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寺廟的商業化之路:效仿者走出“投資”門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財觀二姐

    10月29日,有媒體報道,浙江溫州市平陽縣一寺廟總共被盜7萬多元的香火錢,嫌疑人是寺內的僧侶,報道說是該僧侶原本是商人,為了還債,選擇當僧人偷盜香火錢。這條新聞,一下子把二姐以往對寺廟僧人的印象拉到了谷底,這就是所謂的我佛不渡有“元”人?

    玩笑歸玩笑,二姐作為“佛教愛好者”,平時也會去寺廟走走看看,發現現在不少寺廟的發展越來越多元化了。

    不僅杭州永福寺有“慈杯”,舟山普陀山、天臺國清寺也有囍德咖啡;今年杭州夏天最熱的也不僅是40℃的高溫,還有早起在靈隱寺排隊買十八籽的熱情;除了咖啡和文創,在杭州的一些寺廟里甚至還有健身房、養老宿舍;杭州尚且如此,那北京更了不得了。

    據二姐所知,北京雍和宮香灰琉璃手串非常搶手,好多明星大腕都爭相佩戴,甚至發展到有人專門在微信、抖音、小紅書上做起了代購生意......

    寺廟的商業化之路

    上世紀70年代時,寺廟的經營還遠沒有現在這般多元,直到1982年,由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風靡全國,一下子就刮起了一股“少林熱”。在這樣一股文化潮流下,少林寺果斷抓住了崛起的良機。

    少林寺現任方丈釋永信,在1987年接替圓寂的方丈釋行正,成為少林寺管委會主任,全面主持寺院事務,開啟了少林寺的商業化之路。

    1998年,少林寺成立實業公司,經營少林禪茶和少林素餅生意,2002年,創辦名為少林書局的出版公司,2007年,成立少林歡喜地有限公司,經營體育用品、文化用品和旅游紀念品等,同時開始在少林寺常住院內經營餐館;2008年,開辦“少林歡喜地”的淘寶店,經營佛教用品、武術用品,甚至還與多家公司合作開發少林音樂、授權網絡游戲IP…….

    在釋永信的帶領下,少林寺幾乎走出了堪為現在所有寺廟模版般的商業化之路——注冊公司,進行商業業務經營,出售寺廟相關文化版權等等。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的數據,從1997年到2022年,嵩山少林寺申請的商標已經達到驚人的706個,曾經還因注冊商標過多而上過熱搜。

    在少林寺這樣的先驅者開拓寺廟商業模式后,效仿者又走出了另外一條更加有意思的道路——做投資。

    “最懂投資的寺廟”非上海玉佛寺莫屬。

    早在2009年,上海的玉佛寺就曾出資1000萬元人民幣,聯合多家單位共同啟動“玉佛禪寺覺群大學生創業基金”項目,向創業實體或畢業生提供貼息貸款,而“餓了么”便是其最初資助的項目之一。

    雖然去年被媒體大肆報道后,玉佛寺相關負責人解釋說是項目資助,并非投資,但依然可見其寺廟的戰略眼光。截至2020年12月,其資助的創業標的達到219個,資助總額達到了2000余萬元。

    不過,少林寺的投資數據也不小,天眼查顯示,自1999年至2020年,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累計對外投資公司16家,最大單筆投資金額達1600萬元,總額近8000萬元。

    這真的是把寺廟玩出了花啊。

    商業化背后的“無形手”

    寺廟的多重商業化之路,本質是由于多方的利益產生。

    目前國內普通的寺廟,其收入來源主要分為四部分,門票、香油、功德箱、佛事收入。而商業化發達的寺廟,還會有額外的經營業務收入,有的還包括前面提到的投資和房地產業務等收入。

    以少林寺為例,少林寺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門票和香火,門票約100元,每炷香200元。

    2017年,嵩山少林景區游客接待量達到了350萬人次,按照門票100元計算,當年少林寺門票收入就可達到3.5億元,再加上香火錢,僅這兩項,就可占到嵩山景區近九成的收入,不可謂不驚人。

    只是對于寺廟本身而言,哪怕有高昂的收入,大多數卻并不歸屬自己。

    2015年,少林寺的3億門票收入,其中有70%都歸屬政府所有,寺廟只獲得余下的30%,而這30%的門票收入里,70%都得用于寺院建設,僅有20%用于僧人的生活,剩下10%去做慈善。

    2014年《南京日報》就曾報道,少林寺的僧人薪水不高,每月只拿150到300元的工資,而方丈釋永信就曾自述,每月的工資錢只有700元。而《2015年中國宗教調查報告》也統計了4383家宗教活動場所的數據,顯示五大宗教教職人員月平均工資僅為506元。

