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劉鈍:30年內(nèi)中國人可能還會拿諾獎,但出不了第二個楊振寧

    100歲的楊振寧,被關注和討論得最多的,依然是他的生活和學術。

    生活上,他與翁帆女士結縭17載,這段婚姻一度成為公眾輿論關注的熱點,在熟悉楊先生的人際圈中,不止一位采訪對象告訴網(wǎng)易科技,對于楊翁二位的結合,他們持肯定和贊賞的立場,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劉鈍就是其中的一位。作為楊振寧先生的崇拜者與觀察者,據(jù)他的了解,因為有翁帆,對楊先生的日常生活與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助益。楊先生家人朋友對此也感到欣慰和高興,“楊先生的子女在國外生活,和翁帆關系也很好,他們是朋友。”

    學術上,楊振寧先生名聲巨大,但他在世界科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清楚的認識。作為與楊振寧先生有將近30年交往的資深科學史專家,劉鈍教授告訴網(wǎng)易科技,楊先生一生的科學成就,已經(jīng)鐫刻在清華大學贈送給他的大理石禮物上了,不妨稱之為“楊氏十三誡”。

    楊振寧先生晚年回國定居,幫助清華和中國發(fā)展科學教育事業(yè),培育人才。劉鈍認為,楊先生的性格使得他不是一位批評者,而是一位建言者。他對中國人才的培養(yǎng)和成長,寄以樂觀的期待,似乎沒有錢學森先生“大師之問”的那種困惑。

    劉鈍教授是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國際科學史學會主席,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頒發(fā)的“柯瓦雷獎”獲得者,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與楊振寧先生結識,當時他先后擔任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楊振寧先生則曾受聘擔任他們研究所的名譽研究員,對中國的科學史事業(yè)多有指導與支持。

    9月22日,在清華大學舉行的楊先生百歲誕辰慶祝活動上,劉鈍亦是應邀出席的嘉賓之一。

    這是劉鈍教授的下一篇對談內(nèi)容。

    2021年9月22日,清華附小的少先隊員代表向楊振寧先生獻花。/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公號

    1,得益于翁帆的照顧,楊先生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網(wǎng)易科技:楊先生名望極高,但晚年也受到一些非議,尤其是在他和翁帆女士的結合上,外人是各種的聲音和不理解,楊先生自己在意么?

    劉鈍:現(xiàn)在網(wǎng)絡發(fā)達是好事情,但也有負面效應,常常會引起起哄、“吃瓜”的情形。對楊先生的各種議論,段子手鍵盤俠們尤其無聊,他們的無聊,多數(shù)來自于無知,少數(shù)則來自于無恥。對于這些事情,楊先生未必不知道,但他認為不必理會,這種事情對他來講沒有什么影響。

    我覺得楊先生很幸運,有一位心甘情愿追隨他崇敬他的知性女性,在晚年能陪伴他、照顧他,我們應該祝福楊先生。的確,我們也很感謝翁帆對他的照顧,使楊先生在清華園過得愉快,身體健康,這是好事。

    楊先生家人對這件事也很高興,他的兒女、弟妹和朋友們也都很高興。楊先生的子女都在國外生活,他們和翁帆的關系也不錯,都是好朋友。

    我記得一件事,陳方正先生跟楊先生,那交情是很好的,是真正的老朋友。2004年我請陳先生擔任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竺可楨講席教授,講座對全國科學史研究生開放。他班里有一位學生正好在清華大學行政處工作,陳先生就跟這個同學說,你跟學校說一聲,要照顧好楊先生。可能那時候陳先生看楊先生一個人孤獨地住在清華園里,盡管有一位師傅給他做飯并照顧起居。

    過了不久,楊先生和翁帆女士訂婚的消息傳開了,陳先生知道后很高興,說看來不用我操心的。

    不要說是好朋友,我覺得只要是正直的、善良的人,思想不那么死板保守的,都會覺得是好事情。

    2017年9月楊先生與翁帆在香港中文大學楊振寧先生95歲壽辰慶祝會上。/圖片來源:《晨曦集》

    2,楊先生的人生哲學是知足常樂

    網(wǎng)易科技:百歲高齡的一個老人,從民國一直走到今天,在交流當中,楊先生會有意無意流露一些人生哲學或者人生經(jīng)驗嗎?

    劉鈍:楊先生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他很幸運。我記得在一次私人聚會上,他主動提到人生有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曾文正也提到“四種福相”,他自己很知福,歸納為“聰明、長壽、成功、太平”四個方面。

    楊先生說,我從小生在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當時中國大多數(shù)人沒有這樣的條件,不能讀書,而我父親還在中國最好的學校教書。然后我又在精力十足的時候在西南聯(lián)大學習,有一個非常好的學術氛圍,有好同學(黃昆、張守廉、鄧稼先等)、好老師(葉企孫、吳大猷、王竹溪、周培源等)。

    到了美國,又趕上物理學白銀時代的余緒,愛因斯坦、外爾、費米等老英雄仍在,狄拉克、泡利、泰勒正值壯年;特別是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掌門的是奧本海默,聚集了戴森、費曼、派斯、李政道和楊振寧等一幫青年才俊,可以說是風云際會了。

    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國力日增,擺脫了過去的貧窮落后,他回來定居,這都是好時代,所以他說:我有福。

    我覺得他的人生哲學就是知足常樂。社會上的人很少知道,他把紐約長島的大房子賣了,連同自己的部分積蓄捐給清華大學建設高等研究院。清華給他配的經(jīng)費,我聽說多數(shù)也都捐給中心了。他當然不差錢,錢財對他已是身外之物了。

    3,“楊氏十三誡”,改變了中國人不如外國人的自卑心

    網(wǎng)易科技:現(xiàn)在有一種聲音說楊先生的學術地位非常高,比如將他稱為二戰(zhàn)后最偉大的科學家,是能排在牛頓、愛因斯坦之后的,您怎么看這種評價?

