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在互聯網領域,接過60后、70后創業者接力棒的怎么成了90后?正值最佳創業年齡的80后去哪兒了?

    【IT時代周刊編者按】最近微信朋友圈有一個段子很火,內容大概是這樣的:“現在50后的吃喝玩樂天天都是星期天,60后一手遮天,90后無法無天,00后都被寵上了天,可憐的70和80后活的一天不如一天。70、80后活的太累了,自從出道后就掙了兩個“億”,一個失憶,一個回憶。”

    自古英雄出少年,三十歲之前的年輕人有思想、有活力、敢闖敢干,向來都是創新創業的弄潮兒。從全球范圍的成功創業者統計數據看,無論是美國科技巨擘喬布斯、比爾蓋茨、佩奇和扎克伯格,還是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創始人馬云、丁磊、馬化騰等人,他們大都在三十歲以前開始創辦公司,從一開始不聞一名的小企業成長為日后影響世界的巨頭企業。

    在計算機科技領域,創業創新有明顯的周期起伏,基本每隔十年左右就會有一輪重大的技術革新以致掀起一次大規模的創業浪潮。上一波PC互聯網大潮成就了今天中國互聯網的統治者,大集團的掌舵人:以1964年出生的馬云和張朝陽起頭,1966年朱駿,1967年沈南鵬,1968年李彥宏;接下來1969年的是梁建章、雷軍、曹國偉;再往下,周鴻祎1970年,丁磊、馬化騰、池宇峰都是1971年;1973年陳天橋、1974年劉強東收尾。這一撥人都是出生在1964~1974年的十年之間,大部分人創業年齡在25-30歲之間,有三五年的工作經驗,抓住了PC互聯網萌芽的契機。

    按照PC互聯網創業一代的成長軌跡,從2010年前后開始蔓延開來的移動互聯網浪潮,理應有一大批生于1975年~1984年的十年之間的70末、80后年輕人在創業道路上嶄露頭角甚至小有所成。而這個時間點正是70末、80后正值三十歲左右的年齡,從社會生產力發展角度看,這批人正成為社會中堅力量,逐漸接過上一代人的創新火種,從而不斷創造新的技術潮流、新的商業形態。

    然而,比較遺憾的是,從最近幾年各個領域的統計數據看來,80后創業者并沒有延續上一代70后創業者的創業趨勢,至少在互聯網科技領域沒看到這種狀態。一方面可能80后沒有上一代70后那么積極投身于創業浪潮,另一方面可能80后的創業環境沒有70后那么寬松自由,種種原因導致80后創業群體的創新活力難以達到上一代70后的高度。

    在2009年國內某創業雜志專門從中國創業板及美國納斯達克中概股各選取30家中國創業企業進行統計分析,數據統計顯示,納斯達克和國內創業板的創始人絕大多數都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沒有“80后”創業者,也沒有大學生創業者。

    現在距離這個數據統計時間已經過去五年,這五年里中國互聯網科技領域又上市了一大撥企業,其中有為數不多的80后創業者開始現身上市公司創始人行列,比如聚美優品陳歐、汽車之家李想及游族信息林奇。如果將時間倒推十年,也就是2004年前后,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創始人已經涌現大批60末、70后,比如丁磊、馬化騰、陳天橋等人。因此,如果用企業上市來衡量一個企業真正取得了重大成功的標志,毫無疑問,70末、80后創業群體屬于大器晚成,他們創立的企業目前大多還正在路上,離達到IPO的規模還有相當遠的距離。

    同時,從《福布斯》雜志連續三年發布的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名單看到,80后創業者已經在各個領域開始嶄露頭角,并且有不少企業已經獲得不錯的風險融資,但是他們的項目大多集中在微創新項目上抑或是非常垂直狹小的細分領域。更有意思的是,在這些名單上出現的很多80后創業公司,在企業發展達到一定規模及影響力之后往往被上一代70后巨頭企業收購,從而讓一批本來有可能登陸資本市場的80后優秀創業企業提早消失了。

    正當70后的企業在市場上呼風喚雨、到處收購兼并新興企業,80后的企業在巨頭激烈競爭的夾縫中艱難成長的時候,90后的企業已經開始登上創業舞臺。相比前兩者,后者的創業目的更純粹,基本是發現了感興趣的需求就馬上動手創業,少了很多80后創業者碰到的羈絆與困惑,因此當前移動互聯網大潮基本上被90后創業者接棒。

    相比于70后創業時的90年代末、2000年初期,無論是互聯網科技領域還是地產、零售等其他商業領域,整個市場一片荒蕪,只要膽子大、有干勁就能打下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而80后到了三十歲左右的黃金創業年齡,恰恰碰上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惡劣的經濟環境及成熟的市場競爭環境嚴重抑制了創業創新的活力。與此同時,80后到了成家立室的年齡,面臨著史上最高房價和最差股市,不得不面臨巨額的住房負擔,而且自身積蓄還無法通過資本市場及地產市場實現類似70后那樣的保值增值。

    相比于家境更加寬裕、生存壓力更小的90后群體,毫無疑問,80后總體上屬于風險規避型群體,他們這個年齡正忙于供房、供車、供小孩上學,對于創業及對外投資顯得更加謹慎。從持續近十年的公務員熱潮即可看出,80后考慮的更多是如何尋找到一份穩定、高收入的工作,而不是去嘗試創新的、自己感興趣的創業機會。

    即使是少部分敢于邁開創業腳步,踏上了創業旅程的80后創業者也大都在狹小的垂直細分領域里摸索,這也造成了80后創業者往往難以成就大事業,因為一開始出發就不敢把目標定的太遠,更不敢像70后創業者那樣談理想。從目前看到的眾多案例數據看,80后創業者更傾向于見好就收,企業做的差不多就要賣掉了。一方面是因為巨頭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是80后創業者嚴重缺乏安全感,相對于遠大的理想還不如落袋為安來得實在。總之,80后創業者可能不得不面臨孤獨前行的尷尬,陪伴他們的更多是70后巨頭及越來越多的90后新秀,而不是80后同齡人。

    【IT時代周刊編后】身為80后,小編我雖然尚未有足夠勇氣或者說是安全感去創業,但我卻認為作者的觀點過于悲觀。的確,我們80后似乎一直都沒趕上過“好時候”,上學為了成績拼命、畢業為了生計拼命、工作后為了妻子房子孩子拼命,但你沒看到,無論哪個世代不都是同樣面對著壓力、煩惱和困惑?選擇創業的人無論生于何年代,就要做好迎著困難而上的心理準備,否則你就還沒有資格。但小編也認為,80后在互聯網領域創業,確實沒趕上好時候,所謂“時勢造英雄”,如果計算機浪潮推遲10年到2010年才開始會如何?【責任編輯/賈茹】

    本文作者張江健,前雨林木風媒體總監,長期研究互聯網科技趨勢及產業經濟,微信公眾號kejiminet。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在互聯網領域,接過60后、70后創業者接力棒的怎么成了90后?正值最佳創業年齡的80后去哪兒了?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