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因為致信供應商要求禁用新疆產品而飽受批評后,英特爾周四又用一份“公開聲明”讓人大跌眼鏡。
事情源于此前有媒體發現英特爾在官網上發布了禁用新疆產品的相關文件,這份文件里這樣寫到:“我們的投資者和客戶已詢問英特爾是否從中國新疆地區采購產品或服務。多個國家與地區的政府已對來自新疆地區的產品實行限制。因此,英特爾需要確保我們的供應鏈不使用任何來自新疆地區的勞工、采購產品或服務。”
英特爾全球官網和英特爾中國區的先后兩份文件/聲明,再清晰不過地向人們展示了兩個基本的事實:
英特爾總部希望借所謂的新疆供應鏈問題的站隊,達到向美國政府示好的效果,在半導體制造的地緣爭奪里,毫無保留地站在美國一方。
英特爾總部的立場和表態令英特爾在中國的一萬多名員工陷入了極其尷尬的境地,也給其在中國未來的商業前景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英特爾中國區不得不通過一紙聲明,與總部的立場進行適度切割,試圖證明英特爾總部表態的“中立性”。
然而,在事關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本來就不存在什么“中立性”的聲明。
基辛格復興英特爾靠的不是技術,而是站隊
要知道,與華為等一眾中國科技公司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美國本土企業被嚴格限制與清單上的中國企業進行交易不同,就所謂的新疆供應鏈問題表態本身并不具有強制性。因此,英特爾公司的所謂表態,是出于主動的。
其次,作為一家主要以研發、設計和生產制造半導體芯片和晶圓為核心業務的科技公司,英特爾與它的核心供應商從中國新疆地區采購產品用于研發生產的機會極其有限。這份表態與其核心業務的前景關聯并不密切。既不影響核心業務,又可以借機表態,“為表態而表態”的意味相當明顯。背后的精心算計,明智的人不難體察。
而英特爾近一段時間以來的表現,也讓人越來越看不懂它還究竟是不是一家全球化的科技公司,尤其是對中國——這個它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的態度,顯得益發可疑。
英特爾最近一年與美國政府的交流密切而高調,以至于所有人都知道它正在積極的參與美國政府的半導體復興計劃。而除了私下的游說外,它還在公開場合顯示出作為跨國企業少見的攻擊性。這攻擊的矛頭自然要和美國的指向一致:中國。
而在這一系列高調舉動背后的操盤手,就是今年回歸擔任CEO的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
他是30多年前時任英特爾總裁安迪·格魯夫治下的工程師,后來在英特爾做到CTO,之后離開。因此今年回歸后,他被很多人稱為英特爾重拾技術的象征。
他接手的英特爾正處在最艱難的時刻:從錯過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導致ARM及高通的崛起,到晶圓制造先進制程能力系統性的問題,不僅使得過去的代工小弟臺積電走在了老大哥前面,還讓英特爾的基本盤遭到老對手AMD的蠶食,連同數據中心業務也遭到了英偉達聯手ARM的圍追截堵。
但在被不少人吹捧為“技術信仰者”后,基辛格上任后真正積極在做的事情,似乎和技術沒什么關系。相反,看起來他已經找到新的一條捷徑:投機美國政府的半導體政策。
美國的芯片激勵法案鞋子已將落地,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多次表示拜登政府將投入520億美元用于半導體研究和制造,但是否將外國的半導體公司納入補貼范圍仍在商討中。這顯然是英特爾要極力爭取的。
包括半導體等行業在內的美國最新的一批發展科技的政策,都是出于一種維護美國第一的思路,與歷史上各種類似的國別產業競爭策略相同,它會利用各種工具來干擾和打擊別國產業。而最新一輪的半導體刺激計劃以及配套的各種明暗手段,針對的對手就是中國。而基辛格的英特爾就選擇了做“中國威脅”的鼓吹者。
在英特爾最新的財報會議上,基辛格把數據中心等業務面對的挑戰,怪罪于中國的監管。而緊接著,基辛格還公開評論臺灣局勢,呼吁美國政府把資源更多投向本國半導體產業。
他還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太多”的半導體是在亞洲生產。在11月的一次采訪中,甚至比政客還激進的直言:
“我們應該做我們能做的一切,來提高中國對美國科技產品的使用和依賴。”
其實,過去的基辛格也曾是中國市場的老熟人,甚至也曾以友好的中國市場合作伙伴的形象頻頻造訪中國。
正是他最初在英特爾擔任CTO時期,建立了英特爾中國實驗室,并“直接領導”實驗室的科研項目。他在實驗室成立典禮和英特爾中國技術峰會等各種場合頻頻示好中國,他形容“成功的關鍵是中國政府和業界的合作”。
而后來在離開英特爾,擔任Vmware CEO時期,他也繼續頻頻訪問中國,在2019年的一場在北京舉辦的活動上,他還友善地表示:
“我們到中國是來播種,希望獲得長期的收獲的,而不是做上一單掙了錢就離開的。”
