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人人網,謝幕開始:一點點虛弱,離我們而去,莫名蒼涼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1月30日下午消息,近日人人網將下線“站內信”功能的消息引發熱議,有評論稱這代表了人人網的謝幕。人人CEO陳一舟對此回應稱,將調整站內信升級方案,站內信內容將永久保留。這則消息引發了一些人人用戶的熱議,有聲音認為這象征著人人網的謝幕。

    昨天上人人,突然彈出一條消息“我們很遺憾地通知您,人人站內信功能即將下線,感謝您的支持……”。人人網,這個陪伴了不少人的,我們這一代人最初的社交網絡,就這樣從行動上開始了最終謝幕。

    其實人人的沒落不是一個新的,甚至值得一炒的話題了。自從微信朋友圈出現后,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表示,好久不上人人了。偶爾也能看到有人在微信發布留言,說把人人客戶端刪了什么的。

    人人上也是冷落清秋。我有195名好友,但每天更新的新鮮事不會超過10條。人人網的沒落,已經是個不爭 的事實。但大家也并沒有太大反應。也就是等著,等著,看它就像個老太太一樣,一點點虛弱,一點點離我們而去。她病了太久,以至于無論再發生些什么,大家都不會大驚小怪了。

    我本來也是習慣了人人緩慢死亡的一員。直到昨天,看到那則消息,才忽然意識到,連人人網自己都已經開始認命,裁減功能和部門,承認自己的失敗了。莫名地,竟有一種蒼涼。

    我不是最早的一批人人網的用戶。

    還記得是在高二的時候,有一次班里發張小紙條,上面寫著“上校內網,與清華北大的學生作朋友”的廣告。那是我對社交網絡的第一次接觸和印象。

    只不過,那時我還是個相當堅定的反網絡反娛樂主義者,不用手機,沒有QQ,很少上網,對各種新鮮事物也遠沒有今天這么敏感,愿意嘗試。

    猶記得我當時的那個奇怪反應:“我為什么要與清華北大的學生做朋友啊,我又不認識他們,我還只是個高中生啊。。。而且突然就去認識感覺好奇怪。。。"

    對社交網絡發展比較了解的同學看到這里可能會心一笑,這樣的宣傳口號和方式,完全是照抄當年大洋彼岸剛剛興起的Facebook的宣傳。Facebook起源于哈佛,以哈佛為中心向外傳播。誰不愿意與哈佛的學生交朋友呢?于是借著這股機會火了起來。

    這是中國同行向美國同行學習啊,可是當年并沒有打動我那個毛頭小子,有時想想還有點好笑,有點可惜呢。

    高中時光,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學用了人人。不過我有時看到一些老用戶,日志可以往前追溯到2008、2009年,估計就是那時候的事情了。

    現在想一想,我一定錯過了太多。當時社交網絡對所有人都是新鮮的、好奇的,每個人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遇到陌生人來加好友,沒準兒也會通過。不像現在,互聯網的社交禮儀已經固化為了我們生活常態的一部分,不太會再去“越雷池一步”了。

    想來還錯過了好多好多八卦,各種班里班外的家長里短,私語偷笑。那時候,還可以在人人網上談戀愛,一大幫同學好心又好玩地旁觀,猜測,八卦。當然,估計也惹過不少是非,惹出不少淚水,友盡了不少人。

    上了大學,我還是沒有人人。但估計班上,系里每一個人都有了,我是個另類。我是到考GRE的時候,大約大三,才第一次注冊了人人,有了個人人賬號。我加的第一個人,好像還是那個GRE輔導班的同桌。當然,我們后來的網絡對話加起來估計也不超過50字,輔導班結束,也就回到各自的學校了。畢竟沒什么交集,也沒熟到那個程度。

    然后,就是計算機的人人時光了。我還記得第一次加好友的忐忑,點進人家的主頁,卻拿不定主意要不要點進“好友申請”,申請內容怎么寫,青澀而稚嫩。后來又發現自己進入人家的主頁會留下腳印,瞬間覺得好混亂,總之,all was a mass。

