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出意外,羅振宇和吳曉波的跨年演講又刷屏了,
隨之出現(xiàn)的是一大堆重新定義的名詞:
躬身入局、我輩、攀巖模式、茍且紅利、中國紅利……
感覺羅振宇們在把中國的傳統(tǒng)生意從頭做一遍之前,
先把中國的傳統(tǒng)名詞,都重新定義了一遍,
想來這也是一種“躬身入局”啊。
敢問大家,面臨滾滾而來的百年大局,你焦慮了嗎?
如果焦慮了,不妨往下看~
1
我朋友劉剛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
叮鈴鈴——早晨鬧鐘響起。
他眼一睜,立馬抓過手機,
打開“得到”,傾聽60秒羅胖教導。
刷牙與吃早飯時,打開“喜馬拉雅”,
“完成了30分鐘的音頻學習。”
然后,他出門上班。
地鐵上,再點開“知乎live”
“聽了三個知名答主的經(jīng)驗分享。”
中午吃飯與午休的時間,
他又點開了“在行”,
“抓緊學習了《如何成為寫作高手》。”
下班路上,他又打開“得到”,
“我在上面訂閱了5個專欄。”
吃完飯,上床,打開“直播”,
“聽了李笑來的《普通人如何實現(xiàn)財富自由》。”
然后劉剛帶著滿滿的充實感,
終于無比欣慰地進入了夢鄉(xiāng)。
2
劉剛這兩年很焦慮。
打開電視,看到別人英語流利如老外,
他坐不住了,下了一個英語APP,
走路、做飯都戴著耳機練習聽讀。
打開公號,讀到《這個世界正在懲罰不學習的人》,
他坐不住了,趕緊買回一摞書。
刷刷知乎,他又一聲驚嘆:
“這個人的回答好專業(yè)好高深,
我差太遠了,不行,我得訂他專欄。”
我問劉剛:“你干嘛把自己弄得這么累啊?”
劉剛一下說了三個原因:
“時代變化太快,擔心自己的知識不夠用。”
“別人懂的東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害怕自己被社會淘汰。”
劉剛的三個擔心,其實極具普遍性。
這個時代,很多人都像他一樣患上了知識焦慮癥。
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
何為知識焦慮癥?
就是我們對新的知識、新的信息和新的認知迭代始終有一種匱乏感,因為擔心自己知識匱乏而落后于社會和他人,從而產(chǎn)生了一種心理恐懼。
“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
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緊這個時代,
更加快速高效的吸收和學習。”
3
但是學習又學什么呢?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一分鐘產(chǎn)生的信息量超過古時一千年,
劉剛說:“我不知道怎么篩選有用的知識。”
這也是一個時間短缺的時代,
時間已成為世界上最短缺的資源,
劉剛說:“我不想把大量時間耗費在選擇上。”
這更是一個急于求成的時代,
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成功的捷徑,
劉剛說:“希望短時間就能掌握某項技能。”
正在“劉剛們”焦慮頭痛時,
“羅振宇們”出現(xiàn)了,用手一揮:“跟我來!”
于是,知識付費誕生了。
何為知識付費?
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付費,我就給你知識。
“你不知道怎么選嗎?我?guī)湍氵x。”
“你不想耗費時間學嗎?我?guī)湍阕x。”
“你不是想很快掌握技能嗎?我嚼爛了給你。”
哇,知識付費竟然這么好,于是大家一擁而上。
訂專欄、訂課程、訂直播、訂小密圈,
劉剛說:“生怕動作一慢,就被甩到行進隊列之外。”
所以,目前知識付費用戶已達5000萬人。
“手機里沒幾個付費APP,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4
羅永浩說過一句話:
“為什么很多人試圖去為學習付費?
因為他們期望轉(zhuǎn)角遇到更好的自己。”
但是,我們遇到更好的自己了嗎?
