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單季度虧損26.3億元:除了芯片短缺,捷豹路虎還有救嗎?

    2021年,對于國內汽車市場來說是快速復蘇的一年,在擺脫了疫情的困擾后,不少品牌紛紛加快了拓展市場的腳步。但對于捷豹路虎來說,顯然不是那么一回事。

    據一份官方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捷豹路虎在今年第二季度(7-9月)的虧損高達3.02億英鎊,約合人民幣26.3億元,而在銷量上,其在全球市場的Q2總銷量為9.2萬輛,同比下降18.4%。對于此現象,捷豹路虎官方也將原因歸咎于“芯片短缺”影響所致,并表示正在努力推行相關措施來減少“缺芯”風波對業績造成的影響。

    實際上,通過觀察捷豹路虎近幾年在中國市場中的狀況,不難發現,其業績下滑并不是短期現象。在經歷了2017年近15萬臺的銷量巔峰后,這一英倫老牌便開始走起了下坡路,而到了2019年,這一數字就變成了年銷9.9萬臺,同比下滑13.5%。那么,曾經能夠抗衡德系“BBA”的捷豹路虎為何會落得如此田地?筆者在幾經思考后,也總結出了以下幾點原因。

    難以讓人認同的本土化之路

    本土化,是近年來不少豪華品牌為了討好中國市場所采取的方式,即通過合資的方式引入產品,進一步降低用戶的購買門檻,讓更多的人享受到豪華品牌帶來的魅力與滿足。比如,戴姆勒集團通過與北京汽車展開合作,造就了著名的北汽奔馳,而奧迪在與一汽的合作中也收獲了不俗的銷量。

    作為豪華品牌中的一員,捷豹路虎也同樣積極推進著品牌的本土化進程。在2012年,其正式與奇瑞汽車結緣,以50:50的控股比例成立奇瑞捷豹路虎汽車有限公司。但在筆者看來,這個決定也讓捷豹路虎逐漸走入了“死胡同”。

    首先從此次合資的雙方品牌來看,捷豹路虎算是豪華品牌中絕對有實力的汽車企業,只不過是在中國市場中差了一點運氣罷了;而奇瑞汽車也算得上是自主品牌中的佼佼者。

    如果光從背景上說,奇瑞捷豹路虎的底子并不差,但有時候強強聯手,總會催生出一些神奇的“化學反應”。比如,奇瑞在人們的印象中一直是10萬級家用車型的代表,很難與豪華品牌聯系在一起,而捷豹路虎在過去也以一副“不可高攀”的身份亮相中國市場。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使得原本以英倫貴族出道的捷豹路虎在形象上開始“崩塌”,原本專為企業家等社會精英所打造的座駕,最后卻吸引著不少“煤老板”等土豪的目光。在中國這個“看面子”的社交結構中,很多人甚至會本能的認為,開捷豹路虎的一定是“暴發戶”。可見,此次的品牌聯姻中,捷豹路虎不但沒有撈著太大好處,反而徹底失去了中國精英階層等用戶群體的認同感。

    一言不合就降價

    如果說用戶認同感的缺失只是表象,至少還能留住部分“財大氣粗”的用戶們,但在面對銷量下滑時,捷豹路虎一言不合就降價的作風,則讓這一品牌徹底失去了豪華車市場中的最后一塊“領地”。

    眾所周知,產品降價對于當今的汽車市場來說其實并不稀奇,甚至有不少車型通過降價來創造熱度。而這對于捷豹路虎來說也同樣如此,在面對業績下滑時采取了大幅下調價格的方式以分得更多市場份額,但效果似乎有些適得其反。

    就從捷豹路虎近十年的產品變化來看,旗下主打豪華轎車XF在2008年進入中國市場時的售價一度高達60萬,對于那個年代來說,這是一款比奧迪A6L、寶馬5系還要尊貴的豪華轎車。但隨著近些年來銷量的下滑,捷豹路虎雖然順應市場需求對XF進行了加長,變成了XFL,并且在售價方面也有所調整,整體指導價降至39至49萬左右。但從近一年的銷量表現看來,XFL的單月銷量最高時也不過千臺,整體表現可謂十分蕭條。