    在我進入人人的時候,人人已經發展很多年了。我一下子被扔到一個龐大的體系中,暈頭轉向,畏手畏腳,不知所措。

    這與微信的故事完全不同。我接觸微信時,幾乎是最早的那批玩家。我一點點看著微信成長起來,熟悉它的每一個功能。它就像一個屬于我的舞臺,我在舞臺上,敢于盡情地,無拘無束地展露我的身姿。

    還記得我剛用人人時,高中一個同學來打個招呼“好久不見”,我卻不知道回復什么,當時找了半天,半天,終于才在表情包里找到個當時認為最友好,現在看來最傻的“微笑”的表情,回了句,“好久不見 /微笑”,然后也就沒有然后了。(對了那時“呵呵”一詞還沒有臭大街呢)

    開始大家用人人都是用電腦上,那時大家的激情也比較高,經常每天能刷個三屏四屏還沒刷完。我雖然自己極少發聲,但經常想看完。每天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陸人人網。

    后來,人人出了手機版。我在之后不久也有了ipod,于是就下載了人人手機版。記得我坐在北航圖書館復習通信原理的時候,我在吃晚飯前和回來后,休息一下,看看人人手機版。那一年北京的作文高考題目是守鐵路的老人,人人上還出現了一篇神文,說老頭叫GPA?,F在想想,都是很有意思的事。

    再往后,我用上了iphone手機,又到了美國,無線網絡發達,人人從電腦徹底轉到了小小的屏幕上。我在這小屏幕上,見證了微信日漸火爆,人人逐漸冷清。卻也并沒有覺得什么。

    偶爾回想起來的,當我坐在這里敲字時,似乎是人人也做了不少嘗試,用過小黃雞,走萌化路線,各種新的表情和貼紙,但估計沒有人用過了。

    前幾天,給一個朋友轉一篇好久以前人人上看到的文章,記不得是多少時候了,終于又登陸了一回人人網頁版。太久太久了,久到我都忘記上次登陸網頁版,是什么時候了,久到我險些連自己的密碼都忘了。

    說真的,我是眼前一亮的。很萌很卡通的界面,柔和的藍色,非常有親和力的界面——比起美國的同行Facebook那簡單生冷的布局,我還是更喜歡這個。

    抱歉,我達達的馬蹄是個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然后就是昨天收到站內信下線的通知。我也無意挽留這項功能,只是為之惆悵,嘆息一下。

    假如為人人網做個升華,尋點意義,那我會喊出來,這是一代人的青春??!

    多少懵懂的歲月,青蔥的往事,笑聲鬧聲哭聲喊聲都在這里,每個人翻開各自的人人記錄,讀到的都是自己,是自己的日記,是自己的曾經與點點滴滴。

    而這青春,就是這文字,這符號,凝固在這里;化作互聯網上的一串記錄,或許最終躺在某個機房硬盤的角落里,隨著人人網一起消逝。往地心下沉,下沉……

    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就這樣,曾經那么鮮活地集中在一起爆發出來,又這樣黯然消隱。最終就像之前的每一個時代的人群一樣,他們的青春,幾乎什么都沒有留下來。

    黛玉說,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冷清?既清冷則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

    人人網走遠了,但懷念它的人,可能并不多。

    我不知道這篇悼文該發往何處,是人人還是微信。因為,現在連我,都不會去閱讀人人上原創的日志了。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后】昨天,人人CEO陳一舟在其通過人人公眾號發表的文章里這樣說:“青春是殘酷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力量,有的是善意的,有的是惡意的。 對于一個公司,也是一樣。 但是,青春的力量不可阻擋,遇到逆境,我們和您一樣,只會更加勇敢,更加堅持?!逼鋵嶉L久以來,我們都是習慣了人人緩慢“死亡”的一員。但直到昨天,看到那則下線的消息,才忽然意識到,連人人網自己都已經開始認命,裁減功能和部門,承認自己的失敗了。莫名地,竟有一種蒼涼。【責任編輯/李響】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人人網,謝幕開始:一點點虛弱,離我們而去,莫名蒼涼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