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當裁縫的廚師不是好司機,不做機器人的房產企業(yè)不是好公司。這句話用來形容碧桂園這家在機器人領域全面布局的房地產集團再合適不過了。
雖然是家房地產企業(yè),但碧桂園在機器人領域鋪開的攤子已不小。從2018年碧桂園創(chuàng)始人楊國強宣布進軍機器人領域至今,還不到兩年時間已經成立了兩家機器人公司,建筑機器人公司博智林和餐飲機器人公司千璽集團,產品覆蓋了建筑機器人、安防機器人、清潔機器人和廚藝機器人多個品類。
最近,碧桂園的人事變動消息引起了業(yè)內的廣泛關注。據了解,今年2月24日也就是碧桂園正式復工的第一天晚上,其內部就發(fā)布了一次大規(guī)模組織架構調整的通知,涉及十幾個總部部門、區(qū)域公司的合并和多名高管的調動。其中碧桂園的全資機器人子公司博智林的執(zhí)行總裁張志遠被調任為湖南區(qū)總裁,加上張志遠的這次調動,已經是博智林兩年里第三次高管變動了。
但如果只是換個執(zhí)行總裁也不會引起這么多疑慮,但最值得關注的是,博智林的下一位執(zhí)行總裁人選還懸而未決,這無疑會給博智林的機器人業(yè)務蒙上一層陰影。
這家揚言五年內投資800億人民幣,押寶機器人行業(yè)的房產集團,不到兩年已經成立了兩家機器人公司,開發(fā)了十幾種機器人,為何執(zhí)行總裁卻頻頻換人?這背后到底發(fā)生了哪些故事?接下來我們就從碧桂園的“機器人帝國夢”說起。
01
楊國強和他的機器人夢
1980年到2013年,從包工頭到千億總裁,楊國強用了近33年。楊國強出生在廣東順德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為了溫飽他在鄉(xiāng)下種過田,在建筑工地做過小工。原本只是普通泥瓦匠的他靠著踏實肯干和敢為人先的意識,在1991年和幾名同鄉(xiāng)合資買下了一家建筑工程公司,并于次年開始建設順德碧桂園樓盤。
楊國強首先把目光瞄準了高檔住宅,他看準了中國“第一批富起來的人”彰顯財富的需求,一舉獲得了巨大成功,開始以同樣的思路在其他城市復刻這些高檔樓盤。項目遇到瓶頸后,楊國強又果斷的放棄了一直以來的“顯富”戰(zhàn)略,開始實行階段定位方式,向平民化轉型。2019年7月,碧桂園還曾以573億美元的營收位列《財富》2019年世界500強榜單的第177位。
2018年5月,碧桂園集團副總裁兼產城融合中心總經理劉寧在一場業(yè)內高峰論壇上透露,碧桂園計劃投資智能制造領域,準備面向全球招攬智能機器人領域人才。兩個月后,碧桂園的全資子公司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就在順德成立了,主要從事建筑機器人研發(fā)。楊國強在2018年9月公司內部管理會議上高調表示,“要在5年內在機器人領域投資800億元人民幣”。
從2018年6月碧桂園深圳機器人產業(yè)園落地開始,碧桂園的機器人業(yè)務就像坐上了火箭,7月成立全資子公司,9月在廣東順德建機器人谷,12月與清華合作成立機器人聯合研究院。
基本兩個月一個大動作的碧桂園機器人一時風頭無兩,甚至在2019年8月被央視新聞報道,其地磚鋪貼機器人、墻紙鋪貼機器人和PC內墻板安裝機器人等9款建筑機器人也首次在在工地測試現場公開亮相。
從2018年7月博智林成立以來已經召開了多場機器人人才專場招聘會。據了解,截至2019年年底,博智林的人才團隊規(guī)模已經超過1400人,擁有博士學位的研發(fā)人員超過41%,專利申請超過千項、同時進行的機器人項目接近60個。
