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時隔三年,比特幣(下文亦稱BTC)重回牛市。
自2020年12月16日突破20000美元大關以來,比特幣最高交易價格被不斷刷新。2021年1月初,比特幣最高報價一度漲破40000美元,有報道顯示,一枚比特幣已經可以購買一輛特斯拉標準續航升級版Model 3(33690美元)。
盡管最近幾日比特幣遭遇暴跌,截至記者發稿日(1月13日)比特幣報價為32910美元,但對比2020年3月低點3867美元上漲至今,漲幅已超過900%。
對此,人們追及風向,希望探索這次牛市背后的終極原因,尤其是對現實商業世界的影響。
就在此前,虛擬貨幣交易平臺eToro的高級營銷經理Brad Michaelson曾指出,2017年12月比特幣在牛市中的全球搜索量低于2020年11月。顯然,日益增加的關注度與搜索量充其量只能暗示本輪比特幣價格的攀升,卻并非觸發這一波牛市的根本原因。更深度的分析則認為:BTC表現出黃金替代資產的特質,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數字資產獲得主流投資機構廣泛關注,并開始與主流金融體系加速結合。
而另一方面,海外監管新規密集出臺,更多更便捷的合規法幣入金通道已經打開,比如新加坡星展銀行率先提供了法幣交易服務。
在政策和資本雙重給力的背景之下,比特幣在傳統金融領域長驅直入,有消息顯示,BTC作為大型基金的配資工具已經獲得了初步市場共識,有機構在比特幣上的投資分配比例最高可達10%。
那么,海量資金的入市到底會給實體經濟帶來怎樣的改變呢?伴隨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上鏈,實體資產的上鏈開閘是否已經倒計時?
1。資金流之變
海量資金入場會帶來哪些改變?
“我們正在迎來技術爆炸的十年,區塊鏈則是‘爆心’,區塊鏈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產業區塊鏈史詩級別浪潮正在到來。” 于佳寧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作為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輪值主席,火幣大學的校長,于佳寧的判斷背后是其對行業的深入分析和資金流變化的敏感。
在他看來,“比特幣牛市代表的是風口和風向,是更多資本的入場,尤其是傳統主流金融機構的入場,這表現在各個媒體的關注,包括券商相關的研報,基金公司的路演等多個方面。”
的確,就在過去的兩三個月內,比特幣的總市值先后超越了信用卡機構萬事達、知名商業銀行摩根大通,伴隨價格的一路上漲,按照比特幣不超過2100萬個的數字來計算,比特幣的最高市值一度超過一萬億美元的水平。
對比一年前7000美元的單幣價格和1470億美元的總市值,比特幣總市值在一年之間飆升超過8000億美元。
對此,市場研究者認為:“雖然相較于黃金的10萬億美元市值仍很渺小,但比特幣類黃金屬性的價值儲存功能已經被一些主流機構所發現。”也正因如此,盡管三年前那場比特幣的大跌(從接近2萬美元跌至3000美元)讓很多人血本無歸,比如著名的軟銀資本投資人孫正義將個人資產中的2億美元配置在比特幣上,卻爆出了1.3億美元的虧損,但后來者的腳步卻不斷接踵而至。
作為實體資產上鏈的早期嘗試者,吃貨大陸創始人洪七公總結了傳統金融機構已經大舉進入區塊鏈行業的數據,這些傳統金融機構包括了摩根大通,美國萬通銀行,高盛集團,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納斯達克數字貨幣指數,貝萊德集團,摩根斯坦利,富達,道富,德意志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貝恩資本,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萬事達集團,富士康HCM資本等。
而另一方面,海外監管新規密集出臺,為更多金融機構的入場指明了合規的路徑。洪七公表示:“以前只有墻洞可以通往數字貨幣,星展銀行等于給數字貨幣世界開了一扇可以走車的大門。”
在政策和資本雙重給力的背景之下,比特幣在傳統金融領域長驅直入。有消息顯示,BTC作為大型基金的配資工具已經獲得了初步市場共識,有機構在比特幣上的投資分配比例最高可達10%。
