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今天你被騷擾了嗎?起底“電話營銷”行業亂象


    “在瓜子二手車App上瀏覽了一下,立刻就接到了騷擾電話?!?/p>

    網友@桂東 在微博吐槽稱,自己明明沒有在瓜子二手車平臺注冊過,更沒有留下手機號,可是卻三番五次被工作人員電話騷擾。“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給我打一次,以后誰還敢看他們的App?”

    像桂東這樣深受騷擾電話困擾的網友不在少數,在微博上,每天有上百位用戶抱怨自己受到了電話騷擾,在黑貓投訴上,關于騷擾電話的投訴信息高達3300多條。

    “去了一趟醫院,然后就收到了各種騷擾電話,指名道姓地說我醫保卡要被凍結。”

    “自從買了房后,裝修公司、信貸公司、家具公司的騷擾電話就沒停過?!?/p>

    “只是想安靜的睡個午覺,結果三四個騷擾電話打進來,感覺腦袋要炸掉了!”

    ……

    在信息時代,垃圾短信、網絡詐騙和騷擾電話已經成為社會“頑疾”,久治不愈。

    今年 315晚會上,央視曝光了AI騷擾電話黑色產業鏈,隨后,工信部對相關企業進行了嚴厲處罰并表示會加強騷擾電話治理;8月,新華社記者 “臥底”騷擾電話源頭企業,再次曝光了個人信息泄露的地下黑產,兩天后,工信部約談中國移動并組織召開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工作會,重拳打擊個人信息販賣現象。

    不過,雖然監管部門多次“亮劍”,相關企業、運營商也表態會大力整改,可事實表明,電話騷擾依然困擾著用戶,部分企業依舊在堂而皇之地瘋狂擾民。

    人們不禁要問:難道這種現象就沒有辦法根治了嗎?

    誰在泄露個人信息?

    個人信息泄露是騷擾電話泛濫的最根本原因。

    如今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在網站或App留下的蛛絲馬跡,都有可能被“有心人”輕易捕捉到,比如“只瀏覽一下網站,手機號就泄露了”。

    這種“高科技”在2017年曾被媒體曝光過,其背后是一條叫做“手機訪客營銷”的黑色產業鏈,簡單來講,就是不法份子利用運營商系統漏洞,竊取訪客手機號返回接口,根據接口開發出所謂的“手機訪客營銷”平臺,這種平臺其實就是一款內嵌了惡意代碼的“黑客爬蟲”。

    而有“營銷需求”的網站運營方則會從代理商手中購買該項服務,將惡意代碼嵌入到自家網頁中,之后,當用戶訪問網頁或App時,運營方就可以在后臺看到用戶的手機號、搜索關鍵詞等詳細信息。

    圖片來源:江西衛視圖片來源:江西衛視

    早在三年前,這種手機訪客營銷“服務”就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從工具開發、銷售代理再到購買者,整個利益鏈條分工明確,范圍覆蓋全國數十個省份,據悉,當時有大約4萬個站點都內置了這種“服務”,每天有數百萬網民的個人隱私被泄露。

    2017年底,公安部門聯合互聯網公司展開“濾網行動”,破獲國內首例“手機訪客營銷”黑產團伙,逮捕了26家涉案網站負責人及多名違法犯罪嫌疑人。同時,公安機關還聯合百度展開專項打擊,利用AI技術圍剿黑產,先后開展了5次針對性黑產對抗。

    不過,即使“手機訪客營銷”平臺一直被重點打擊,一些商家仍然在以身試法。新浪科技在微博上搜索關鍵詞“瀏覽,信息泄露”發現,近期有多名網友反映自己在瀏覽某網頁后接到了騷擾電話,這種現象主要集中在房地產、二手車、現金貸等領域。

    除了惡意扒取用戶數據之外,個人信息的倒賣也是互聯網信息產業的一大“毒瘤”。

    近日,據新華社報道,記者“臥底”騷擾電話源頭企業發現,一些互聯網巨頭、銀行和房產中介是信息泄露背后的始作俑者,公民信息成了很多“業內人士”謀利的手段,有些人甚至會將用戶信息作為跳槽的“籌碼”。

    《財經》曾報道稱,80%的數據泄露是企業內鬼所為。經這些“內鬼”之手,大量含有用戶信息的“文件”源源不斷流出,并在各個微信群內“裸曬”,這些文件信息詳實,包括了公民的姓名、電話、工作單位、房本信息等具體內容。

    同時,據法制日報報道,在QQ等社交平臺上,隱藏著一條“信息倒賣”黑色產業鏈。成千上萬條用戶信息被擺上“貨架”售賣,明碼標價“一萬條信息800元”,而且這些信息會“每周更新,保證精準”。

    針對如此瘋狂的個人信息倒賣現象,國家早已出臺過相關法律,根據刑法:“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p>

    雖然在法律條款上有了明確標準,但能不能起到威懾作用,關鍵還是要看執法部門的懲戒力度。

    “我國現在對倒賣信息的處罰力度遠遠不夠,因為執法部門沒法管也不好管”,運營商領域研究專家向新浪科技分析稱,難點在于用戶舉證環節?!坝脩羧绻e報,必須先要有充足的證據,不僅要證明自己的信息確實被泄露了,還要找到是誰泄露的?!倍遥词古e報成功也不一定能被受理,“因為受害金額需要達到一個標準才有人管。”

    目前,官方的態度是“民不舉官不究,不出重大事故就沒人管,真的就這么一個情況。 ”上述運營專家稱。

    誰在被打騷擾電話?