微信公號作者“小鹿快跑”講過一段付費經(jīng)歷: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
他一共為知識花費了5000元:
在知乎上買了46次講座,花了1500元。
在微信上買了21個講座,花了500元。
參加了一個寫作培訓班,花了500元。
在得到上買課程,花了約300元。
參加過兩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了100元。
購買了幾個七七八八課程,花了2000元。
一開始,他信心滿滿,期待自己變好。
誰知道一年半過去后,
“我除了白發(fā)多了幾根、皺紋多了幾絲、眼袋多了幾兩外,一點都沒有發(fā)生變化。生活品質(zhì)沒有提升,工作沒有加薪,旅游夢想沒有實現(xiàn)……”
這就是大部分追逐知識付費的人所得到的結(jié)果:
“一開始,覺得很有啟發(fā)很有用,
看完的一瞬間覺得自己受益匪淺。
可時間長了,我才發(fā)現(xiàn):
我的認知并沒有由此而提高,
我的思維并沒有由此而升級,
我的知識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5
有段時間,和劉剛一起聊天時,
他嘴里經(jīng)常冒出一大堆新名詞:
什么“跨界學習”啊?
什么“認知升維”啊?
什么“中矩思維”啊?
有一次,我問他:“你都哪里學的?”
他說:“付費APP上。”
那段時間,劉剛特喜歡在社交場合表演,
潛臺詞是:“你看,我學到了好多新知識。”
兩年過去后,他終于消停了,
不再逢人就滿嘴噴新名詞了:
“學了一大堆新名詞、新概念、新思維,
看似什么都知道,其實一點卵用也沒有。”
他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后,震驚世界,
于是被很多大學邀請去做報告,
愛因斯坦因此而被弄得疲憊不堪。
有一天,司機對他說:“你太累了,今天我?guī)湍阕鲌蟾姘?”
愛因斯坦問:“你能行嗎?”
司機說:“我閉著眼睛都能背出來。”
那天司機上臺,果然講得滴水不漏。
但剛想下臺時,一位博士站了起來,
然后提了一個非常深奧刁鉆的問題。
司機不知怎么作答,幸好腦瓜轉(zhuǎn)得快:
“你這問題太簡單了,我司機都能回答。”
愛因斯坦站起來,幾句話就解決了問題。
博士驚呆了:“沒想到他的司機也遠勝于我。”
但在回去的路上,司機對愛因斯坦說:
“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才是知識。”
其實,我們就跟這位司機差不多,
一付費一收聽,就誤以為學到了知識,
其實離真正的掌握知識差了十萬八千里,
你以為買到的是知識,其實買到的是“知道”。
你以為買到的是掌握,其實只是囤積了一堆“知道”。
6
大部分知識付費其實都是大忽悠。
首先,它傳授的幾乎都是碎片化知識。
朋友張海特別喜歡各種“干貨”知識,
今天在這個公號看到“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干貨滿滿,我要收藏起來。”
明天在那個公號看到“高情商必須具備五個能力”,
“干貨滿滿,我得收藏起來。”
就這樣,他像松鼠屯糧一樣囤積著。
但收藏的過程,就是遺忘的過程。
“有一天,我打開微信收藏,
看到里面竟然有1000多篇文章,
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時候收藏的,
也不知道當時為什么要收藏這些文章。”
最后,他一鍵刪了個干干凈凈。
如果你留心一點,就會發(fā)現(xiàn),
現(xiàn)在“知識付費”傳授的多是張海所收藏的那種碎片化知識:
●它們往往是一堆結(jié)論而非邏輯
●它們往往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
●它們往往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
●它們往往只告訴你表面事實,不告訴背后原理
關(guān)于學習,有一句名言——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構(gòu)成了你的思維方式。
所以,長期接收碎片化知識將會導致:
●因為不成體系,所以容易遺忘
●看待問題簡單化片面化
●思維與視野變得狹隘
●難以進行復雜思考和獨立思考
所以,我們經(jīng)常感嘆:“學了這么多,就像沒學過一樣。”
喬布斯說:“你得到的知識根本稱不上知識,充其量只是信息。”
在這里,我聲明兩點。
第一,我不是反對碎片化學習。
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當然很有必要,
但這與學習碎片化知識是兩碼事。
第二,我不是說碎片化知識一無可取。
該什么時候去吸收碎片化知識呢?
