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西北角,是因哈羅公學(Harrow School)而為人熟知的哈羅(Harrow)片區。1891年,伊士曼柯達公司就在此地建設了第一個相機感光材料工廠,這甚至比他們贊助第一屆奧運會還早了5年。到2013年柯達公司破產時,這間工廠已經運行超過120年。
(圖:倫敦,哈羅片區)
現在,開發商L&Q公司接手,將把工廠地塊改造成高尚的住宅社區Harrow View East。知名的安防行業廠商亞薩合萊(Assa Abloy)選擇同亞略特合作,為Harrow View East建設項目提供智慧工地人員管理服務。
(圖:英國倫敦,亞略特Truface?生物識別技術為柯達百年工廠重生項目Harrow View East提供智慧工地人員管理服務。)
數字身份@智慧工地,一個必然的選擇
現代的建筑項目,涉及維度復雜的“人”“物”“場”管理,建筑業的數字化轉型,首當其沖的就是“互聯網+勞務”的管理。
據國家統計局今年9月份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社會建筑業用工人數高達8180萬人,在國民經濟行業門類中位居第二。但中國的人口紅利在不斷下降,而在早已老齡化的西歐,建筑業更是大量招聘外國勞工從業,這使得考勤成為工地數字化人力管理的最基本功能,如果我們不知道項目上有多少人,根本就談不上工地的項目管理。其次就是對勞務統計應用和分析功能的需求,移動應用的出現可以解決每一個工作面有多少個工人這樣的問題。而更先進的機器視覺AI分析技術更可以解決工人到底干得怎么樣的問題,這遠遠超過傳統使用工作日志管理的水平。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數字身份”技術將建筑項目的人力進行了結構化,成為智慧工地的人力管理的數據底座。
中國住建部vs英國CSCS,人口管理的邏輯比較
與其他行業不同,由于工地分散、工種復雜、施工項目大小不一等原因,導致建筑從業人員流動性強且組成復雜。受這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工地管理存在諸多必須直面的問題,如工人不符合崗位要求、雇傭缺乏勞務合同、臺賬管理混亂、工人工資支付不到位,甚至存在部分治安隱患等。
(圖:住建部于2019年推行了《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試行)》)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住建部于2019年推行了《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試行)》。辦法要求,建筑企業應承擔工人實名制管理職責,即通過信息化手段將相關數據實時、準確、完整上傳至相關部門的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平臺,實現工地流動人口的信息化管理和工地工作數據的高效統計分析。其中,第十三條規定,施工現場原則上實施封閉式管理,設立進出場門禁系統,采用人臉、指紋、虹膜等生物識別技術進行電子打卡。構建項目從業人員生物特征庫,進行工地進出的人員管理和考勤管理,成為了符合監管要求的必然選擇。在實踐中,在這部分采用SaaS服務的方式,進行智慧工地部署也漸成趨勢。
(圖:北京通州,新城建設的施工現場,中國最大的智慧工地服務商廣聯達部署亞略特易通行?E80作為項目人員管理方案。)
同樣是對建筑工地流動人口的管理,英國則交給了第三方社會組織,“建筑業從業技能認證計劃”(Construction Skills Certification Scheme,CSCS)就是最著名的一個。英國人口老齡化嚴重,建筑業從業人員大多來自國外,英國本土并沒有身份證制度,旅行和住宿也沒有實名制要求,就業機會向歐盟內部各國平等開放,非歐盟人員的工作許可要求復雜,英國退出歐盟的相關影響等諸多因素,都使得中國清晰嚴格的以身份證為人口管理基礎的方式無法被參考。
(圖:CSCS卡已經成為英國建筑行業事實上的從業資質。基于實名制的資質卡,CSCS構建了英國全國建筑行業從業人員的數字身份認證中心,用于各大建筑項目的人力管理。)
與將管理責任劃分到企業方的模式不同,CSCS對申請注冊的建筑行業從業人員技能進行評定,并授予實名制的CSCS卡,擁有CSCS卡已經成為英國建筑業事實上的從業資質。基于數字身份技術,CSCS構建了統一的建筑業從業人員數字身份認證中心,任何人員進入英國境內任何工地時,需通過生物識別比對,完成身份核驗,否則無法進入作業。
(圖:英國,歐洲最大的安防企業亞薩合萊的工程師正在調試亞略特Truface設備。)
挑戰:個保法& GDPR,更嚴格的規范要求
基于多模態生物識別引擎的數字身份認證中心,擁有簡單便捷的使用體驗,在智慧工地場景開始廣泛使用。但生物識別技術在高效率采集生物特征信息的過程中,暴露出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雙重風險,由此帶來新的挑戰和新的治理熱潮。多個國家和地區意識到包括人臉信息在內的生物特征識別信息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著手推進相關治理工作,歐盟2018年實施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明確原則上禁止處理生物識別數據,除非具備合法基礎,或者得到數據主體自由、特定且明確的同意確認。
(圖:亞略特的多模態生物識別產品已經獲得中國GA、美國NIST-MINEX III、印度STQC三大行業標準體系認證,可以滿足全球各類高安全等級的數字身份系統建設需求。)
而中國在這個領域的相關法律體系和標準規范也在持續完善,信息保護路徑愈加清晰。《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陸續出臺為生物特征數據的安全流通和信息保護保駕護航。尤其是2021年《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生效,對作為敏感個人信息的生物特征信息在收集、存儲等各個環節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關于數字身份在智慧工地的應用實踐,還存在兩個方面問題。第一是數字身份的生物特征識別應用場景需滿足最小必要原則,用于滿足住建部要求和國家其他法律法規的要求而不能隨意擴大。第二,應用單位的管理還存在不到位問題,有可能存在數據泄露風險,比如未將生物特征信息與身份信息分類存儲,極易關聯個人隱私;未設立嚴格、合理的數據權限等。
總之,這些新的法律法規都在考驗智慧工地數字身份技術的供應商和服務商,以期提供更安全合規的人員管理技術方案并遵守相關的治理要求。
多模態AI技術:“互聯網+建筑業”擁抱未來
無論是中國的建筑業政策還是歐洲國家的從業資質,都在強調對工地流動人力管理的實名制、數字化、智能化,以多模態生物識別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身份技術,保證了工程施工項目管理的水平質量和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并提供了全新的行業監管手段,也加強了大家對更多新興數字化技術在智慧工地領域投入使用的信心。
(圖:以多模態AI識別技術為基礎,亞略特的各類AI技術包含了對人、物的身份、位置、數量、行為、運動狀態等各類信息的實時數據捕捉和識別。)
(圖:天津濱海新區,輸氣站建設項目,引入亞略特多模態的AI方案,對人的身份、行為、物品等進行多維度的智能分析。)
行業的進步離不開全新技術的加持,多模態是人工智能技術邁向通用化的關鍵一步,與行業場景的深度結合,將形成多模態AI從現實世界學習的能力。而建筑業應對的場景復雜,傳感器和監控部署量大,應急處理事項眾多,項目管理涵蓋了“人”“物”“場”多個維度,但這一切又集中在相對封閉、人員相對固定的區域內,是綜合應用多模態AI技術的天然試驗場。
相信不久的將來,多模態AI技術將會深入覆蓋智慧工地更多的細分場景之中。
?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