比如著名的灰度資本,其灰度BTC信托已持有超過百億美元的資產。而灰度資本背后的股東,則有DCG資本、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萬事達、貝恩資本、富士康HCM資本等。
對于上述現象,于佳寧告訴記者:“比特幣牛市將促進創投資本加強對區塊鏈應用領域的關注和投入,區塊鏈行業也會迎來市場的新風口。區塊鏈已經被國家列入到新型基礎設施的范疇,未來會有很多鏈承載不同類別的應用,而各條鏈都會逐步發展成為生態商業體,也承載不同的數字資產。為了在未來能夠更方便地使用這些鏈,人們會考慮去儲備一種通用性較強的數字資產,特別是那些價值保值且較容易與其他數字資產兌換的Token(通證),而比特幣和以太坊被認為鏈上數字資產世界的一般等價物,比較符合前述標準,因此在全世界范圍內被科技基金開始廣泛配置。”
更簡單地說,區塊鏈應用需求的增長會提升對數字資產的需求,進而增加人們配置和儲存比特幣的需要。
于佳寧表示:“比特幣上漲只是風口,而區塊鏈行業長期基本面上已經出現了四個明顯的趨勢,一是市場,資金面愈發寬松。二是政策,2020年國家發改委將區塊鏈納入新基建,2020年下半年北京、浙江、江蘇、海南等多個省市出臺促進區塊鏈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基本上使以‘三年綱要’的形式出臺,這些政策會在2021年加速落地,所以2021年政策的扶持力度會很大,落地速度也會加快。第三個方面就是技術創新,在過去的一年內,無論是公鏈還是聯盟鏈以及跨鏈技術都有了突破性的改進。此外,隱私計算等技術的迭代,讓區塊鏈不僅帶來了‘價值互聯網’,也正在帶來‘隱私互聯網’。四是應用,應用一直在進化、在發展,2020年的應用已經可以越來越實際地解決實體經濟的問題。”
在這四大維度之下,于佳寧認為:“比特幣牛市下海量資金的入場,將會帶來一次史詩級的普及,會帶來十倍以上的區塊鏈用戶增長。因此,互聯網創業已經進入尾聲,而區塊鏈創業才剛剛開始。‘區塊鏈+’將成為創新創業的主戰場。”
2。規則之變
規則建立打開資產數字化的大門
在于佳寧看來,所有行業都值得用“區塊鏈”再做一遍。
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僅僅是海量資金的入市顯然并不足夠。當資產上鏈成為未來區塊鏈行業巨大的風口,它還需要相伴而來的規則的變化,只有如此,才能打通資產數字化與現實商業社會的大門。
Gojoy商城創始人兼首席增長官、資深數據工程師Peter告訴記者:“資產數字化是必然的趨勢,如果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僅僅房產交易這件事,從產權認證,到產權交易,再到產權稅收制度的管理,經歷了很長時間才完善,而一個數字化資產,只是把傳統的合同跟擁有權證明(房產證)放到了一個區塊鏈公開數據庫上,完成了存儲跟確權的動作,但是后續的合規交易,稅收,糾紛認定,數字化房產交易所等等,都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法規配套,數字化資產才能獲得法律的保護。這個路徑一定是循序漸進的實現,才能真正做到資產數字化。”
Peter認為:“任何創新,只有政府完善了相關的法規后,在合規的框架下發展才有長久生命力。區塊鏈作為新事物,中國的態度一直是支持創新但是不鼓勵交易,所以在目前的法規下,很難鑒定創新跟犯規的灰色界限。理論上,區塊鏈應用分兩大塊,即純數據庫應用跟資產發行型應用,資產發行應用很容易涉及到通證發行跟交易,這塊目前是被禁止的,我們看好區塊鏈前景,但是要等到完善法規出來后才能實現大規模應用。”
事實上,伴隨中國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規則的建立以及相應的技術環境就已經開始慢慢醞釀。
2020年4月25日,由國家權威機構國家信息中心牽頭發起國家級區塊鏈平臺“區塊鏈服務網絡”(Blockchain-based Service Network)BSN正式發布,并在全球范圍內投入商業使用。
有分析指出:“在阿里云和華為云等主要云服務上部署分布式賬本技術應用程序,每年會使開發人員花費數萬美元。BSN可以大幅降低開發人員部署分布式分類賬技術應用程序的成本,最低每年僅需300美元。”
