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深潛atom
肩負縮短新藥研發周期、提高研發效率和控制研發成本降低風險的使命,CRO企業承接了藥企的研發重擔,優化了新藥研發模式,備受藥企的認可。論其中的佼佼者,必然身處其中。
1999年,在制藥公司工作的李革博士,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到了國內原創藥的巨大需求和市場空間,果斷回國創建,專注自主研發之路。不過,在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一項可以提升研發速度的技術,從而走上了創新藥研發服務之路。
20年間,基于我國的勞動力優勢,成功躋身世界。2022年中期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公司新增客戶650家,合計為全球三十多個國家的超過5850家客戶提供服務。2022年,前三季度,總營收283.95億元,同比上升71.87%,歸母凈利潤73.78億元,同比上升107.12%,業績持續向好。
科技發展對于勞動力為主的市場沖擊是明顯的,伴隨著AI制藥技術的成熟,在國際上,AI制藥已經獲得七十多條研發管線,直接沖擊到了傳統CRO業態。2022年11月8日,英矽智能宣布與賽諾菲達成深度合作,合同價值最高高達12億美元。原本似乎還在自證的AI制藥,似乎迎來了藥企的認可,CRO市場格局或許將要改變,又是否會被“偷家”呢。
勞動力優勢不在
在醫藥研發領域,曾有一個“雙十定律”,即研發一款新藥需要花費十年時間和十億美元。可是隨著研發成本的上漲,這一數據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根據Tufts統計,從上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新藥研發的成本已經從10億美元發展到了26億美元。
此外,醫藥的研發難度也在增加。在進入藥物研發管道的5000至10000個先導化合物中,平均只有250個先導化合物能夠進入臨床,只有一個能夠最終成功上市。臨床Ⅰ期至批準上市的成功率已經從23%下滑到了12%。研發費用高企,研發效果不確定的作用下,很多藥企將研發服務提供給第三方研究機構。憑借早期布局和技術優勢,藥明康德很快就成為了中國CRO領軍企業。
再之后,一面打通產業鏈,建立眾多研發實驗基地、研發生產基地,實現了CRO(合同研發服務領域)、CMO(合同生產服務領域)、CSO(合同銷售服務領域)縱向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通過買買買,補齊了技術能力,比如通過對百奇生物科技的收購,提高了公司藥物發現和先導化合物研究能力,最終拓寬了產品管線,成就了霸主地位。
資本市場,藥明康德同樣游刃有余。2007年,登陸紐交所;2014年,伴隨著美股市場的動蕩,回歸A股,并且將公司拆分成三個企業。2015年,CDMO子公司合全藥業第一個上市;2017年,將生物拆分出去并登陸港股;2018年,分別在上交所和紐交所上市。2018年,通過兩次上市,分別獲得了22.51億人民幣和75.53億港元。天眼查數據顯示,20年間完成了16輪融資,為其瘋狂擴張,奠定了資本基礎。
能夠成為CRO企業的領軍者,一方面是資本加持,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占據了研發勞動力成本低的巨大優勢。截至2021年底,藥明康德研發員工高達28841名,坐擁如此眾多的研發人員,讓藥明康德占據了很大的研發優勢。
此外,正在迎來我國的創新藥研發浪潮。伴隨著我國醫改的成功,仿制藥的重要性正在被減小,眾多企業走向原研道路,不過創新藥技術壁壘高、研發過程復雜,產出率低,審批嚴格。巨大優勢不僅限于藥品的注冊,更是在于強大的研發能力,我國原創藥一哥恒瑞醫藥,在2021年的5478名的研發人員,與依然有不小的差距。李革博士和藥明康德的成功,離不開研發勞動力的積累和培養。
不過,隨著競爭升級,的人員成本正在急劇增加,信達證券數據顯示,相比較國外有明顯優勢,但是對于國內同行,成本已經明顯增多。也就是說,藥明康德最初依靠的勞動力成本,已經不再是絕對優勢。
△全球制藥企業及CRO人均成本。圖源:信達證券
AI解放勞動力
隨著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確實是在供給側提供了新的動力,解放了更多的勞動力。在制藥領域,人工智能也一直被認為是可以更加高效解決創新藥的研發,從而備受資本和藥廠的關注。
當前的CRO服務主要包括臨床前和臨床CRO服務,分別涉及靶標選擇,苗頭化合物探索,先導化合物的優化等等實驗室合作,以及臨床123期的服務。CRO的核心是幫助藥企更快、更省錢的研發新藥。