    根據12321舉報中心發布的最近一次月報顯示,2019年2月,共收到騷擾電話舉報3.7萬次,其中內容為貸款理財類、違規催收類和電話轟炸類的舉報信息居前三位,占比分別為 24.2%、15.7%和 9.3%。

    隨著現金貸的興起,貸款、理財、催收之類的騷擾電話暴增,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用戶對騷擾電話的投訴,也主要集中在金融理財、暴力催收方面。

    新華社曾報道這樣一個場景:在一家名為“中邦金融”的公司,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平均每40分鐘能撥出250個號碼,一天可以撥打2000個電話,即使是剛入職的新人,每天至少要打出600個才算合格。

    金融機構這種漫天撒網打電話拉客的方式,給用戶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家住北京的楊先生向新浪科技透露,“自從他買了房之后,每天都能接到四五通騷擾電話,類型涵蓋保險理財、貸款等?!睏钕壬€提到,“這些電話主要集中在95、17開頭的號段?!?/p>

    據了解,楊先生所接到的騷擾電話,其實是通過呼叫中心和虛擬運營商號碼打來的?!?5”開頭的8位數號碼屬于呼叫中心號段,“17”開頭的號碼屬于虛擬運營商號段。

    呼叫中心本來就是用來做客戶營銷的,也就是所謂的“電銷中心”,而虛擬運營商則相當于三大運營商的代理商,通過從三大運營商處購買通信服務,重新包裝形成自有品牌。

    為什么這兩個號段會成為騷擾電話的“重災區”?一方面是因為資費便宜,一名業內人士稱,“虛擬卡(170、171號段)的資費,可以比三大運營商便宜一半以上,買得多價格也會更優惠?!绷硪环矫?,虛擬運營商的業務管理比較松懈,實名制貫徹不力,導致該號段的手機號可以被批量購買,這也為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

    根據12321舉報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3月,接到針對虛擬運營商號碼的舉報達到194件次,環比上升了165.75%。

    “不過一個尷尬的現實是,虛擬運營商犯錯后,最終被處罰的往往是三大運營商。” 電信行業分析師付亮指出,由于虛擬運營商是跟三大運營商簽約,所以工信部的監管會直接找到后者,“三大運營商有權利、也有責任對虛擬運營商提出一些約束。”

    “可是三大運營商想管好又很難?!?付亮稱,虛擬運營商的規模都比較小、投入也有限,“如果你管得嚴了,他可能就沒了。”所以,礙于合約關系,三大運營商對虛擬運營商的經營一直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專家:運營商應承擔起相應責任

    在騷擾電話鏈條中,有四個角色:倒賣信息的公司或個人、實施電話騷擾的企業、提供呼叫服務的系統和供應商,以及傳統的三大運營商。

    業內人士認為,治理騷擾電話的難點在于其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黑色產業鏈”,在這個鏈條中,各利益方互相包庇縱容,消極放任,導致監管混亂,問責機制缺失,所以,在治理騷擾電話上,僅僅依靠一個政府部門是不夠的,需要多個監管部門相互配合、共同協作,進行聯合整治。

    在執法方面,人民日報近日倡議,各執法部門應該組織力量,根據媒體報道提供的線索,第一時間跟進查證,在挖出罪魁禍首的同時,摸清整個黑產業鏈的運作模式,查清每個環節上相關主體的性質和責任,斬斷信息泄露的產業鏈,嚴格依法讓它們受到應有的懲罰。

    同時,付亮指出,運營商是連接電話騷擾行為的企業和被騷擾用戶之間的關鍵一環。他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曾提到,對騷擾電話進行預防和管理,是運營商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們應該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強數據共享能力建設,提升騷擾電話識別和攔截能力。

    進入2019年以來,三大運營商屢次被工信部約談,可是依舊收效甚微。8月9日,工信部再次就騷擾電話問題約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和北京、河北兩省市分公司公司,要求其重點加強語音專線和碼號等通信資源管控。

    對于運營商的監管問題,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權認為,應當將相應的懲戒與約談結合起來,使得整治騷擾電話不力的運營商受到懲罰,這樣才能保障治理效果?!矩熑尉庉?李小可】

    來源:新浪科技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今天你被騷擾了嗎?起底“電話營銷”行業亂象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