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新聞人物】郭臺銘的退與進:從企業走向政壇面臨巨大挑戰

    億萬富翁郭臺銘即將迎來他的“退休”生活。若無意外,鴻海集團將在5月10日至12日公布新一屆董事候選人名單,郭臺銘或退居二線,不再任董事長。鴻海集團最知名的是旗下的富士康,它們是iPhone的代工廠。

    早在4月15日,郭臺銘被報道稱將辭去董事長一職,“讓位”給年輕人。次日他宣布參選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并稱參選得到了媽祖的祝福。媽祖在福建和臺灣地區被認為是航海者的保護神。

    “媽祖說一定要用我的力量來幫住年輕人,對受苦受難的老百姓要做好事。”戴著棒球帽和太陽鏡的郭臺銘在媽祖廟參拜后對媒體說。

    今年69歲的郭臺銘并不是苦難者。1974年創辦富士康,后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在將近50年的創業歷程中,他帶領著原為塑料制品的公司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業企業之一。

    郭臺銘身后有著全球科技制造霸業。據《財新周刊》的不完全統計,鴻海集團旗下至少擁有23家上市公司,分散在臺灣、香港、大陸和日本;在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的生產基地近百個;至今有超過140萬名員工。2018年公司營收超過5.29萬億元新臺幣(約1.15萬億元),約占全球電子制造服務業總收入三分之一。

    這些或將成為他競選的優勢。和其他競選對手不同,郭臺銘沒有從政經驗,但他的生意帝國所帶來的聲望,以及其個人財富,都將是他的優勢。2019年的福布斯估計他的身價達63億美元、在全球億萬富豪榜排行榜中位列257位、臺灣企業家首位,將為其提供豐厚的競選資金。

    “很明顯,他已經建成了一個成功的企業。這是其他候選人都沒有的優勢。”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研究臺灣問題的政治學助理教授王宏恩說。

    但商人進入政壇,特殊的敏感關系可能讓其背后的生意陷入尷尬的狀態。

    路透社報道稱,郭臺銘宣布參選后的次日,蘋果公司CEO庫克致電,關切他的參選想法。鴻海集團是蘋果產品主要的代工廠,而且它在中國內地有大量的投資和工廠。中國市場被蘋果視為最大增長驅動力。

    另一方面,鴻海集團正處于艱難的轉型期,渴望撕掉“全球代工廠”與“血汗工廠”的標簽,將產業鏈向上游布局,從制造服務公司變為科技服務公司。但當前的市場似乎并不買賬。

    總得來說,掌握著龐大鴻海集團的郭臺銘,選擇從私營企業轉向政壇時,退進之間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也在于鴻海集團,以及當下兩岸微妙的關系。

    退

    2018年6月,工業富聯在上交所上市。它首次公開募集271.20億元——是中國A股自2015年以來最大的IPO,也是A股IPO規模最大的非國有企業。

    工業富聯是鴻海集團下的子公司,與傳統意義上的代工廠富士康不一樣,它主要包括通信網絡設備、云服務設備及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三部分,是從集團母公司鴻海精密旗下剝離的出來的業務。它被視為鴻海集團從“代工廠”轉型為科技公司的關鍵。

    為拉來這個大公司,證監會以36天最快的速度批準了工業富聯過會。相對比之下,一般公司排隊時間要長很多。有分析公司指出,2017年前三季度IPO的企業,從預披露到上會的平均排隊時間為566天。

    而為工業富聯講一個“智能制造”、富士康轉型的故事,2018年郭臺銘馬不停蹄在內地各個城市演講。

    僅在這年6月,他出現北京、廣東、天津等地的工業峰會,講數字經濟如何賦能工業制造。也有報道稱,他在5月時推了李嘉誠的飯局,坐3個小時飛機、只吃了一碗10塊錢的陽春面,就準時出現在清華大學跟“代表未來”學生們“交交心”,講授的是富士康在工業互聯網賦能時代的愿景。

    “希望各位不要說我們是工廠,”郭臺銘在清華的選修課上向學生強調,“我們不是工廠,而是智能制造基地。”

    這位精明的商人,總能緊緊抓住政策方向,以滿足需要。早在2015年的富士康年會上就表示,將于2020年實現30%自動化,機器人換人是富士康邁向工業互聯網的重要一步。那一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其中自動化生產制造是核心。

    從郭臺銘1988年第一次到深圳、1992年第一個工廠揭幕到2017年李總理參觀富士康位于鄭州的一個生產園區,鴻海集團的發展和內地市場發展此消彼長,更與當地政府緊密聯系。《中國企業家》曾援引一位鴻海集團高管的表述:富士康到其他省份設廠,會受到官員熱情接待,甚至郭臺銘一下飛機就有紅地毯相迎。

    富士康在內地30余年的發展也證明了郭臺銘對市場的判斷以及與當地政府所形成的關系:引入富士康,既能解決當地廣大人口就業問題,也能促進一定經濟發展。而富士康往往也能從中獲得土地、稅收、人力等各方面的政策優惠。

    根據《財新周刊》統計的數據,鴻海集團在全球近百個生產基地中,光中國大陸就有43個,幾乎占了一半。2018年在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上,郭臺銘也表示,其旗下的富士康出口占整個中國大陸份額的3.9%,進口則為3.6%,“這體現出我們在大陸經濟中的位置”。

