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意義上的電視機,正處于一個尷尬的時期。這大概不是你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論調,但不可否認的是,電視機的影響力確實大不如以往。
人們依舊會沒日沒夜地追最新的電視劇,但用來收看的設備不見得是客廳正中央的那塊大屏幕;身邊的朋友談論的昨晚看到的趣味視頻,大概率是從手機中的某個社交 APP 里看來的。
市場研究機構 Zenith 公布的一項預測數據就顯示,從 2019 年起,人們每天花在互聯網上的時間,會比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要更多,差距也將越拉越大。
當我們的注意力被新的媒介形式所吸引,內容的傳播途徑也會發生改變,自然就奪走了原有硬件載體的生命力。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發生,當忽然意識到的時候,可能已經不記得上次打開電視機是什么時候的事情了。
但傳統電視廠商們仍在努力盤活整個市場。在歷經 3D 化、HDR、4K 和智能的迭代進階之后,如今它們希望賦予電視機更多的屬性與定位,就是為了不讓電視機這個品類徹底消失。
折疊、拼接、旋轉?就是要看起來不一樣
從最初的功能機,到現在的智能手機,屏幕主導了手機形態的變化,而作為信息輸出的載體,消費者對于尺寸的追求似乎也永無止境。
這個情況同樣適用于電視和顯示器設備。增大尺寸、強化色彩、縮減厚度、消除邊框,所有需要拿屏幕顯示內容的電子設備,都逃不開這個魔咒。
但屏幕本身并未止步于只是改改尺寸這個程度,從 4K 到 8K ,從彎曲再到折疊,當屏幕分辨率已經遠超肉眼可見的極限后,電視廠商們也開始著眼于設備自身的形態變化上。
在今年舉辦的 CES 中,LG 的 Signature 電視便成為了最吸引眼球的設備,其配備的柔性 OLED 面板不僅足夠纖薄,還能像掛畫一樣卷起來收納在底部的箱子中。
隨之帶來的改變就是淡化電視機本身的定位。在我們的傳統思維中,電視在不使用的狀態下,只能以一塊黑漆漆的屏幕形象存在于客廳之中,就和家里的沙發桌椅柜子一樣靜靜佇立在那里,區別在于形態單調談不上美觀不美觀。
但 LG 這款比較特別,它有三種不同的模式:在屏幕未展開時,你可以將它看作是一個音箱;而屏幕只露出上半部分,可以用來顯示天氣日期時間等基本信息,算是一個大號的智能屏顯器;只有當屏幕完全展開后,它才是一臺真正的電視機。
讓用戶來決定屏幕是否外露,也間接解決了電視機在閑置狀態下的尷尬存在。
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三星。早在 CES 期間,三星展出的 Micro-LED 面板就嘗試將模塊化的理念融入到電視產品當中。
這種面板吸收了 OLED 屏幕的自發光特性,同時還能做到盡可能的無邊框設計,這意味著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將屏幕拼接成不同的尺寸。
比如三星就曾在 CES 現場組成了一面高達 219 英寸的 The Wall 巨型電視墻。如字面意思,它真的就像是高墻般屹立在你眼前,蔚為壯觀。
另一款是三星在韓國發售的電視 Sero。為了吸引那些 Instagram 和短視頻的重度用戶,Sero 還帶有一個可旋轉支架,所以你既可以橫向使用,也可旋轉 90 度觀看那些豎向視頻,算是一種將傳統電視機與新潮流結合起來混合產品,也悄然改變了電視機的用處。
加一點藝術和設計,融合現代家居
當代科技公司渴望將自己的消費電子產品包裝成一個時尚品,甚至是奢侈品,你已經能從智能手機或是可穿戴設備上看到類似的趨勢。
如今,電視設備也在盡可能地隱藏自己技術的一面,向著時尚新潮的方向靠攏。
