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阿里“拆墻”,試探微信的邊界

    前段時間有關“支付寶可選擇轉賬微信好友”的消息引發了人們的熱切討論,只是不少用戶發現,這一功能似乎并不如想象中的方便。而這一情況背后其實透露出了一個信息,即互聯網巨頭之間的“互聯互通”并非那么容易,巨頭間的互通之路,還正在逐步演變和緩慢培育。

    近日,支付寶開始小范圍內測轉賬給微信好友的新功能,一經公開便沖上熱搜。很多人以為,這是支付寶可以直接給微信轉錢了。

    然而,過程并沒有我們想象的簡單。

    應該說,阿里與騰訊之間喊了多年的互聯互通口號,如今依然圍墻高筑。

    一、支付寶可以給微信“轉賬”

    目前,部分支付寶用戶的“轉賬”頁面已新增“轉微信好友”選項。用戶可以選擇三種領取方式:掃碼領取、驗證轉賬人姓名首字、指定用戶領取。

    (圖源:網絡)

    在你轉賬后,頁面會自動生成一個二維碼。接著,你需要將二維碼發給微信、QQ好友。收款人需要在24小時內掃碼領取,否則將原路返還。

    有意思的是,表面上是說給微信轉賬,實際上和微信只能說有“萬分之一”的關系。收款人首先要保存二維碼,然后打開支付寶APP,再掃碼領取,收到的錢最終也是留在支付寶。

    在這個過程中,微信最多只是一個通知者的角色。

    也難怪網友弄清楚轉賬流程后,仿佛被糊弄了一般:我直接加支付寶好友轉賬,不是更方便?

    “有用,但用處不大”是對這一轉賬功能極為客觀的描述。

    除了給微信轉賬,近期,在互聯互通上,阿里還有其他動作,比如阿里員工爆料的“88VIP積分將可以免費兌換騰訊視頻會員,已經在內部灰度測試,預計雙十一前上線”。不過該消息很快得到阿里的“辟謠”。

    再回顧去年雙十一,在互聯互通上阿里同樣費盡心思。

    去年10月初,淘特宣布,正式上線微信掃碼付功能。

    彼時,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淘特事業部總經理汪海提到,在直連微信支付進展緩慢的背景下,淘特啟動了微信掃碼付項目。

    “在沒有互通前,先用掃碼付的方式完成支付,哪怕這種過渡方式就存在幾周或者幾天,我們也希望直連微信支付不要等待太久。”

    同月,淘寶還上線了分享購物車功能,消費者可以將購物車里的商品一鍵分享。

    淘寶的種種舉措中,無疑寫滿了這幾個字:拆微信的墻。

    二、拋橄欖枝,試探微信的邊界

    去年9月,工信部有關業務部門召開了“屏蔽網址鏈接問題行政指導會”。會上,工信部提出有關即時通信軟件的合規標準,要求限期內各平臺必須按標準解除屏蔽,否則將依法采取處置措施。

    隨后,各巨頭紛紛回應。

    騰訊表示,堅決擁護工信部的決策,在以安全為底線的前提下,分階段分步驟地實施。

    阿里巴巴則回應,“互聯是互聯網的初心,開放是數字生態的基礎。阿里巴巴將按照工信部相關要求,與其他平臺一起面向未來,相向而行。”

    字節跳動則稱,將認真落實工信部決策,呼吁所有互聯網平臺行動起來,不找借口,明確時間表。

    不過從近一年來的行動來看,阿里算是積極性較高的一個。

    在2022年第一財季的財報電話會議上,CEO張勇就對互聯互通表示了認可,“互聯是互聯網的初心,開放是數字生態的基礎,平臺之間的大循環能產生的社會價值,一定遠遠大過在單一平臺內的小循環。而平臺之間的互聯開放,結果會是多贏。”

    從阿里的開放方向可見,它的目標是微信。

    微信平臺掌握龐大的流量池,是許多人虎視眈眈的“肥肉”。多位電商觀察者表示,微信流量私域強、轉化率高、定價不透明,是很多互聯網平臺尋求增長的最后洼地,一旦開放,所有平臺都會爭先恐后進入微信私域流量池汲取養分,拼命生長。

    而阿里顯然在化被動為主動,通過不斷推出的“開放”舉措,作為橄欖枝,試探微信的開放邊界。成不成功不知道,但如果一旦成功,第一個順著“互聯互通政策”吃香喝辣的就必然是阿里。

    只不過,雖然阿里花招百出,但騰訊就是不為所動。

    去年11月底,微信發布關于外鏈管理更新的消息稱,會在群聊場景下試行開放電商類外部鏈接直接訪問功能。不過,對于這一功能,許多消費者的感受是:“確實有變化,但又沒有想象中的大”。

    扭扭捏捏,是巨頭在互聯互通這件事上的現狀。

    三、互通為什么那么難?

    “互聯互通”的口號已經喊了一年多,為什么至今仍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是因為開放沒有好處嗎?其實不然。

    互聯互通,一方面順應了互聯網反壟斷的大趨勢,另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是互利共贏的體現。以騰訊和阿里為例,騰訊坐擁國內最大的流量池,阿里的優勢在于電商與支付,二者結合,勢必將盤子做得更大。

    但如果兩家企業沒有站在整體的角度看問題,而只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那么相互不開放就可能是各自的最優選擇。

    此外,如何開放、開放到什么程度,這些都還沒有參考答案,也意味著開放攜帶著未知的風險,所以也是阻攔開放進度的原因。

    騰訊總裁劉熾平曾指出,“平臺間的互通是非常復雜的問題,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討論和解決。一旦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將對我們的用戶、平臺上的眾多中小品牌商和商家造成不利。因此,我們會非常謹慎地處理這些問題。”

    同時,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焦海濤認為,“互聯互通可能還是要有一個邊界的,一定不是像激進的觀點那樣完全開放或完全數據共享,還是需要擬定合理邊界的。”

    綜合業內看法,要真正實現互聯互通,需要政府參與其中,達到引導、監督和約束的作用。

    例如,要考慮到開放數據的風險,應當容許企業收取合理的費用,讓生產數據的企業有信心繼續生產。

    數據開放后,可能涉及壟斷協議和市場支配地位濫用問題。

    在種種可能的開放風險下,拋橄欖枝,或許也是巨頭們所能想到的最保險的互通方式。

    不管怎么樣,互通已成為趨勢,但這是一個緩慢漸變的過程,同時也是有邊界的。未來如何演化,值得期待。

    參考來源:

    螺旋實驗室:阿里和騰訊的互聯互通,為何扭扭捏捏?

    界面新聞:支付寶可轉賬到微信了,但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新摘商業評論:支付寶難拆微信的墻

    經濟觀察報觀察家:從“圍墻花園”到“互聯互通”

    作者:靈靈

    來源公眾號:伯虎財經(ID:bohuFN),聚焦頭部企業,以深度原創為特色,為你發掘精彩。

    來源:伯虎財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阿里“拆墻”,試探微信的邊界
    移動支付戰爭史: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五年攻防戰
    支付寶微信競爭白熱化 搶占交通場景上演正面交鋒
    阿里巴巴、騰訊被訴侵權 二維碼專利爭端再起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