不過,當美國政府開始將中國視為半導體的最大對手后,基辛格真正的想法也不再遮掩。
值得注意的是,一周之前的12月15日,基辛格曾經48小時地旋風式訪問了中國臺灣,拜會了臺積電公司。基辛格治下的英特爾破天荒地放棄了這家公司50多年以來芯片全部自己生產制造的做法,轉而向臺積電尋求產能,以完成其“Make Intel Great Again”的計劃。這是另一個值得被注意甚至警惕的信號。
英特爾的孤立主義
事實上,就在2019年發表“播種”言論的幾個月前,他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卻是另外一個表述。
“我們認為世界在變成兩個陣營,一個和中國合作,另一個和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合作。”他表示,美國企業家要為這個一分為二的世界可能的最壞情況做準備。
這種“割席”言論即便是在中美科技競爭最緊張的今天,也很少從最主要的跨國企業家口中聽到。但即便帶著這種公開發表的“脫鉤”判斷,他依然在今年2月成功回到了英特爾。
這種“兩個世界”的判斷,也解釋了他之后在英特爾做的一切。這一切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孤立主義。一切以美國利益為核心的孤立主義。
就像當初為80486做原型架構設計一樣,基辛格今天依然算計得很清楚。在中美競爭格局的變化中,英特爾在中國市場的個人業務相當于已經形成的壟斷地位,讓它有恃無恐。而作為一家半導體產業公司,它真正的挑戰在于技術理念上的落后、制造工藝上的挑戰以及公司多年以來積累的經營問題。這些問題個個棘手,也導致英特爾連續更換CEO。而現在看來,英特爾請回基辛格,思路很簡單,解決技術和經營問題先放一放,他需要幫英特爾趕快抓住美國政府這一波半導體“重返美國”的政策紅利,和實打實的資金補貼,并同時借機打壓非本土的競爭對手。
而“表忠心”顯然成了基辛格最看重的一個手段。
這一切在此次事件以及隨后的公開聲明中也顯露無疑。“雖然我們的初衷是確保遵守美國法律,但這封信在我們所珍視的中國合作伙伴中引起了諸多的疑問和顧慮,我們深表遺憾。借此澄清,信中的關于新疆的段落只出于表述合規合法的初衷,并非它意或表達立場。”
聲明寫到。
“深表遺憾”四個字顯得如此缺乏誠意,被網友形容為“既當又立,吃飯砸鍋”。而這份聲明字里行間的傲慢,甚至更像是迫不及待的對所有指責的一次認可。
在人們的認知中,跨國公司需要有足夠的智慧處理自己在業務所在國的經營,在大環境變得復雜之下,不少中國消費者和從業者依然對與美國公司的合作抱有期待,但這歸根結底更需要相關企業家有足夠清醒的思路來避免不必要的爭議。結果,英特爾卻更像在急于證明自己驕傲的美國身份,認定只有通過徹底犧牲一方才能討好另一方。
有英特爾中國的員工就表示,最近這家公司時不時出現的敏感言論和行為,讓他們越來越感到非常困惑。
事實上,英特爾中國也處在一個近年來最大的變動當中。在嘗試把自己刻畫成美國利益的代表、半導體重回美國的必經之路的同時,基辛格上任后,英特爾中國也開始劇烈調整。今年9月,英特爾宣布,為公司效力30余年的楊旭不再擔任中國區總裁,今年年底將退休。實干派的楊旭被業內普遍認為是一個難得的本土化的跨國企業中國區總裁,他在這一位置工作長達近10年,許多從業者認為英特爾中國因他而更加適應中國市場,更接地氣。楊旭在英特爾期間,英特爾更換了5任CEO,現在他不再需要陪基辛格走完他的任期。
這也是讓很多行業人士感動訝異的地方之一。人們此前不僅對基辛格領導的英特爾真實想法不了解,同樣也習慣了一個本土化做的比其他跨國企業更好的英特爾中國。而今天顯然這些都發生了改變。
這一次英特爾的“玩火”無疑再一次提醒了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然而,在諸多對此的討論中,也再一次不乏看熱鬧的陰陽怪氣,許多圍觀者抖機靈的發著“砸電腦”的段子,而這背后也許有一些是樸素的對缺乏基礎技術自主能力的失落,但更多的其實就是一種妄自菲薄。
這不是我們需要的。今天我們已經有了對基礎技術和底層科技追求自主可控的共識,類似的事件也幾乎肯定會持續發生,與冷嘲熱諷相比,更需要的是對自主路線的艱辛與效率之間的權衡的思考,堅持追求技術獨立自主,同時有足夠的智慧并保持耐心。
對待這種破壞信任的行為的反制措施同樣需要智慧,并且也可以是靈活和動態的。根據財報,英特爾去年有26%的收入來自中國市場。作為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以及最重要的營收來源地之一,中國有足夠多的對等且有進退的方式,來與跨國公司打交道。當一家跨國公司決定一意孤行,主動破壞難得建立起來的信任時,它再精明的算計也不可能讓自己全身而退。
英特爾想迎合美國式的孤立主義,就要做好在中國這個實質上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市場被孤立的心理準備。· 文章版權歸品玩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責任編輯/周末】
來源:品玩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