與此同時,央行推出的數字人民幣——DCEP的離線支付被認為會帶來更多中國公司對區塊鏈技術的關注,推動更多的公司研究區塊鏈的應用,加速全行業的發展。2020年10月23日,央行公開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為發行數字貨幣提供了法律依據,這是中國在法律范疇下首次包含數字貨幣的相關條款。
不僅是中國,國際清算銀行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66家央行當中, 80%的央行表示正在研究數字貨幣技術,2019年這一比例為70%;此外,約20%的央行表示很可能在未來六年內發行數字貨幣,2019年該數據為10%。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比賽門票上鏈,發票上鏈,嘉士德拍賣上鏈等,不斷照進了現實。
但僅僅這些并不足夠,針對產業層面的規則之變也亟待突破。
于佳寧告訴記者:“我們說的‘產業區塊鏈2.0’,并不是簡單地把區塊鏈系統作為IT系統的升級改造,僅僅考慮技術使用,那將是狹隘的認知。真正意義上的產業上鏈,包括整個業務鏈條的上鏈、組織的上鏈、資產的上鏈、激勵方式的上鏈,再就是數據上鏈,以兼顧隱私保護和價值應用等等。由此,在產業層面,盡管IT能力的升級與業務流程的改造有一定重要度,但是更重要的是商業模式、組織方式、企業發展路徑的改變,這才是‘互聯網+’的本質。
“而‘區塊鏈+’會帶來整個商業邏輯本質上的變化,即我們認為未來應該是對人的解放,而不是把人困住,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要讓組織生態化。互聯網平臺并不是真正的‘生態’,‘區塊鏈+’的本質是技術區塊鏈化、資產數字化、數據可信化、激勵通證化、組織生態化、產業開放化,天然代表自動化按貢獻分配的理念。同時它將解決互聯網時代對隱私的泄露、對個人數據的濫用等問題,真正基于數字身份服務美好的數字生活,這就需要商業模式上的變革。”
3。 品牌資產上鏈
嗦粉佬將區塊鏈引入餐飲領域
位于杭師大對面的嗦粉佬杭州直營店,是率先將區塊鏈引入餐飲領域的試水者,并在品牌資產上鏈的過程嘗到了“甜頭”。對用戶來說,嗦粉佬不但粉特別好吃,而且每天還能享受門店分紅。
阿喵是這家店的第一個用戶,作為阿里員工,她曾經把許多同事帶到這家店,連消費帶注冊,阿喵每介紹一個人,每消費一次,都會解鎖一筆通證,然后通證投入門店會自動進行分紅。
對于創始人鄭子龍來說,這種玩法給實體門店帶來了強大的復購和裂變。曾經在短短的三個月里,通過門店消費分紅,鎖定了一萬多名忠誠會員,建立了數十個嗦粉佬的通證社群,社群訂單超過20000單、創造了近百萬元的銷售額。
而引入這種玩法的,正是吃貨大陸的創始人洪七公,也是鄭子龍的第一個天使投資人,他幫助嗦粉佬用區塊鏈率先升級了商業模式。具體來看,嗦粉佬的通證就是記載在鏈上的品牌授權合同,俗稱加盟權,方案就是“合約上鏈”。
“如果你想加盟嗦粉佬,只要搜集足夠的品牌通證,就可以兌換加盟。通過這套打法,嗦粉佬已經從社群里轉化了37個加盟商,實現快速規模擴張的同時,也用通證將加盟商、消費者和品牌方牢牢地綁定為利益共同體。”洪七公告訴記者。
為什么一定要用品牌通證的方式來做呢?它與傳統的餐飲企業的商業模式有哪些不同,解決了哪些痛點呢?
在洪七公看來,“消費者點一份40元的外賣,吃到嘴里的成本連10元都不到,這樣的行業,年度復合倒閉率竟然超過100%,這是一種畸形變態的產業現狀。”的確,《2017中國餐飲報告》顯示,新開業餐廳倒閉率超過70%,全行業餐飲門店年度復合倒閉率超過100%。(編者注:年度復合倒閉率就是將每個月的倒閉率加一塊。平均每個月超過10%倒閉,全年就超過100%。)
如此高的暴利產業,卻如此高的倒閉率,原因就在于流量吃掉了大部分利潤。
舉例來說:“用戶隨便從哪個商場的飯店點一份外賣,假設花了100元,那么能夠吃到嘴里的食材成本大概是25元。而餐廳老板為了做這單生意,得買流量,最少50元。這50元里25~28元給了線上的流量販子——美團。另有25~30元給了線下的流量販子——商場。也就是說,一家餐廳,每天賣1萬元營業額,有3000元給商場,2500元給美團買流量去了。”洪七公告訴記者。
這意味著消費者拿著自己的錢點外賣,結果還得給自己的流量買單。消費者每花100元,就有50元被流量販子給吃了。這還不包括大數據殺熟,這就是壟斷的中心化大平臺的商業模式。
