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匯豐控股收縮美國戰線后又擬“割肉”出售法國零售銀行

    匯豐控股要出售在法國的零售銀行業務。

    近日,匯豐控股公告稱,該公司已經簽署一份可能出售其法國零售銀行業務的諒解備忘錄,預計交易將產生約23億美元的稅前損失。

    據了解,匯豐控股擬出售的主要為法國零售銀行業務——法國商業信貸銀行(Credit Commercial de France)品牌,以及在滿足若干條件下出售匯豐控股在HSBC SFH(France)中的 100%所有權權益和在Crédit Logement 中的3%股權。交易不包括匯豐控股的壽險或資產管理業務。

    資料顯示,出售的相關業務包括由 244 家零售分行組成的網絡,截至去年12月31日,共為80萬名客戶提供服務。

    據了解,預期潛在出售將于2023年上半年完成,不過交易預期會給公司造成虧損。

    匯豐控股表示,估計出售將產生除稅前虧損約23億美元,另加7億美元的商譽減值。就該等出售損失或減值不會實時確認稅務利益。預期大部分預計的出售虧損及減值將于相關業務就記賬之目的分類為持作出售類別時(目前預計為于2022年)獲確認,而任何剩余部分于交易完成前確認。

    “匯豐于2019年下半年開始對相關業務進行策略性評估。該策略性評估導致對潛在交易展開探索,原因是匯豐認為繼續在法國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的零售網絡與更廣泛的環球策略不一致。進行潛在交易將是邁向優化匯豐業務網絡的重要一步。”匯豐控股總結了出售法國相關零售銀行業務的原因。

    界面新聞記者留意到,匯豐控股在今年五月底還公布了調整美國零售業務的計劃。

    5月26日,匯豐控股在其官網中指出,將通過一系列交易退出其在美國148家分支機構中的90家,還計劃關閉35到40家分支機構,并在一些現有市場保留約20至25家分支機構,將其轉變為國際財富中心。

    高盛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匯豐控股在美國零售銀行業務的規模不足,是其利潤率低和成本收入比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該舉措有望帶來正面效應,會使公司變得更具針對性且更具盈利能力。

    一邊是在美國和歐洲市場大幅縮減業務,另外一方面,匯豐控股管理層曾通過多種渠道表示了對亞洲市場的重視。

    今年二月份,匯豐銀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王冬勝表示,匯豐目前在亞洲區內19個市場營運,覆蓋亞洲98%的GDP。“未來五年,匯豐將在亞洲投資60億美元,主要用于財富、國際批發銀行業務等方面,目標是實現稅前利潤增速達到雙位數。”

    事實上,早在2015年6月,匯豐控股曾在倫敦舉行的投資者會議上宣布戰略大調整,改變此前一直推崇的概念——“世界的本地銀行”,而是誓言要成為“中國的國際銀行”,將重心東移,加速在亞洲特別是中國的投資。

    為何匯豐如此看重亞洲業務?主要在于這一地區對營收的貢獻度確實較高。2020年報顯示,亞洲實現經調整除稅前利潤130億美元,成為匯豐控股盈利能力最高的地區。

    今年一季度,匯豐控股在亞洲地區的財富管理業務取得強勁增長,營收同比增長57%,達15億美元;財富管理余額同比增長18%,占集團全球財富管理余額1.6萬億美元的近半壁江山。

    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匯豐控股現在的策略是聚焦亞太區市場,特別是發展財富管理業務。將盈利能力弱而又占用銀行資本的業務賣掉,再投放在增長前景優秀的亞太區。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匯豐控股傾向于在亞洲市場上發力,可能是亞洲區域有很多獨角獸實現了IPO,因此新晉富豪們增加了對財富管理的需求。【責任編輯/安寧】

    來源:界面新聞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匯豐控股收縮美國戰線后又擬“割肉”出售法國零售銀行
    華為將向英國法庭提出申請,以獲取匯豐銀行關鍵文件
    匯豐銀行又陷大丑聞:明知客戶涉嫌詐騙,仍允許其轉移資產
    被政協副主席點名的匯豐銀行:到底從中國香港賺了多少錢?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