    劉鈍:任何人都不要與牛頓和愛因斯坦比。但是楊先生與牛頓、愛因斯坦的研究風格是一脈相承的,就是相信大自然的奧秘是可以認識的,通過數(shù)學與對稱性支配原理有助于達到這一目的。在理論物理方面,楊先生的工作是頂尖的,我覺得他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也許加個“之一”就更保險一點。你們大概也知道,清華大學在他95歲時送了一件禮物,是一個黑色大理石立方體,頂面是一句杜甫的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這是楊先生特別喜歡的詩句;四面則分別刻著他在物理學四個領域的貢獻。

    鐫刻著楊振寧先生13項偉大貢獻的大理石紀念品。/圖片來源: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楊振寧百歲華誕相冊》

    四個領域分別是凝聚態(tài)物理、統(tǒng)計力學、粒子物理和場論,每一項下面又有若干子項,合起來一共13項,都屬于創(chuàng)造性的一流成果。蘇聯(lián)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朗道是個聰明絕頂?shù)娜耍耐碌茏訉⑺膭?chuàng)造性工作歸結為10項,仿照《圣經(jīng)》中的“摩西十誡”稱為“朗道十誡”。清華那件壽禮,可以稱為“楊氏十三誡”,對此復旦大學施郁教授有很好的解說。

    當然,楊先生沒有像牛頓或愛因斯坦那樣的“奇跡”,依我看人類今后也不會再有1666年和1905年那樣的機會。不過楊先生的成就足以改變后來物理學的面貌,他的工作是奠基性的,非常重要。楊先生的貢獻,還包括他以自己的例子改變了中國人自愧不如外國人的自卑心理,這是他感到得意的事,多次講過。

    4,楊先生對中國的前景很樂觀,他寄希望于未來

    網(wǎng)易科技:錢學森先生曾經(jīng)提到過我們大學為什么培養(yǎng)不出大師,楊先生會有這方面的困惑嗎?

    劉鈍:在我印象里楊先生沒有提過類似的問題;反過來,我覺得楊先生好像比較樂觀,他總是說中國有最好的大學生,因為他在清華給本科生講過課,雖然時間不長,他覺得這些孩子都聰明得不得了,加上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視,中國人又有讀書成才的傳統(tǒng),所以他是比較樂觀的,他跟我們許多人都不一樣。

    當然,你要讀他的文章,可以知道他也委婉地說出問題所在,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文化氛圍,要有一種自由的學術研究氣氛,所以他總是懷念在西南聯(lián)大的時候,懷念在普林斯頓高研院的時候,說那種自由探索的氣氛是造就人才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

    你要理解楊先生的這種樂觀情緒,需要站在中國近代史的角度來看,他父親那一輩當年教給他的那些東西,中國從鴉片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辛丑條約中遭受的諸多屈辱,包括后來的南京大屠殺,這些東西深深埋藏在他心里,所以他看到現(xiàn)在中國國運昌盛很高興,這些東西在他的《曙光集》《晨曦集》中都提過。在2007年出版的《曙光集》前言中他說過一句話,說自己年紀大了,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應幫他看到。10年后楊先生在《晨曦集》前言中則說,最近10年中國與世界都發(fā)生了大變化,如果我運氣好的話,也許能看到天大亮!

    有些人批評他,說什么的都有,但你非要讓楊先生去當一個政論家,對什么事都罵上兩句,那也不現(xiàn)實。他不是那種性格。

    《曙光集》與《晨曦集》

    網(wǎng)易科技: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社會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接下來的30年,您覺得我們國內(nèi)能再出楊振寧這樣的人嗎?

    劉鈍:我覺得30年內(nèi)中國再出諾貝爾獎或者諾貝爾獎級的科研成果,是絕對可能的,但是30年內(nèi)像楊振寧這樣的大師不可能再出現(xiàn),因為這樣的人,不光是要有學術上的天分,而且要有人文情懷,有藝術修養(yǎng),有美學品位,是全面綜合的一種文化素養(yǎng)的反映。現(xiàn)在有很多中青年科學家,也很受追棒,在學術上可能已經(jīng)達到或接近國際頂尖水平了,但要說達到楊先生的地位,能被世人公認,能青史留名的,我覺得30年的時限可能還是近了一點,還得再往遠一點看。楊先生也希望能有更多杰出的中國人成為世界頂尖的科學家,他也講過,他寄希望于將來。【責任編輯/常青】

    來源:why星人

    IT時代網(wǎng)(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轉載必究。
    創(chuàng)客100創(chuàng)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lián)網(wǎng)IT、傳媒知名企業(yè)和個人。創(chuàng)客100創(chuàng)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lián)網(wǎng)、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chuàng)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劉鈍:30年內(nèi)中國人可能還會拿諾獎,但出不了第二個楊振寧
    楊振寧: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
    楊振寧網(wǎng)絡直播:對翁帆說自己準備活到100歲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