    但隨著近年鴻海集團轉型面臨的挑戰、環境的變化,這名嗜血的商人態度變得微妙起來。

    一方面,鴻海集團要撕掉代工廠的標簽并不容易。根據財報披露,在收入上規模最大還是組裝iPhone的鴻海集團,2018營收約為工業智造的“工業富聯”的2.8倍。

    作為蘋果公司最重要的Buy and Sell——蘋果先采購芯片、內存、觸摸屏等核心零部件,賣給富士康組裝完,后者組裝完再賣回給蘋果,它受牽于蘋果公司的變化。2018年11月由于蘋果公司的訂單減少,它開啟了 200億元成本削減計劃,相當于減少了過去12個月里一半的開支,同時還計劃裁掉全公司10%的非技術人員,以應對“非常困難和充滿競爭的 2019年”。

    而被視為轉型關鍵的工業富聯,上市后股價經過3個漲停后掉頭一路向下。2018年10月不僅跌破13.77 元/股的發行價,最低降至11.11元/股。和上市前后的股價高點相比,市值蒸發超過2500億元。截至5月10日,工業富聯股價回升至13.83元/股。

    另一方面,近年來內地用工成本上升,加上去年中美貿易摩擦進一步增加了其中的不確定性。

    今年3月,《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鴻海集團計劃將天津、深圳工廠里數據加工的產品線轉回臺灣,未來也將在臺灣雇3000名大數據相關工程師。5月9日,接受《臺灣天下》雜志采訪的郭臺銘再次提及將天津、深圳伺服器生產線部分移到高雄。

    與此同時,鴻海集團在2017年計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拉近了郭臺銘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關系。

    在剛過去的 5月1日他受邀到白宮與特朗普商議威斯康辛州投資議題,并收到了特朗普手寫的簡報,上面寫著“Terry, thank you. You are great ” 以及簽名。而郭臺銘回贈了特朗普一頂帶有臺灣地區旗幟的帽子。某種程度上,這讓郭臺銘和鴻海集團以及其合作伙伴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起來。

    虎嗅援引臺灣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胡幼偉觀點表示,對郭臺銘來說,參選最大的罩門在于他能否“做到大公無私,不再為鴻海集團牟利。”

    但據《財新周刊》援引一名長期觀察鴻海集團的分析師稱,郭臺銘一手統籌鴻海集團,堪稱是靈魂人物,其他事業群的高管則隨著集團“聯邦式”的發展各擁一方基地。

    而目前,鴻海集團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的市場,它的客戶更需要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作為其中的核心人物,郭臺銘未來政治上的立場,將影響這個龐大公司以及其合作伙伴的發展,同時也將關系其如何贏得選民信任。

    “20年后,你有什么夢?”

    2016年6月22日的股東大會上,《朝日新聞》的記者山口博敏代表日本媒體向郭臺銘提了第一個問題。

    “我不知道當時我在哪里、想做什么,但我知道20年后,我不想做什么。我希望我不用再站在這里主持會議。”

    楊艾俐,《夏普霸業》

    汕頭大學臺灣籍教授楊艾俐在《夏普霸業》書中寫道,以“力、霸、狠”著稱的郭臺銘變了嗎?對于郭臺銘來說,2016年是格外不凡的一年:并購夏普為其經商生涯中寫下最重要的腳注,同為商人的特朗普成為美國宣統使他轉變了觀念。

    2016年4月2日,郭臺銘靠著個人的意志力加上鴻海集團團隊的執行力,在夏普的日本大阪堺工廠,“意氣風發”地宣布,鴻海集團將投資3888億日元入股夏普、并獲得66%的股份。

    楊艾俐在書中寫到,很多人日本人將鴻海集團并購夏普視為奇恥大辱,因臺灣曾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今卻要入股夏普——這家為日本驕傲、以及創新自由的代表。“每次郭臺銘赴日,簡直談郭色變。”一些日本媒體說。

    也在2016年,同是商人的特朗普2016年贏得了美國總統大選。《紐約時報》援引臺灣新聞報道稱,雖然郭臺銘早有競選的念頭,但直到特朗普的上任,他才開始認真考慮參加下次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2017年富士康宣布在威斯康辛州投資數十億美元后,特朗普曾在白宮熱情招待了郭臺銘。特朗普還稱贊郭臺銘的商業頭腦,稱其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商人之一。”根據該報道,郭臺銘對外展示與特朗普的私人關系可能會對其競選活動有益。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王業立表示,臺灣地區強調政商分離,郭臺銘為商人出身,沒有從政經驗而以經營企業的方式管理政府,很多人仍持懷疑態度。

    但臺灣中山大學教授林德昌則認為,當下臺灣經濟不佳,沒有政治色彩的任務反而會獲得青睞。臺灣緩慢的經濟增長以及年輕人和工薪階層所面臨的就業困難,預計將是這次競選的主要問題。

    無論如何,郭臺銘的參選會面臨有多重挑戰。

    而且,長期以來,他在管理上出名的“獨裁”。郭臺銘的原則是“以身作則,獨裁為公”。根據媒體報道,他每天開會馬不停蹄,長時間工作,員工跟著不敢稍懈。“鴻海集團的業務員,沒有回家吃晚飯的權利。”一位資深業務經理說。

    他也曾對外表示,“民主是最沒有效率的。民主是種氣氛,讓大家都能溝通。但是在成長快速的企業里,領袖應該帶著霸氣。”

    但最大的挑戰仍在于鴻海集團和兩岸的關系。根據最新的公告,郭臺銘并非完全退任,而是退居二線。在沒有完全解決脫離管理之前,他的一舉一動依然關系著這個龐大利益集團的走向。【責任編輯/李小可】

    (原標題:郭臺銘的退與進:從企業走向政壇面臨巨大挑戰)

    來源:投中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劉揚偉接任鴻海集團新董事長 郭臺銘時代正式終結
    郭臺銘:即便國民黨內初選未過 也不續任鴻海董事長
    【新聞人物】郭臺銘的退與進:從企業走向政壇面臨巨大挑戰
    郭臺銘暴露商人本性:計劃將深圳、天津部分產線轉至高雄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