年4月的上海車展上,目前“含華量”最高的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正式亮相,一度拉滿期待值。但直到2022年7月,該車型才正式交付?!矩熑尉庉?AMY】

    來源:大摩財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起大早趕晚集:撒錢的極狐 低迷的北汽藍谷
    百億私募劉曉龍吳偉志周偉鋒:新能源車對中國制造業的拉動才開始
    “廉價”車成功阻擊“蔚小理”
    新能源汽車國產品牌出海加速 比亞迪、長城等進入日本、德國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