就是你對某個領(lǐng)域的知識架構(gòu)已經(jīng)建立好了,
這時你可以借助碎片化知識來查漏補缺,
豐富自己的認知深度與認知廣度。
7
為什么說大部分知識付費都是大忽悠呢?
其次,它傳授的知識常常“藥不對癥”。
藍胖子寫過一篇《知識付費得了什么病》,
在文章里,他把“羅振宇們”稱為“醫(yī)生”,
把患了知識焦慮癥的“劉剛們”稱為“病人”。
按照病情,病人分為三種:
輕度病人、中度病人和重度病人。
這三種病人,分別對應(yīng)職場三個階段:
執(zhí)行階段、管理階段和方向階段。
針對三種病人,醫(yī)生正確的做法本應(yīng)是——對癥下藥,分別開出三種不同處方。
但真正的情況卻是醫(yī)生治病時極其粗暴:
“我不管你是哪種病人,我就開這一種藥方。”
“單一內(nèi)容面向數(shù)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受眾。”
這種粗暴治療,于是引發(fā)了一系列不適癥:
重度病人一看醫(yī)生開的輕度藥方就怒了:
“哇靠,這個階段我早就度過了好不好。”
輕度病人一看醫(yī)生開的重度藥方就毛了,
“我就一個剛?cè)肼殘龅男氯耍?/p>
很多基礎(chǔ)能力和基礎(chǔ)技能都還沒掌握,
你卻要我去學馬云的宏觀視野和管理格局。
學習毛啊,都不在一個層次上。”
彼之蜜糖,乃吾之砒霜。
8
為什么說大部分知識付費都是大忽悠呢?
再次,它傳授的知識“是未經(jīng)你思考的”。
“多數(shù)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我被震撼到了。
我想起了我讀高三時的一件事情,
當時班上有一位后來考清華的學霸,
他總結(jié)了一套高效學習筆記。
我當時物理成績位居下游,
便向?qū)W霸取經(jīng):“借你筆記看看唄。”
我把他的筆記完完整整地抄了下來,
但是幾次物理考試,我還是位居下游。
我說:“我都看了你筆記好幾遍了啊。”
學霸說了一句:“未經(jīng)你思考的知識是不屬于你的。”
我一下醍醐灌頂。
為什么我們學了那么多“知識付費”的知識后依然沒有長進?
因為這些知識都是“未經(jīng)你思考”得來的。
羅振宇曾經(jīng)講過自己為何要做“得到”語音:
“古時候有些有錢人,他們明明有一雙眼,
可是從來不看書,而是請人讀書給自己聽,
從今以后,羅胖就是你身邊的那個書童。
這就是我的角色定位:我讀完書,講給你聽。”
說得真好,但是我想問——有哪位大儒豪杰是靠書童讀書給自己聽而成功的?
跟各位分享一個令人絕望的事實:
沒人能代替你去努力,即使你花錢了。
也沒人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花錢了。
愛因斯坦說:未經(jīng)思考的知識不是知識。
9
羅振宇有本書叫《我懂你的知識焦慮》。
沒錯,羅胖確實十分懂你的焦慮,
但他永遠無法治好你的焦慮,
他只會不斷挑逗你,給你制造焦慮。
知道嗎,比賣知識更高明的,是賣焦慮感。
關(guān)于知識付費,有兩句話很見血:
“那些知識付費所販賣的知識速成,
其實質(zhì)賣的不是某一領(lǐng)域的知識,
而是一種‘讓你感覺很努力’的幻覺。”
“(很多)知識付費向用戶兜售的,
實質(zhì)上是一種精神慰藉,
讓你感覺自己隨時隨地都能得到些什么有用的東西,
從而有一種收獲知識的滿足感。”
但這種滿足感很快就會隨時間而幻滅:
“聽了一堆大神大牛們的分享,
結(jié)果還是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任何改變。”
付錢過后,你依然是你。
于是,新的焦慮誕生了。
為什么我學了這么多知識依然沒長進啊?