    可見過去常常網傳的僧侶高薪并不真實,更多是僧侶滿足個人基本的物質保障后,再作為吸金體為當地財政發展做貢獻。

    據媒體統計,曾經登封財政收入的1/3.都依靠少林寺的旅游收入,地方財政的1/3.也是依靠圍繞少林寺發展起來的第三產業,并且門票是其中重要的收入來源。

    相關媒體報道,北京大學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婁玉烈就表示:“基本上,所有寺廟的門票收費都不是寺廟的決定,而是由當地政府的財政需求決定的”。所以寺廟的門票錢,收與不收,決定權不在寺廟,更多在于地方政府。

    除了寺廟被政府主導,還有的寺廟也曾被私人公司承保,比如北京的潭柘寺和戒臺寺,就在1997年被京西文化公司承保。潭柘寺和戒臺寺在2014年共吸引了近90萬游客,收入達到7516萬元,這些收入也成為了當年京西文化公司40%多的利潤。

    而陜西寶雞的法門寺景區,也曾在2014年被曝幕后操盤手為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并且被制定了盈利模式表。

    信仰不被金錢流俗

    如火如荼的寺廟商業化之路本來順風順水,卻在2017年8月被突然叫停。

    原來,河北易縣的“奶奶廟”是一個由個人承包經營的村莊寺廟,在當時因為清華大學一名博士,在演講中被稱作“華北第一道場”而爆火。

    在演講中提到,寺廟里除了供奉釋迦牟尼等佛教諸佛,還有孔子、耶穌、濟公等各方大神,甚至還有手拿方向盤的“車神”、“車神奶奶”等等,而供奉得雜亂無章的原因,皆因該寺廟被村民承包后,為求牟利,而亂建神像。

    并且,該廟在農歷三月廟會期間,短短15天,就進賬4000萬元的流水,每年都能吸引近百萬的香客。

    一時間輿論嘩然,對于寺廟被私人承包經營的討論再次甚囂塵上。

    或許是亂象過于雜亂,國家宗教局聯合多部門下發《關于進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的若干意見》開始生效。其中《意見》里,明確禁止投資,承包經營宗教活動場所,為愈演愈烈的寺廟商業化亂象,及時糾偏。

    在國家部門的嚴格介入下,兩年后,易縣的奶奶廟也開始進行拆除,北京的潭柘寺和戒臺寺,其所屬的京西文化公司,也在后續完成了兩寺的退市工作,原有的佛教名山上市計劃也中途叫停。

    然而寺廟的商業化雖不再被允許私人承包,但各方寺廟也在通過各種途徑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去年9月,在抖音短視頻平臺上, 一個名叫@釋慧海的賬號,一天內漲粉55.6萬,位列全平臺第二,賬號以禪意內容為主,禪意文案配上古色古香的寺廟飛檐視頻,就有十幾萬點贊,如今粉絲已達千萬,而這個賬號就是浙江永康市普照禪寺的賬號之一。

    不僅如此,@靈隱、@普陀山上、@五臺山禪心 @少林寺釋延淀和他年僅4歲的小徒弟 @少林三寶等各大賬號,都有不少的粉絲數。

    這樣的業務布局,除了可以給寺廟帶來流量,幫助寺廟普及佛教相關知識,擴大影響力,還可以吸引更多人來訪寺廟,增加寺廟營收。

    相比較過往的商業化運作,這樣的方式,雖然和以往靠流量賺門票的模式并無太大差異,但由于新媒體的宣傳可以普及佛教知識,很好的做到了宗教場所與商業開發的平衡。

    二姐認為,國內宗教與商業的平衡做得較好的,還得是北京雍和宮。

    在管理上,雍和宮內部有兩套管理系統,一套是宗教系統,叫做“雍和宮廟務管理委員會”,由住持喇嘛、副住持喇嘛等組成,負責日常宗教事務,另一套是北京市宗教局派出的“雍和宮管理處”,負責文物保護、安全、環衛等行政事務。

    兩套系統的所有工作都圍繞雍和宮是宗教活動場所而展開,所有的門票收入都為政府的管理處所有,僧人的生活保障由功德箱的收入解決,政府對此不予介入。

    這樣的好處是進寺的門票雖然歸屬于政府,但宗教貢獻全部取決于民眾對寺廟僧侶的感受,并且雍和宮為信眾開設的宗教服務大多免費,民眾只需隨緣樂捐。

    這種商業服務由專業公司經營,宗教服務由寺廟僧侶提供的雙軌制模式,為國內其他寺廟提供了一個地方旅游經濟與宗教信仰雙贏的參照物,加上國內愈來愈興盛的寺廟新媒體業務,寺廟的未來方向也可以清晰的看見。

    最后,二姐希望,國內的寺廟都能讓神圣的信仰不被金錢流俗。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寺廟的商業化之路:效仿者走出“投資”門道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