    與此同時,來自路虎的攬勝極光在當年登陸中國市場時的價格更是接近90萬,相比現在的保時捷Macan還要瘋狂。但如今下調價格后攬勝極光卻只能在40萬級別的豪華SUV市場邊緣掙扎,盡管在今年10月份時,軸距更長的攬勝極光L正式迎來上市,但成交量卻遲遲不見增長,前來訂車的用戶更是少之又少。

    誠然,如果從普通民用級車型的角度來說降價可能會挽回銷量,但對于捷豹路虎這一類豪華品牌來說,自降身價只能拉低品牌的價值感與存在感。同時,頻繁下調價格也讓捷豹路虎處于一個“有錢人看不上,普通人買不起”的尷尬局面。

    新能源陣營“形同虛設”

    隨著近些年來國家對于“碳達峰”和“碳中和”兩大目標的持續推進,電動化成為了當今汽車市場必然要面對的改變。

    雖然相比近一年才上市的奔馳EQ系列或者奧迪e-torn純電家族來說,捷豹路虎在新能源領域的起步相對比較早,在2018年便推出了首款純電車型I-PACE,但相較于當前大部分豪華新能源車來說,捷豹路虎的新能源之路還是充滿著挫折與坎坷。

    就拿I-PACE這款車來看,在2020年累計銷量僅為623輛,進入2021年后也依然持續保持低迷,在11月份的單月銷量只有9臺,同比下降72.73%。而I-PACE的失敗,也預示著捷豹路虎在新能源市場徹底失去了話語權。當然,導致業績慘淡的原因,也與其過高的定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據了解,當前I-PACE的官方指導價為63.08萬至70.88萬,在經過優惠后的參考價已經低至47.09萬,沒錯,捷豹路虎又采取了瘋狂降價的方式取悅市場。但盡管如此,接近50萬的起售價還是有些偏高。

    因為對于當前的新能源市場而言,30萬的售價區間才是主導力量。無論是特斯拉、蔚來還是小鵬等品牌,都在圍繞著這一價格市場打得不可開交,而高至47萬的起售價則讓捷豹I-PACE電動車看上去似乎有些“形同虛設”。

    另外,捷豹路虎還在近兩年來陸續推出了攬勝運動版新能源、衛士新能源以及極光新能源能混動車型,但都十分“雞肋”,在銷量上也相當慘淡。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路虎是硬派越野車的代表,大馬力與高通過性才是硬派SUV的天性,混合動力只適用于城市通勤。而過短的純電續航里程加上偏高的售價,也讓不少人感覺到,捷豹路虎在新能源的布局上并沒有多少誠意,反而更多的是為了應付市場變化而采取的一種措施。

    汽車網評:頻頻召回,是壓垮捷豹路虎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了在價格、新能源以及產品力上面的不足以外,這幾年頻頻出現的召回事件也在消磨著國人對于這一品牌的耐心。據有關數據統計,在2017年至2019年這三年間,捷豹路虎總共對旗下車型的召回次數已經超過了20次,涉及車輛更是超過20萬臺。其中,發動機故障、變速箱缺陷以及安全隱患等詞匯早已是司空見慣,同時,這也反映出捷豹路虎毛毛糙糙的品控水準。

    如今,在豪華車市場中,捷豹路虎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風度翩翩的英倫貴族。無論是從銷量上,還是在產品力方面捷豹路虎早已跌出二線豪華品牌的陣營,甚至無法與雷克薩斯、林肯等競爭對手相抗衡。而面對當前的巨額虧損,想必也只是捷豹路虎近些年來的“咎由自取”罷了。【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汽車網評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單季度虧損26.3億元:除了芯片短缺,捷豹路虎還有救嗎?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