為什么我學了這么多知識依然是井底之蛙啊?
不明就里的你又陷入瘋狂購買中,
“那我就再訂閱幾個專欄。”
“那我就再購買幾次直播。”
就這樣,你陷入了“焦慮—購買—焦慮—購買”的惡性循環(huán)中。
10
要想真正治療你的知識焦慮癥,
首先你得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學習。
什么才是真正的學習?
第一,學習要有目標定位。
我朋友劉剛最喜歡隨大流,
看見別人學英語,他就跟著學英語。
看見別人學寫作,他就跟著學寫作。
看見別人學編程,他就跟著學編程。
…………
“學完,發(fā)現(xiàn)還是解決不了我的焦慮。”
你一定也發(fā)現(xiàn)了,劉剛最大的問題是——用戰(zhàn)術(shù)上的努力來掩蓋戰(zhàn)略上的懶惰。
什么意思?
就是他雖然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卻不知道更好的自己是什么。
所以,看見別人學什么他就學什么,
今天學這,明天學那,
看起來很努力,但實際毫無用處。
學習如同種地,在承包這塊地之前,
一定要有目標要有計劃,
知道要種何種作物,要達到多少產(chǎn)量,
接下來才是為之辛勞耕作。
沒有目標,一切無從談起。
那如何尋找學習的目標呢?
●坐下來,寫出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再羅列“這樣的人”所對應(yīng)的知識領(lǐng)域或技能
●再把知識領(lǐng)域或技能細分成主要和次要的知識點
●你需要學習的知識體系圖就出來了
目標一明確,方向一清晰,
你就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嗡嗡亂撞了。
11
什么才是真正的學習?
第二,學習要懂問題驅(qū)動。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一段名言:
“如果給我1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
我會花55分鐘弄清楚這道題到底在問什么。
一旦清楚它到底在問什么,
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這話什么意思?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最好的學習,都是問題驅(qū)動式的。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有一次,我問考清華的學霸:“你的學習效率怎么這么高?”
他說:“我從來不簡單地去看書復習,我的學習都是問題驅(qū)動的。”
你不是不可以訂閱得到專欄,
不是不可以訂閱喜馬拉雅音頻,
但是在接受這些新知識之前,
你應(yīng)該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對想學的知識點進行預(yù)先的學習,
然后帶著問題去聽別人的課。
邊聽邊對照,邊聽邊思考,
再把迷惑不懂的地方記錄下來,
然后再去搜羅體系化的書籍,
從中找到解決這個迷惑的原理和方法,
如此這樣,你的學習才會變得高效。
12
什么才是真正的學習?
第三,學習要懂系統(tǒng)深挖。
谷歌董事長施密特說過一串數(shù)據(jù):
人類從直立行走到2003年的四百萬年間,
一共創(chuàng)造了5艾字節(jié)的信息,
這個存儲量相當于50億部1G電影。
而到了2010年,人類每兩天就會創(chuàng)造5艾字節(jié)。
再到了2013年,人類每10分鐘就創(chuàng)造5艾字節(jié),
再到今天,人類每1分鐘就創(chuàng)造5艾字節(jié)。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得承認一個事實:不管你如何沒日沒夜的學習,你都趕不上知識的增長速度。
所以,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時代,
最有效的學習并不是碎片化學習。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這話什么意思?
