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美科技摩擦,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幾年下來,美國已經先后將300多家中國科技企業納入所謂的“實體清單”,效果如何?一句話概括就是“損人不利己”。
近日,美媒發布的一項調查就顯示,56%的美國科技行業受訪者認為該國對華科技公司的限制過度了;而58%受訪者認為美中“冷戰”可能會削弱美國科技行業;反而支持美國加強與中國科技公司合作的受訪者比例最高,達到60%。這份調查結果表明,中美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是大勢所趨。
而自美國新任“掌舵人”上任之后,中美科技摩擦確實也沒有“懂王”時代那般劍拔弩張。那么,中美科技爭端是否將出現轉機?接下來就聊聊這個話題。
最近,中美科技摩擦似乎是有了一絲緩和的跡象。3月1日,美國方面釋放出“放行”信號——允許部分美企恢復對中芯國際14nm及以上設備的供應;緊接著到3月11日,兩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還正式宣布成立“中美半導體產業技術和貿易限制工作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及時溝通的信息共享機制,促進相互理解和信任。有鑒于此,網上不乏有一些聲音認為中美科技摩擦可能會得到平息。
然而,情況卻并非向著這個皆大歡喜的結局發展。就在“中美半導體產業技術和貿易限制工作組”剛成立1天,3月12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又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中興等5家中國科技公司納入其最新制定的“黑名單”。
實際上,這在稍早前就已顯露出一些苗頭了。本月初美國人工智能委員會就提議,該國應管控用于制造先進計算芯片所需的設備出口,以確保其半導體產業領先別國兩代。可見,這還是熟悉的那一套打壓,只是換了位“掌舵人”。
不過,看起來美國有些“分裂”,一邊是放寬半導體產業的限制,而另一邊卻又加大對華為、中興等中企的打壓,葫蘆里到底賣什么藥?
其實,這恐怕與當前全球芯片短缺危機有關。起初,為了圍堵華為,美國開始對其芯片行業進行管制,而后又把中芯國際等更多中國科技企業納入管制范圍。不得不說,作為半導體行業的霸主,美國的確有能力對中企進行限制,但不要忘了,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場之一,美國的限制必然會擾亂全球芯片供應鏈,再疊加疫情下各國逐漸復工復產,對芯片需求旺盛等因素影響,最終導致全球“缺芯”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就連美國自己也遭到反噬。比如美國車企巨頭通用和福特都因近期的芯片短缺問題被迫停產;芯片巨頭高通也面臨同樣的境遇,其即將上任的CEO阿蒙就抱怨稱,該司部分芯片產品交貨周期已延長至33周以上。因此,有聲音指出,“美國也經不起制裁”,對中芯國際“放行”就不難理解了。
還有重要一點不得不提的是,美國以“一己之私”干預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早就引發多國不滿。除了中國在加大芯片國產化外,德法荷等歐盟17個國家也計劃在2023年之前投入1450億歐元,發展歐洲自己的半導體產業。從長遠來看,這勢必危及美國半導體霸主地位,正如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所預言:與中國脫鉤的結果,很可能是美國自己被脫鉤。所以,“中美半導體產業技術和貿易限制工作組”的成立恐怕也與這有關。
總的來說,如今美國有限放寬對中國科技的打壓,并不代表著中美科技競爭會朝著皆大歡喜的方向發展,更不意味著美國會放棄在科技領域打壓中國的念頭,所以,這場科技摩擦恐怕還會繼續下去。
當然,我們也不會因為美國的“有限放寬”就放緩芯片行業的發展步伐。就拿中芯國際來說,最近可謂是動作頻頻。在美國放寬限制后不久,其就與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爾簽訂一筆價值12億美元的訂單;3月12日,中芯國際又與深圳政府簽訂合作框架協議,計劃建設一座重點生產28nm及以上工藝的晶圓廠;此外,中芯國際7nm技術已經開發完成,今年4月將進入風險量產。
實際上,我國也高度重視芯片行業的發展,不止一兩次提及要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國家隊”已跑步進場,努力攻堅;而本月初,我國代表人士還表示,將繼續優化集成電路產業的生態環境以及加強人才儲備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可以說,“中國芯”的發展已步入黃金時代。
需要指出的是,芯片行業只是中美科技摩擦的典型代表,隨著中國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在更多的科技行業,我們都將會突破技術封鎖,乃至后來居上,正如安克雷奇會談中我國代表人數所指出的,美國對中國采取卡脖子的辦法,最后受損的是自己!【責任編輯/李小可】
來源:金十數據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