2019年11月,博智林與清華大學的抹平機器人、機械臂、智慧建造合作研究項目正式啟動。時任博智林執(zhí)行總裁的張志遠在簽約儀式上表示,“未來希望借助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水平一流大學的力量,推動建筑機器人和智能建造的產業(yè)核心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碧桂園也將發(fā)揮聯盟內企業(yè)龐大產業(yè)資源的力量,深度參與聯盟職業(yè)院校的專業(yè)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
對大型房地產企業(yè)來說,多元化的戰(zhàn)略布局是順應時代發(fā)展必然要做的,但這也是一個尋找正確方向的過程,除了碧桂園的在機器人領域所做的嘗試外,同是房產公司的恒大也嘗試了汽車領域的布局。2018年,恒大還曾與中科院達成合作,十年內在人工智能、機器人、航空航天等領域投資1000億元人民幣。
除了建筑機器人,碧桂園在機器人領域的全面布局仍在繼續(xù)。2020年初,碧桂園的第一家機器人餐廳已在廣州落地,其清潔機器人還獲得了2020年德國iF設計獎。
02
碧桂園機器人公司執(zhí)行總裁空缺之謎
碧桂園執(zhí)行總裁空缺之所以讓業(yè)內感到疑惑是因為一向高調的碧桂園在把機器人公司執(zhí)行總裁調任后竟然沒有宣布新的任命,博智林的領導位置就這么被空置了。
博智林的第一任執(zhí)行總裁沈崗和接替他的周小天,都是行業(yè)內頂尖的技術人才。沈崗在加入博智林之前,曾是發(fā)那科機器人研究所機器人事業(yè)本部的技師長(總工程師)。20歲時留學日本,博士畢業(yè)后順利進入日本發(fā)那科,2014年回國后,沈崗在上海發(fā)那科擔任機器人事業(yè)部部長。2018年7月1日,沈崗正式入職碧桂園,立即加入了楊國強的800億機器人計劃。
博智林的執(zhí)行總裁可以說是無縫銜接,2019年5月沈崗離職后,周小天就高調表示自己放棄西門子終身制高管的職位加入博智林,并表示加入博智林就是為了實現夢想,但是這份夢想只支撐周小天堅持了4個月,2019年9月他就離開了碧桂園。
張志遠則是2019年1月突然從地產業(yè)務板塊被調到博智林機器人公司擔任執(zhí)行總裁的,而博智林的總裁張瑛之前的工作經歷一直都在地產領域。在沈崗和周小天離開后,楊國強把博智林交給了他的地產團隊領導。
楊國強曾不知一次在公開場合和內部會議上說:“我對碧桂園的定位是高科技企業(yè)。”他在公司內部會議上強勢要求博智林要在兩個月就完成一項機器人項目的落地。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楊國強卻“做到了”,到2019年4月,博智林已經有了地面鋪貼機器人、墻紙鋪貼機器人、砌磚機器人等十幾款建筑機器人完成樣機研發(fā)進入工地測試了,央視新聞頻道《共和國發(fā)展成就巡禮·廣東篇》特別節(jié)目還對博智林機器人進入工地的情況做過報道。
“碧桂園速度”已經不止在形容他們蓋房子的速度了,甚至在機器人研發(fā)上也同樣適用。
曾在博智林任職的員工在網絡上吐槽,公司里外行管理內行是普遍現象,就好像“只會走路的卻管著開飛機的。”
張志遠在博智林擔任執(zhí)行總裁期間,重點推動了公司與高校的聯合,與清華大學、蘭州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達成了戰(zhàn)略合作。他在2019年11月與多所高校成立智能建造產教聯盟的簽約儀式上公開表示,“碧桂園也將發(fā)揮聯盟內企業(yè)龐大產業(yè)資源的力量,深度參與聯盟職業(yè)院校的專業(yè)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
這次碧桂園集團的高管變動或許是對整個集團和博智林有更多考量,下一個接任博智林執(zhí)行總裁的將是地產精英還是機器人專家要看碧桂園對其機器人產業(yè)布局的下一步規(guī)劃。
03
機器人撤出工地,碧桂園要用機器人圈地?