就是說,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純粹就是一個大傻逼。
如今社會早已分工得極其精細,
并且各個領(lǐng)域都在飛速發(fā)展,
所以,最好的學習不是追求成為一部百科全書,而是成為某個領(lǐng)域的專家。
喜歡“有話植說”的一句話:
“一味貪多求全的學習,
不會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只會讓你更加焦慮。
真正成功的哪些人,
都是在自己行業(yè)里專注只做好自己的事,
經(jīng)過多年沉淀,這才一鳴驚人。
所以,不用羨慕那些成功的人,
他只是比我們更早的專注于一個領(lǐng)域而已。”
治療知識焦慮的最佳方式,
就是你能在某個領(lǐng)域上達到專業(yè)水平。
13
什么才是真正的學習?
第四,學習要有致用出口。
先講一個富蘭克林的故事。
富蘭克林年輕的時候,
只是一個印刷廠的學徒工。
每天看到報紙印出來的時候,
他就想:“有一天我的文字出現(xiàn)在報紙上就好了。”
他是行動派,想到了就做。
他是怎么做的呢?
那時候,還沒有專門的寫作培訓班,
于是,他把報刊雜志上的好文章剪下來,
再一句一句抄寫在一張張紙條上。
抄完之后,把原文放在一邊,
然后再把這些紙條全部打亂,
讓自己把這些話按照順序排列下來,
很多次排列之后,他就弄懂了文章的結(jié)構(gòu)。
然后,他又把難度提高一個檔次,
讓自己把文章一句一句默寫下來,
很多次默寫之后,他就懂得了如何運用文字。
終于有一天,他的文章出現(xiàn)在了報紙上。
文章見報后,更加激發(fā)了他的寫作興趣,
于是他天天奮筆不休,終于成為大文學家。
講這個故事,就是想告訴你一個道理:
當你系統(tǒng)地學習一個知識后,
你必須為這個知識找到一個或多個致用的出口,
只有讓知識頻繁地得到“致用的鍛煉”,
知識才能真正地轉(zhuǎn)化成為長在你身上的本事。
為什么有些人學了很多知識毫無用處?
因為他沒有找到穩(wěn)定的輸出系統(tǒng)。
14
當我們都在為求知求學而焦慮時,
“羅振宇們”來了,
他隔著屏幕向我們伸出胖乎乎的大手:
“世界末日沒什么好怕的,都跟我來。”
于是我們就登上了知識付費的這條船。
但在我們積極掏錢的時候,
“羅振宇們”永遠不會告訴你一個秘密:
主動學習遠比被動學習重要。
系統(tǒng)學習遠比碎片學習重要。
向內(nèi)學習遠比向外學習重要。
專業(yè)學習遠比跨界學習重要。
這就是拾遺寫這篇稿子想告訴你的一點真相。
我不反對知識付費,但我反對鼓吹知識速成。
我不反對碎片化知識,但我反對神化碎片化知識。
求知這件事情,沒有什么終南捷徑可走。
此時,我想起了一個段子:
“如果你每天還在看耶魯公開課,
上3W咖啡聽創(chuàng)業(yè)講座,
知乎果殼關(guān)注無數(shù),
36氪每日必讀,
對馬云的創(chuàng)業(yè)史了如指掌,
對張小龍的貪嗔癡如數(shù)家珍,
喜歡羅振宇勝過喬布斯,
逢人便談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
那你應(yīng)該還在每天擠地鐵。”【責任編輯/古飛燕】
來源:拾遺
IT時代網(wǎng)(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轉(zhuǎn)載必究。
創(chuàng)客100創(chuàng)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lǐng)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lián)網(wǎng)IT、傳媒知名企業(yè)和個人。創(chuàng)客100創(chuàng)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lián)網(wǎng)、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chuàng)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來自: 【人物】滴滴創(chuàng)始人程維回顧與Uber競爭: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從來沒有輸過--IT時代網(wǎng)
小何
來自: 少年頭條對壘中年騰訊:解局兩代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商業(yè)之戰(zhàn)--IT時代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