區塊鏈不僅讓打工人翻身做老板,同時,消費者跟商家建立了緊密的直連,流量成本,正在變成更高品質的食材。按照洪七公的說法是:“賺到錢的鄭子龍并沒有將錢揣進口袋,反而投入了更多的資金,采購更高品質的牛肉,全面升級食材,進一步打造企業的競爭力。而我們的食品安全體系,恰恰有賴于經濟激勵的保障:中間商少剝削一點,商家多賺一點,用戶就能吃得更好一點。”
事實上,正是用這種方式,洪七公所帶領的吃貨大陸正在試圖重構中國更多餐飲企業的玩法:即利用區塊鏈重構商家和消費者的生產關系,用區塊鏈重構流量,重構商業模式,重構食品安全的效率。
吃貨大陸創始人洪七公告訴記者:“在高達5萬億的餐飲產業,每一個優秀的餐飲連鎖,都會把品牌資產上鏈,都會擁有品牌通證,都會借助區塊鏈進行登記、確權、流轉,都將進入數字資產的星辰大海。”
眾所周知,餐飲企業的最大痛點是沒有抵押資產,因為流水是數據,不是資產,借助區塊鏈將數據信用化,并進一步資產化,就可以為餐飲企業打通上市的大門。
“借助區塊鏈與數字資本聯姻,既能夠讓資本進入餐飲產業,創造真實價值,又能把餐飲產業扎實的增長、健康的利潤反哺給數字世界。這給中國餐飲品牌打開了一扇通往資本市場的大門,這個市場是美團的百倍以上,將會誕生萬億美元級超級平臺。”洪七公表示。
觀察
比特幣牛市的背后
如果說幾年以前,區塊鏈、比特幣還是少數人、少數企業關注的“專利”的話,那么,伴隨這一輪比特幣牛市,區塊鏈正在變成和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直接相關的事情。
因為在這一輪牛市背后,資金流、定價權正在發生很多的變化,甚至是疫情帶來的產業痛點的暴露以及企業新愿景的形成,也開始與資產數字化密切相關。
于佳寧就表示:“區塊鏈處于兩大變革的交匯處,它是對互聯網的一次大升級,也是對全球金融的一次大升級。”
先來看金融領域的變化,洪七公認為,伴隨牛市機構化的形成,有三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表現。“一是機構入場彪悍。它們是定好計劃,像機器一樣執行,體現出來就是買買買,不太在意波動。二是中國人進一步失去定價權,或者說失去對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市場的價格影響力。這一輪牛市上漲,中國用戶基本上是懵的,因為華爾街機構入場徹底改變了中國狗莊操縱和擺布的時代。三是‘鯨群’格局正在形成,入局的華爾街機構不是一兩家,而是一大堆,所以相互制約博弈成為主流,而不是少量巨鯨控制市場。這對整個市場和散戶們又是個好消息。”
同時,洪七公認為上述變化會對實業帶來多個方面影響:“首先,牛市過程中會有大量資金被吸入市場,對實業產生抽血效應。其次,牛市后期,獲利資金了結出場,部分資金形成對實業的回流和反哺。”
洪七公判斷:“上述資金的一進一出,總體是入大于出,原因是本來絕大多數資金就沒有在實業中。獲利盤賺到了別處的游資,最終投入實業的部分大概率會高于早期流入。只是中間會有一個階段,實業失血比較難受。吃貨大陸就是要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作用,幫助實體餐飲企業獲得更多數字資本的反哺和賦能。”
此外,在本輪牛市中逐步成熟的基礎設施,將成為鏈下實體資產進入數字世界的橋梁。
例如DeFi開放金融領域的去中心化借貸,去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保險,預言機等區塊鏈協議的成熟,以及在他們基礎上持續涌現和進化出的新的去中心化金融協議,將會成為實體資產上鏈的重要基礎設施。
“這一波DeFi協議的爆發和成熟,可以類比為當年的LBS技術和移動支付技術。當年的移動互聯網喊了很多年,一直落不了地,直到智能手機、LBS和移動支付技術成熟,移動互聯網才從滴滴打車和美團外賣開始席卷全民。所以,實體資產上鏈開閘,才是這次牛市真正會帶來的劇變。”洪七公告訴記者。
盡管變化背后有著巨大的想象空間,但Peter也提醒說:“中國已經有非常多的區塊鏈應用上鏈了。大部分都是圍繞資產確權跟數據不可逆的屬性實現實體區塊鏈化。但是目前的區塊鏈技術對于傳統產業來說,還是太復雜,并且還未達到平臺化、模組化的實施階段。加上昂貴的維護成本,專業的人才稀缺,導致大規模實體化應用時代遲遲未能到來。一個新技術,只有在實現平民化級的普及,才能出現大爆發式應用,而這塊預計還要3到5年才能實現。”【責任編輯/李小可】
來源:中國經營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