在上個月舉辦的米蘭設計周里,我們便看到了很多與家居結合起來的設備。如果你要為這些設備尋找一個共性特征,大概是‘他們都不像一臺正經的電視機’。
比如說 Bang & Olafsen 展示的名為 Beovision Harmony 的電視,它可以根據用戶的使用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形態。默認狀態時,那塊 77 英寸的屏幕會隱藏在兩塊由橡木和鋁合金材質打造的音箱面板后方,所以平時你并不會看到一塊漆黑的屏幕。
如果你想看電視了,可以按下面板頂部的按鈕,這兩塊面板就呈 V 字形展開,并帶動后方的屏幕升起。
繼續說回到三星。從 2015 年起,三星就聯合了法國設計工作室 Ronan 和 Erwan Bouroullec 推出了主打家居氣息的 Serif 電視系列。它的正面仍然保留了屏幕,但背面則采用了布料設計,同時頂部和底部也設有支架,側面看就是一個大寫的‘I’字母。
在三星看來,傳統電視只專注于畫質和性能方面的技術,但對 Serif 來說,電視可以轉變成一種生活形態平臺,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空間之中。
此時,電視機可能只是這款設備的其中一個定位而已。當它不被使用時,可以是一件家具,一面壁畫,甚至可以是一整塊玻璃,目的就是為了讓這些冷冰冰的設備變得更溫和,更自然,更容易融合到現代家居的環境中。
就像這臺松下的電視機一樣,它和家具品牌 Vitra 合作設計了一塊‘玻璃’,嗯,準確來說它確實就是一個玻璃柜,外觀為木質框架,如果沒人告訴你,大概也不會有人覺得這是一臺電視。
但實際上,這款玻璃柜也融合了透明的 OLED 面板,所以如果你有看電視的需求,轉眼間就能拿來觀看各種節目,關機時則可以保持透明狀態。
除了新形態,電視也需要新內容
技術的革新,必定會促進一門產業的升級。彎曲也好,折疊也好,屏幕形態的變化,其實也預示了所有帶屏幕的電子產品即將迎來的變革。
但比起形態上的轉變,如果我們還想保留電視的存在,也不能再固守于原有的內容標準之中。
曾經,作為各家各戶僅有的一塊大型顯示屏,電視機是人們接收外界信息的承載體,我們會習慣性想著拿起遙控器,透過屏幕看到播出的清晰可見的畫面,這種視聽方式是報紙、收音機以及功能手機都無法相媲美的,那是電視機的最大價值。
現在,我們早已被各種顯示屏包圍,每個人都深陷在互聯網連接的世界中無法自拔,不管是觀看視頻還是接受信息,電視機作為一種傳統觀看模式,存在意義也不再清晰,會安靜地蹲坐在電視機前的人自然變得越來越少。
或許,只有當你想在一塊更大的屏幕上觀看你想看的內容之時,你才會想起打開客廳正中央擺放的那臺漆黑的大屏幕。
若不然,可能你只是想要在做家務時來點背景音,或是偶爾陪長輩看看綜藝節目,如果它在你心中僅僅只是作為拉高客廳格調的物品而存在,那其實和一件家具裝飾品也沒什么區別。
對電視來說,如何改變這塊屏幕應該顯示的內容,會成為未來值得討論的話題。有人說要消滅劇集間插播的電視廣告;有人說讓它像辦公室顯示器一樣,成為其它屏幕的延展;更有如 Netflix 這樣的平臺不斷試水新節目,跨越屏幕,和用戶展開互動。
這些都是在讓電視屏幕的內容去迎合數字時代的新用戶習慣。
在 2015 年 9 月,蘋果 CEO 蒂姆·庫克發布新一代 Apple TV 時,也曾表達過‘電視的未來就是應用’的觀點。展開來說,就是根據不同應用,電視既可以是你的家庭影院,也可以是你的游戲機,或者是一個智能管家。
當看電視不再只和看新聞、看比賽和看劇集這些單一內容綁定,電視機本身也就不必擔心會被其它屏幕奪走注意力。
等到那個時候,我們還需要清晰的辨認出那個擺在客廳中的物品,到底是不是電視機嗎?
那估計不重要了。【責任編輯/江小白】
(原標題:消失的電視機:未來將以這些形態在客廳永生?)
來源:愛范兒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