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天文學家將類銀河系盤狀星系稱為“巧克力碎餅干”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10月27日消息,記者從中科院官網了解到,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和紫金山天文臺提出了新的、定量的星系結構模型,將類似銀河系的一般盤狀星系的幾何結構描繪成“巧克力碎餅干”(Chocolate Chips Cookie)。星系中的老年恒星及其間的彌散星系介質構成“餅干”的主要成分,而呈團塊狀分布的恒星形成區域則構成了顏色較暗的“巧克力碎”。這項研究定量分析了盤狀星系在不同視線方向上的觀測特征,為盤狀星系中的恒星及塵埃的空間分布提供全局性的幾何分布模型,并為完整描述盤狀星系中塵埃的輻射轉移過程奠定基礎。

      盤狀星系的“巧克力碎餅干”模型:老年恒星連續分布,構成餅干的主體;恒星形成區域呈團塊狀分布,由于外圍有更多的塵埃,看上去像巧克力碎。(圖片來源:中科院)

      10月21日,相關研究成果于發表在《天體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據介紹,宇宙中大部分星系都經歷了上百億年的恒星形成和演化過程。對大部分星系來說,它們雖然已過恒星形成最熾烈的“壯年期”,但至今仍然在持續不斷地形成新的恒星。新的恒星在低溫的氣體云中誕生,產生的熾熱輻射將周圍的部分氣體電離,使天文學家可通過電離氣體的閃光追蹤其誕生區域。在星系的演化歷程中,一代代恒星在核聚變中產生各種重元素。這些重元素在冷的氣體云中通過復雜的物理和化學反應逐漸形成了固體小顆粒——天文學家稱之為“塵埃”。這些塵埃構成了人類眼中的大千世界,更由于它們對星光的吸收、散射和再輻射使星系在不同的電磁波段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

      聯合科研團隊在局域模型基礎上構建了新的盤狀星系的整體結構模型——“巧克力碎餅干”模型。科研人員通過該模型的分析發現,老年恒星及其中彌漫的星際介質構成了餅干的主體,而其中內嵌的巧克力碎片則形象地描繪了新的恒星誕生區域。這些新的恒星尚未完全脫離其母體星云,其外圍星云中的塵埃仍對星云內部的輻射產生了顯著吸收,使這些恒星形成區域看上去就像顏色較深的“巧克力碎”。

      由于觀測者只能看到星系某個角度的圖像,因而對于一般的盤狀星系這樣的整塊“餅干”,難點在于準確地給出其中“巧克力碎”即新生恒星區域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科研人員在近鄰宇宙的大樣本星系中選擇了一組與銀河系質量相當的盤狀星系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星系的盤面相對于觀測者來說具有隨機的指向,在某種程度上,等價為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一個銀河系這樣的典型星系進行了全方位觀測。基于帶著“宇宙學原理”特色的想法,科研人員建立了定量的“巧克力碎餅干”模型,可復現盤狀星系中的塵埃在不同觀測角度上對老年恒星和年輕恒星區域所產生的不同觀測效應。在該模型中,對于銀河系這樣的典型盤狀星系來說,其恒星形成區(“巧克力碎”)的盤面厚度僅為老年恒星分布(“餅干主體”)的一半,但在其徑向上的延展程度卻高出60%。

      該研究提出的模型可在統計上解釋盤狀星系由塵埃消光引起的各觀測特征外,并可預言它們的典型物理特征,從而可以和銀河系這樣的典型盤狀星系的細致觀測結果進行比較。例如,通過對模型的細致分析,發現在像銀河系這樣的盤狀星系‘餅干’中,約存在一萬個左右能夠看得見的‘巧克力碎’。基于模型的理論分析和銀河系中對恒星形成區域及相應年輕星團的觀測結果具有一致性。

      據悉,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銀河系在宇宙中具有一般性。

    來源:環球網科技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天文學家將類銀河系盤狀星系稱為“巧克力碎餅干”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