積累了過去數十年生物學、醫學、藥學數據的AI制藥,具備了一定的預測能力。無論是藥廠、研發人員又或是投資人,都相信人工智能可以為藥企提供知識圖譜,協助發現靶點和候選藥物,提高研發的成功率。例如百度的LinearFold算法,將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二級結構預測從55分鐘縮短至27秒;英矽智能僅用18個月的時間、260萬美元的投入,就研發出了特發性肺纖維化疾病新靶點,節約了大量藥物發現成本。AI制藥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此前,產品是否上市?銷售有沒有市場份額?有沒有足夠的銷售額?是對研發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標,也是懸掛在AI制藥企業頭上的達摩利斯之劍。AI制藥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自證,才能夠獲得大規模的商業化的機會。
作為一個全新的領域,AI制藥在國內外面對的市場環境可以說是冰火兩重天。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在接受動脈網采訪時表示,在國外,AI制藥臨床管線共有七十多條,在國內僅有英矽智能有一個項目進入了臨床。
的業績,大部分來自海外。2022年上半年,海外業務營收145.82億元,同比增長81.47%,而同期國內業務營收僅為31.59億元,國內業務同比增長26.29%。不過在國外,AI制藥已經被廣泛接受。作為CRO領域的領軍者,通過勞動力勝出很容易被解放更多勞動力的AI制藥技術“偷家”。
2022年11月8日,AI制藥企業英矽智能宣布與賽諾菲達成一項持續多年、針對多個靶點的藥物研發合作。協議包括總額不超過2150萬美元的預付款和靶點發現費用,同樣涉及一些額外的研發和商業里程碑付款,總潛在價值最高可達12億美元。英矽智能與賽諾菲的合作,可以為國內AI制藥行業提振士氣。
伴隨著英矽智能與賽諾菲合作的推進,將會成為AI制藥能力的驗證,AI制藥行業的發展速度或將突飛猛進。從科學發展的角度,AI制藥將會毫無疑問的瓜分CRO的市場。國內AI制藥企業如果能把自己的技術優勢發揮到極致,只要是在某一個點上做到有特色、有優勢,就有望簽到比較好的合作項目。
那么,面對AI制藥的悄然來襲,是如何應對的呢?在AI制藥還未自證之前,主要選擇的是比較溫和的投資方式,2015年到2020年,先后投資了6家AI公司。
不過,對于商業公司來說,如果無法將技術和能力掌握在手中,一切都是虛幻的。曾幾何時,互聯網巨頭雅虎在全世界內受到追捧,最終也無法抵擋時代的洪流。盡管對于阿里巴巴進行了投資,但最終也落得個被收購。
在AI制藥企業懷揣著改變創新藥研發業態夢想努力狂奔時,藥明康德的投資是精準布局,又或者是養虎為患呢?
能否對人才和資本保持長期吸引力
2021年年報中,提出將探索包括人工智能、醫療大數據、自動化實驗室等前沿科技,賦能全球醫藥創新。不過,并未透露在前沿科技上的投入計劃。2022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高達10.89億,超過了2021年全年的9.42億,高投入的研發費用,激增的研發費用能否保證與AI制藥的競爭優勢呢?
與AI制藥未來的競爭,將會是不對等的競爭。在過去這些年,AI制藥公司一直在推動科技與醫學的交叉型人才,而依然集中在醫學領域。在未來這場不對等競爭中,考驗的還是對于交叉型人才的吸引能力。
東軟集團曾經是科技企業的代表,軟件第一股,可是戰略的裹足不前,讓其目光持續停留在傳統行業軟件和外包之上,失去了人才吸引力,導致其研發能力大幅度下滑,在新基建浪潮下似乎處處落后于人。與身披高科技外衣的AI制藥企業來說,未來對于人才的吸引力幾何呢?又能否長期保持人才吸引力呢?
2022年9月,美國行政法令頒布,進一步明確了“合成生物學”的戰略地位,讓市場蒙上一層陰影。美國的法令,讓CXO企業頭上出現了陰霾,在去年傳出該消息時,曾一度引起市場恐慌。的出海策略,依然有一些政策風險。
的成功,離不開資本。不過,資本似乎與藥明康德正在漸行漸遠,股票也從最高點的 一百七十多跌到了如今的八十多,縮水了幾千個小目標。
△股票
自2019年起,再次登陸股市的股東們就開啟了減持之路。2019年4月30日,多名股東擬合計減持不超11.93%公司股份;3個月后,7名股東,擬減持不超過10.74%的上市公司股份;鳳凰財經報道,GloriousMoonlightLimited等7名股東從2019年至今已減持套現超191億元。與李革、趙寧夫婦有股權關聯的WuXiAppTec(BVI)Inc,IPO時最大股東,如今已經消失在十大股東之列。
在過去,通過資本手段和人才優勢,一面對藥企進行投資,一面獲得其研發外包服務。伴隨著技術的躍遷和資本態度的轉變,想要保持自身市場,或許需要進行一些技術升級。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