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新聞出版署將推動圖書價格立法:有效制止網上網下惡性價格戰

    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公布了《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澎湃新聞注意到,《規劃》提到了推動制定相關法規規章的計劃,其中便包括業內人士已提出多年的“圖書價格立法”。

    據介紹,編制《規劃》是為推動“十四五”時期出版業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出版強國建設,依據文件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關于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的意見》等。

    《規劃》在“規范網上網下出版秩序”部分提出:“嚴格規范出版單位與民營機構合作, 嚴肅查處‘買賣書號’行為。加強出版物價格監督管理,推動圖書價格立法,有效制止網上網下出版物銷售惡性‘價格戰’,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進一步壓實網上出版有關單位和平臺的主體責任,強化分級分類管理,改進創新內容監管方式手段,加大網絡游戲等重點領域專項治理,對人民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和亂象重拳整治,更好優化網上出版生態”等。

    此外,《規劃》在“加強出版領域法規體系建設”部分明確:“研究制定網絡游戲管理辦法和新興出版業態管理相關規定,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定》《印刷業經營者資格條件暫行規定》《報紙出版管理規定》《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等法規規章。”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圖書價格立法的呼吁在業內提出已有多年。

    據媒體報道,早在2010年1月,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和中國新華書店協會曾聯合發布《圖書公平交易規則》,從訂貨、供貨、退貨、促銷、結算等環節對圖書交易行為進行全面規范。其中在“促銷”環節中規定:“出版一年內的新書,在進入圖書零售市場時,須按圖書實價銷售,網上書店或會員制銷售時,最多享受不低于8.5折的優惠幅度。”

    “限折令”出臺后,引發各方爭論。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法律專業委員會認為,《圖書公平交易規則》違反反壟斷法,并公開指稱涉嫌價格壟斷、限制競爭。同年9月,經修改后的《圖書交易規則》刪去了備受爭議的“限折令”條款。

    2013年4月,百道網CEO程三國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扶持實體書店當務之急應該做什么?》分析稱,“惡性的圖書折扣戰,特別是電商花樣翻新的折扣大戰讓實體書店雙重受損:其一,巨量銷售收入被電商低價吸走;其二,被動應對價格戰降價銷售,打掉本來微薄的毛利。”他指出,“當務之急是推動圖書價格立法。否則,定價銷售制度只會是空中樓閣,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也就失去了根基。”

    2020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譚躍、潘凱雄、于殿利聯合提出《關于立法規范圖書零售價格競爭的提案》,全國人大代表別必亮提出“低折扣如竭澤而漁 社店電共存共生”的呼吁,關注圖書零售價格亂象。

    據《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0年5月報道稱,國內圖書零售市場價格之爭更趨激烈,亂象不絕。僅就新書而言,實體書店因種種客觀條件所限一般是按定價銷售,在特定的某個促銷時段才可能按8.5-9折的優惠價促銷。而日益龐大起來的電商特別是民營電商,新書銷售的起步價大多就是7.5-8折,5折腰斬乃至更低折扣也并非個案。

    如此競爭,必然指向三種結果:一是一些實體書店不堪重負或倒閉或轉業;二是出版方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提高圖書定價,將負擔轉嫁給消費者;三是間接導致圖書品種總數的“野蠻生長”而單品種銷量的日趨下降,出版業高質量發展進展緩慢。前兩種情況在2020年疫情嚴重時表現尤為明顯。【責任編輯/江小白】

    來源:澎湃新聞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新聞出版署將推動圖書價格立法:有效制止網上網下惡性價格戰
    一個內部員工眼中的當當網:轉向女性市場其實是個偽命題
    圖書產業,出版社的搬運工當當圖書PK價值鏈的整合者京東圖書,行業進入新舊商業模式的融合與重構階段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