博智林成立之初就被楊國強寄予厚望,他曾不止一次的立下豪言壯語,要在2020年實現建筑機器人的大量使用。
在2018年12月碧桂園公布的董事會主席楊國強的講話中,其中關于機器人的內容占據了三分之一,一個多小時的講話里,“機器人”出現了近40次。
楊國強在機器人領域的動作已經不僅是“試水”那么簡單,碧桂園在廣東佛山僅一個機器人公司總部大樓就有3.6萬平方米,博智林機器人谷占地面積達到了11.19平方公里。
雖說在建筑工地使用機器人取代人力能減少工人數量保障人員安全,但也有房地產企業(yè)的業(yè)內人士對此提出質疑,碧桂園這樣做就相當于包圓了房地產開發(fā)的上下游。一般來說,像砌墻搬磚這樣的工作都是開發(fā)商承包出去的,由施工單位來負責,完全由房地產開發(fā)商負責全部流程基本是不可能的。
而且按照楊國強的設想,一臺博智林的自動砌磚機器人“哈德良”每小時可以砌1000塊磚,速度是普通搬磚工人的10倍左右。但“從目前的建筑水平來看,除非建筑材料能有大突破,否則短時間蓋完的房子沒人敢住。”恒大市場部的相關人員在談起機器人蓋房時說道。
楊國強對機器人的熱愛是毋庸置疑的,他是央視《我愛發(fā)明》欄目的忠實粉絲,據自稱是博智林前員工的網友透露,楊國強還曾將節(jié)目中的農民發(fā)明家請到總部給專業(yè)工程師“講課”,還要求員工停下首相的項目去看一些自動雨傘、自動水果刀之類的發(fā)明。
業(yè)內人士告訴智東西,房地產業(yè)務本身就是資金高周轉的模式,工程建設周期長了會影響資金回籠。楊國強要的是“做的事要能生產效益,不然就不要研究。”但把房地產那套高周轉模式用在需要長期開發(fā)的高端機器人領域是違背了制造規(guī)律的。
資本尋找新的風口進行嘗試無可厚非,從碧桂園砸下的錢和高薪招攬人才的做法來看,不僅僅是蹭熱度而已。但無可否認的是,碧桂園已經從機器人項目上爭取到了更多優(yōu)惠政策和土地資源。
04
碧桂園機器人公司被打回原形
三個月成立機器人研發(fā)基地、半年測試十幾款機器人、一年招上千個工程師。楊國強用兩年時間鋪開的大攤子真到了無法收場的地步么?
從2018年7月成立到今天,博智林的團隊已經從70多人壯大到了3000多人,機器人業(yè)務也不止局限于建筑機器人,還涉及了清潔機器人、餐飲機器人多個品類。
據自稱是博智林前員工的網友透露,“楊國強所謂的800億投資可能只有二三十億到了賬,但博智林的發(fā)展速度仍然像上了發(fā)條一樣,公司同時進行的機器人項目有好幾十個。”“做好每天早上8點半上班,晚上12點下班的準備,一周工作7天,不是偶爾,是每天。”楊國強要求博智林的一個機器人項目要在兩個月實現落地,高壓的工作是必然的。
博智林一直在大量招聘高學歷人才,但一些技術人員對公司的經營模式不是很理解,“整個公司都是新的,招了一堆高學歷沒經驗整天講流程不做事的人回來。”
博智林的本質其實是一個為碧桂園服務的造房子的機器人公司。
2019下半年,碧桂園內部員工曾對媒體透露,去工地測試的十幾款機器人根本沒經過打磨,基本全都出現問題,上過央視新聞的墻紙鋪貼機器人、地面鋪貼機器人也沒能經過允許測試,已經全部撤回了。
2019年年底,博智林有20%的員工都被“優(yōu)化”掉了。一時間網絡上充斥著眾多仍在博智林任職或已經離開的員工對公司管理、項目的吐槽。甚至有人說“成立一年多,沒有一款產品可以真正投入使用,沒有生產一點效益。”
博智林的經營模式或許存在一些不穩(wěn)定因素,但這也不單單是換一個高管的問題,在整個集團對人事變得進行調整后,博智林未來的發(fā)展道路或許會更加清晰。
05
結語:房企大膽跨界的勇氣和難題
從楊國強的機器人夢布局之路的經歷來看,在高調的背后不乏“白手起家”企業(yè)家作風凌厲和務實的一面。
但從過去三年的發(fā)展看,遇到的問題也不少,攤子大,進度要求高,地產背景管理層和技術團隊的管理融合問題等等都是棘手的問題。
現在出現的博智林執(zhí)行總裁缺位一事只是所有問題的一個顯現。
新技術沖擊著社會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楊國強從包工頭走到千億地產總裁,其膽識和魄力是值得敬佩的,在傳統(tǒng)企業(yè)與科技融合的路上,楊國強也率先邁出了一大步,因而不惜重金投資建立專門的機器人公司。
但機器人的產業(yè)化之路仍然面臨多方面的問題,這不僅僅是碧桂園集團機器人團隊的難題,也是整個行業(yè)的難題。【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智東西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chuàng)客100創(chuàng)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yè)和個人。創(chuàng)客100創(chuàng)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chuàng)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