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馬斯克和比爾·蓋茨,為什么互相「看不上」?

    馬斯克和比爾·蓋茨,兩人近來一直不對付。

    從對待新冠疫情的態度、對電動卡車的看法,再到圍繞人工智能的糾葛,亦或是對彼此的評價,兩個人頻繁隔空互懟。

    比如,馬斯克說,‘他無聊透頂’,‘他對電動卡車一竅不通’;

    比爾·蓋茨說,‘他只是一個工程師’,‘不要被馬斯克的錯誤言論誤導’。

    到底什么仇什么怨,讓兩位科技圈大佬頻繁互掐?其實研究一下不難發現,兩位大佬思考問題的角度完全不同。出現摩擦,實則是一種必然。

    馬斯克似乎一直站在銀河系的角度思考問題。

    他對走出地球充滿了執念。在采訪中,他說太陽會慢慢膨脹,然后吞噬地球,人類必須建立星際文明。

    馬斯克給出的時間表是:到 2050 年,將 100 萬人通過 SpaceX 研發的星際飛船送往火星,目標宏大。他預測,第一艘能夠載人的星際飛船(Starship)將于 3 年后面世。

    17 歲時,馬斯克讀了一本書叫《銀河系漫游指南》,從那時起,他就覺得自己的使命是拯救人類。31 歲時,馬斯克創立 SpaceX,這是他計劃拯救人類的第一步。

    美國德州,馬斯克展示的星際飛船原型

    美國德州,馬斯克展示的星際飛船原型

    2015 年的時候,44 歲的馬斯克邁出了拯救人類計劃的第二步——與其他硅谷科技大亨共同創立非營利組織 OpenAI,目的是防止人工智能在地球上將人類毀滅。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馬斯克與比爾·蓋茨產生了交集,也埋下了日后打嘴仗的種子。

    比爾·蓋茨 13 歲時就是‘黑客’了。39 歲成了世界首富之后,轉而開始關心人類命運。與馬斯克不同的是,他更關心怎么讓人類在地球上生活得更好。

    馬斯克的思路更偏向于通過改造人類自身來解決問題,比如創立腦機接口公司 Neuralink,幫助人類和機器結合,成為‘半機械人’,從而與 AI 融合,避免被 AI 玩弄。最后,再乘坐星際飛船離開地球。

    比爾·蓋茨更愿意從人類外部、地球本身尋找解決方案。比如他資助科研組織阻止全球變暖,資助疫苗研發,從事教育相關的慈善活動。看得出來,比爾·蓋茨對地球的感情還是更深刻的。

    2015 年,兩個人在亞洲博鰲論壇上,第一次同框現身。

    談及人工智能,他們都覺得人類最終不會是人工智能的對手,發展人工智能是必要的,但不能過于著急。氣氛是和睦的,但也是短暫的。

    最近的一次‘瓜葛’便源自人工智能平臺 OpenAI,馬斯克覺得微軟讓他創建的平臺違背了初衷。

    馬斯克的宏偉計劃被‘阻礙’了

    起初,馬斯克與合伙人創立 OpenAI 并沒有想著讓其盈利。

    ‘我們的目標是,朝著最大化人類福祉的方向,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不求經濟回報。’OpenAI 團隊在一篇宣布 10 億美元計劃的文章中聲明,‘既然我們的科研不受經濟上的束縛,我們能更好地專注在對人類有利的方面。我們認為人工智能應該是人類意志的延伸,本著自由主義的精神,它應盡可能廣泛地被運用起來。’

    2019 年,因為特斯拉在 AI 研究上的不斷投入,OpenAI 受到很大爭議,被認為是馬斯克的人才‘后花園’。馬斯克便退出了管理團隊,但仍是其出資人。

    就在馬斯克退出后不久,微軟向 OpenAI 投資 10 億美元,這筆投資讓微軟成了獨家云服務供應商,日后 OpenAI 的 AI 能力必須通過微軟的云平臺 Azure 對外輸出。這引來一部分爭議,人們覺得 OpenAI 或許不再中立。OpenAI、微軟將馬斯克與比爾·蓋茨又牽扯到了一起

    今年 6 月,OpenAI 發布了一個名為 GPT-3 的 AI 語言模型,堪稱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科研突破,被稱為暴力美學的勝利。9 月 22 日,微軟宣布獲得 GPT-3 獨家授權,未來微軟可以獲得修改源代碼的權利。這引來馬斯克極大不滿,‘這與開放是相悖的。OpenAI 本質上已經被微軟控制了。’馬斯克覺得 OpenAI 淪為了微軟的牟利工具。

