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構建用戶場景卻無法培育剛需、抓住剛需卻無法構建場景……這些問題怎么破?看完這三個不靠譜案例你就知道了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銳觀察】這些天來經常與互聯網創業者打交道,在這個人人都想創業的年代里,每位創業者腦洞大開,苦思冥想著每一個用戶需求和用戶場景。而在筆者看來,檢驗創業項目是否靠譜的標準只有兩點,第一是能否滿足用戶剛需,第二是能否構建使用場景。


    創業者在打磨產品時往往會遭遇這樣一些矛盾:臆想用戶需求,無法抓住用戶剛需;構建了用戶場景,卻無法培育用戶剛需;抓住了剛需卻無法構建場景。筆者想用這些天遇見的三個不靠譜案例來說明剛需和場景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創業者們遭遇的矛盾。

    案例一:無剛需,無場景

    臆造用戶需求,甚至臆造剛需的問題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比比皆是。這類創業者可謂是最不靠譜的創業者。

    例如筆者前幾天遇到一個創業者,他的創業項目是大學校園戀愛應用,他希望通過這樣一款應用搭建平臺、覆蓋全國,滿足不擅言談的理工男的戀愛需求。而他開啟這樣一個項目的原因是他身邊的理工男開玩笑要他幫忙介紹女朋友。

    這樣一個項目當然是一個不靠譜的項目。那么,我們回過頭來看戀愛的需求和場景,通過這樣一個維度來看這位創業者的項目有多么不靠譜。

    戀愛確實是理工男們的剛需(當然筆者也有很多朋友認為戀愛并算不上是剛需),但是專門通過一個戀愛的平臺進行戀愛是不是剛需就非常值得商榷。因為微信以及QQ作為強關系鏈條,遠比這樣一個平臺更適合戀愛聊天。

    從場景這個維度來看,這樣一款產品僅僅包含聊天的功能,實際上也是被微信完虐的。戀愛實際上可以算的上是一個O2O的場景,一般的場景應該是校園線下活動認識后加微信聊天,感覺不錯后再通過大眾點評團一個餐廳深入交流,吃完飯后再用滴滴打個車去電影院看個“道士下山”。最后即使是去酒店,也可以用過微信支付掃碼解決。

    那么,戀愛完全可以通過微信解決,甚至微信一條龍式的服務也更加完美,那么我為什么要用你這樣一款校園戀愛平臺呢?這樣一款產品最后豈不是要淪為校園約炮神器?

    案例二:有剛需,無場景

    有些創業項目實際上面臨著有剛需、無場景的問題。這些創業者確實認識到了用戶的剛性需求,而且產品也正在朝用戶需求的角度發力,產品也確實做的很精致、有調性,但是這類產品往往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用戶沒有驅動力來使用這樣一款產品,最后雖然用戶下來了APP在手機中,但往往一個星期難得打開一次,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產品最終淪為雞肋。

    這類產品在工具類應用里非常普遍,駕考寶典算是一個,前些天筆者專訪的一款寵物喂養APP也算是一個。

    以筆者專訪的寵物喂養APP為例,雖然確實很多狗主人面臨著不懂喂養小狗的問題,但是狗主人一旦遭遇問題時,往往不是向一個時效性不夠強、準確度不夠高的手機APP求助,而是直接向有經驗的狗友、寵物醫院的醫生電話溝通甚至是上門溝通。

    面對這樣的問題,實際上產品團隊主要采取了雇傭全職專家團隊進行資訊服務,以及通過事件營銷提升產品曝光度這兩種辦法。這些方法雖然確實有一定的成效,但最大的問題依舊是沒有構建一個寵物主人“遇到就會想到”的場景。

    駕考寶典面臨的問題實際上也是如此。的確,幾乎所有學員都會用到駕考寶典這樣一款產品。但駕考寶典在科目一過后遭遇長時間雪藏,科目四后慘遭卸載的例子在筆者身邊比比皆是,而在科目一使用到科目四卸載的這大半年時間里,駕考寶典變現的渠道幾乎為零。這實際上正是沒有構建有效場景網羅用戶的集中體現。

    案例三:有場景,無剛需

    還有這樣一種創業項目,創業者面臨著有場景,無剛需的問題。這樣一種創業項目更多的是滿足消費者的長尾需求,創業者通過搭建了一個平臺來實現這些消費場景。但是這種消費需求并不是剛性需求,只是可有可無的,所以也面臨著舉步維艱的問題。

    筆者曾經與這樣一個“專注于做家常菜”的項目溝通過,這個項目,希望通過家常菜來滿足北漂白領的“尋求家的安慰”的心理需求。為了實現這樣一個目標,創業團隊也構建了大量的場景,比如進入小區進行地推,說服社區的賦閑勞動力成為平臺上的C端,用眾包模式向用戶提供拿手的私房菜。

    但是這樣一個項目雖然構建了足夠多的消費場景,也確實滿足了一部分白領的長尾需求,但是卻面臨了大量的問題。

    這樣一種長尾需求畢竟還是小眾需求,對于白領們來說,所謂了“家的味道”可吃可不吃。在走完補貼大戰的階段后,白領們的消費習慣依舊沒有建立起來,重新回到了美團以及餓了么這樣的大平臺上。

    對于平臺上的賦閑勞動力來說,這樣收入往往也是“長尾收入”,實際上同樣是可賺可不賺。盈利模式上,這一項目采取了平臺與服務者收入分成方式,但“兼職”的性質是的平臺對服務商(也就是社區賦閑勞動力)沒有形成較強約束力,出現了部分服務商脫離平臺直接與消費端對接的情況,平臺形同虛設。所以這一創業項目呈現出了非常尷尬的狀態。

    場景和需求要融入生活

    互聯網的創業浪潮正在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打車、購物、資訊、理財、社交、旅行、訂餐等等無一例外都烙上了互聯網的印記。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應用雖然一時名聲大噪,但是曇花一現,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臉萌、足記;一些應用卻可以始終保持不俗的熱度,打車應用中Uber、滴滴快遞如此,訂餐應用中美團、餓了么如此,理財應用支付寶如此,社交應用微信還是如此。

    靠譜的項目無疑不是從用戶需求的角度來看問題,他們滿足的要不就是用戶剛需,要不就是對日后用戶應用場景的把握。創業者要做的項目一定是通過剛需和場景兩個痛點融入到用戶生活里一部分的產品,而不是曇花一現的產品。

    這種新的融入能否給用戶帶來更新更好的體驗?這種體驗是否是用戶真實需求的,是否是科技可以給用戶帶來的對生活、對工作更好的輔助?如果這些回答都是“是”,那么項目一定是靠譜的項目,如果不是,那么這樣的創業一定是在嘩眾取寵。【責任編輯/鄭希】

    吳儁宇供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稿件,作者系砍柴網新媒體總監,微信公眾號“深幾度”

    來源: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構建用戶場景卻無法培育剛需、抓住剛需卻無法構建場景……這些問題怎么破?看完這三個不靠譜案例你就知道了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