    要知道,馬斯克當初將 OpenAI 視為拯救人類的‘良方’。盡管比爾·蓋茨可能并沒有直接參與到 OpenAI 的項目決策中,但考慮到近來兩位大佬屢有隔空互懟的事情發生,馬斯克此番發聲,也并沒有給合作伙伴微軟,以及曾經的掌舵者比爾·蓋茨留什么情面。

    蓋茨的‘氣候焦慮’

    馬斯克與比爾·蓋茨的主要摩擦還發生在另外一個領域:能源。

    2017 年,有人問比爾·蓋茨,如果和馬斯克一起創業,他們會做什么?他說,兩個人可能會在清潔能源領域做一些事情。他覺得在乘用車是最有希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領域,推廣電動車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順便夸贊了特斯拉在引領電動車發展方面做出的表率作用。

    但轉頭,2020 年初,比爾·蓋茨買了保時捷的電動車 Taycan Turbo。Taycan Turbo 的起售價為 149.8 萬元,Model S 起售價 75.69 萬。蓋茨說,特斯拉有點貴。

    馬斯克立即發了條動態,‘我和蓋茨聊過了,他無聊透頂。’

    蓋茨沒有立即回應,但他在之后的一次采訪中評論了特斯拉的電動卡車業務:沒有前途。

    ‘對于重型、長途運輸車,我們需要其他方案。盡管目前市場上有幾個電動半掛車的生產計劃,例如特斯拉 Semi 和 戴姆勒的 Freightliner eCascadia,卻相去甚遠。’

    特斯拉尚未量產的電動卡車 Semi

    特斯拉尚未量產的電動卡車 Semi

    馬斯克大力推動的電池技術,并不完全是他覺得‘正確’的方向。蓋茨之所以如此糾結于能源的效率,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的‘氣候焦慮’。

    有科學家告訴比爾·蓋茨,為了避免氣候持續變暖而導致地球環境惡化,全球必須在 2050 年之前將溫室氣體的排放削減百分之八十,這需要人們研發出新的低成本的清潔能源。

    這項挑戰極大,大到可以稱之為‘能源奇跡’。于是,比爾·蓋茨十幾年來一直致力于清潔能源的投資、宣傳。‘接下來如果有大量年輕人參與,我覺得會取得突破性進展,這將拯救我們的地球,在 2050 年前免于災難。’

    而 2050 年的時間點,馬斯克的目標是帶領人類離開地球。他和比爾蓋茨的目標完全相悖。

    或許馬斯克發展的越起勁兒,比爾蓋茨越焦慮。

    蓋茨眼中的馬斯克

    兩人世界觀的差異也體現在對待新冠疫情的態度上。

    5 月 7 號,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對新冠恐慌是愚蠢的’。馬斯克還決定不給自己或孩子接種疫苗,‘我沒有患新冠肺炎的危險,我的孩子也沒有。’

    比爾·蓋茨是美國少數在疫情之初,就不斷號召美國民眾引起重視的企業家。對于馬斯克的言論,他曾評價道,‘馬斯克在電動車和火箭研發上做得很好,但不要對自己不了解的領域瞎評論。希望民眾不要被他的錯誤言論誤導。’

    從人文關懷上來說,圍繞疫情的這一系列交鋒,馬斯克‘敗北’。

    曾經有人問比爾·蓋茨,馬斯克是新的喬布斯嗎?他說,‘馬斯克是個動手能力強的工程師,而喬布斯在設計、挑選人才和營銷方面是個天才。’

    接著又說,‘過去,像我和喬布斯這樣的人,有幸參與到數字工具的開發建設中,讓信息共享和全球合作變得更好。’

    言下之意,‘中二’的馬斯克只能排在他們后面。

    馬斯克對此應該不太同意。作為一個常年活躍在網絡上懟各路大咖的、擁有 3000 萬粉絲的博主,相信距離回懟不遠了。

    馬斯克被譽為‘將世界甩在身后的人’,比爾·蓋茨也是一名商業天才。如果說正值壯年的馬斯克是一個冒險家,那么退休之后的比爾·蓋茨更多扮演著一位慈善家的角色。兩個人在創造人類未來的路徑選擇方面,走在了不同岔路上。

    針鋒相對的隔空互懟,或許是兩種選擇之間必然會發生的摩擦。【責任編輯/林羽】

    來源:極客公園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馬斯克和比爾·蓋茨,為什么互相「看不上」?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