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目擊5G遠程手術:遍地開花的5G醫療究竟改變了什么?

    合肥市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安醫大二附院”)門診樓4樓,普外科主任萬圣云緊盯著墻上的屏幕。

    屏幕上,膽囊正在被剝除,膽囊床-肝臟面出現滲血,萬圣云的眼睛瞬間瞪大。

    這是一臺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在距離安醫大二附院256公里之外的石臺縣人民醫院進行,得益于5G技術的支持,萬圣云與屏幕另一頭的主刀醫生幾乎零延時溝通,血止住了。

    5個月前,安徽省首例5G網絡支持下的遠程協同手術由安醫大二附院牽頭完成,萬圣云是指導醫生。5個月后,坐在院內5G遠程醫學中心的同一把椅子上,萬圣云用4個字總結那臺手術:身臨其境。

    是5G使“身臨其境”成為可能。

    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網絡,5G為遠程醫療搭建了一條信息傳輸高速公路。高通量、大帶寬、低延時的特點可以使醫學影像無延遲、無卡頓傳輸到位,無論是遠程手術,還是醫聯體內部醫療數據的共享及傳輸、醫療資源向基層的下沉,都有了可能。

    但是,5G在醫療領域的大規模鋪開首先要解決的是高成本的問題。建設基站和配套設備的費用高昂,同時,臨床醫學容錯率低的特點也使得5G醫療還將面臨倫理和責任界定的問題。

    一臺遠程手術

    5月10日上午,時針指向8:50,在石臺縣人民醫院手術室里,手術團隊正在做術前準備;而在安醫大二附院,萬圣云、放射科主任醫師宮希軍、腫瘤科副主任醫師王年飛分別在醫院的遠程醫學中心和各自科室,通過顯示屏和5G手機實時在線查看手術患者的影像病歷資料。

    屏幕兩端的交流只有0.1毫秒的延時,這是人在正常交流時感受不到的。

    9點,手術正式開始。綠色手術單只露出患者的腹部,消毒等術前工作完成后,腹腔鏡金屬端頭伸向手術部位。“手術視野不完整,請求由我方遠程喚醒手術機器人,調整機械臂角度。”萬圣云通過語音指令,遠程操控手術機器人,將手術視野調整到最佳位置。“茲茲茲”,機器操作的聲音,萬圣云在屏幕這頭聽得很清楚。

    剖開,膽囊壁上的隆起——膽囊息肉暴露在影像上,萬圣云、宮希軍、王年飛和石臺縣主刀醫生得出一致意見,是良性腫瘤。

    膽囊切除手術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確認膽囊動脈并結扎切斷,減少出血。但膽囊動脈與肝臟動脈的關系復雜,變異較多,手術中如果錯把肝動脈結扎,肝臟有可能壞死,導致嚴重的并發癥甚至死亡。

    手術臺上的患者有膽囊炎,急性期發作,手術關鍵步驟完成后,肝臟出現了滲血。萬圣云經歷無數臺膽囊切除手術,基于經驗,他通過屏幕實時影像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經過石臺縣人民醫院的電凝操作,血止住了。

    大約9點45分,手術成功。遠程醫療中心里觀看完全程的院長、指導醫生、省衛健委的領導、安徽醫科大學的專家肩頭一松。

    同一天下午,石臺縣人民醫院的另一臺經尿道前列腺電切手術也在安醫大二附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畢良寬的指導下順利完成。

    醫療資源下沉

    “5G并不神奇,最大的特點就是傳輸速度快。”在安醫大二附院院長魯超看來,從4G到5G的演變就像從綠皮火車到高鐵的跨越,而這種跨越使得像石臺縣人民醫院一樣的基層醫院,可以在手術急需會診時隨時隨地“一鍵式”進行遠程多科室聯合會診,接受專家的遠程指導,以及享受到傳輸速度快帶來的其他下沉醫療資源。

    以上述手術為例,石臺縣隸屬安徽省池州市,位于皖南山區西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而安醫大二附院是安徽省內的大型三甲醫院,5G的連接讓省內的優質醫療資源流向偏遠的基層地區。

    經濟觀察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安醫大二附院遠程醫療中心的天花板上裝有一個類似無線路由器的盒子,這是一個5G室分基站。在房間里,5G網絡下載速率可達1.1Gbps/s,超過了4G網絡的10倍。在4G網絡條件下,醫學影像的傳輸不便,遠程會診都可能出現卡頓,遠程手術更是無法做到。

    以腹部B超為例,僅僅一次腹部B超產生的超聲影像數據容量就高達2GB,而且這些影像還是動態圖像,要實現遠距離傳輸,對圖像的連貫性和時延控制都有極高的要求。

    上海第十人民醫院超聲科醫生郭樂杭曾對本報記者表示,超聲影像在實時傳輸過程中任何一幀畫面的丟失,都有可能造成誤診、漏診的嚴重后果。

    5G的傳輸速度滿足了實時、穩定的需求。安徽移動合肥分公司網絡部網絡優化工程師汪冬晨告訴經濟觀察報,相較于傳統的專線和Wi-Fi,5G網絡能夠解決基層醫院和海島等偏遠地區專線建設難度大、成本高,及院內Wi-Fi數據傳輸不安全、遠程操控時延高的問題。

    具體來說,實時高清音視頻遠程會診,醫學影像大數據快速傳輸、歸檔、調閱,包括遠程手術在內的遠程操控類醫療業務以及野外、山區等各種復雜場景的急救,在5G技術加持下都可以實現。

    今年以來,三大運營商相繼曬出多張5G+醫療領域的“成績單”:中國電信上海分公司與上海岳陽醫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合作打造“全球首個雙千兆智慧醫院”;中國聯通聯合北京、深圳多家醫療機構,首試了5G+MR+AR的多中心超遠程手術協同,通過混合現實技術,在兩臺異地手術進程中穿插進行專家的實時遠程技術指導;上海移動與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聯合成立首個5G超聲聯合實驗室……

    5G+醫療正在遍地開花。

    成本和風險

    汪冬晨回憶,在5月10日的手術之前,合肥移動大約花了一周的時間來搭建全部的5G配套設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遠程醫療中心和石臺縣人民醫院手術室的兩個室分基站。“1個室分基站,不加軟件,成本大約在1萬多元;如果算上配套軟件、機房的技術改造和升級,成本超過了15萬元。”汪冬晨表示。

    魯超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目前安醫大二附院內能實現5G信號連接的只有3個地方:遠程醫療中心、放射科和腫瘤科。如果要實現院內區域全部連接5G信號,成本將非常高昂。

    目前,合肥市的醫院中,只有安醫大二附院、安醫大一附院、解放軍第901醫院和省監獄總醫院有5G試點。汪冬晨表示:“合肥移動根據各院的需求布點,基本都是做試點用,如果整個鋪開,以1個室分基站1萬多的硬件成本計算,費用是很高的。”“從3G到4G是平滑演進,室分設備直接升級。我們的理想狀態是從4G直接平滑升到5G,饋線、天線都不動,只在機房里加設備就達到5G的網速和時延,但現在還在試驗。”汪冬晨說。

    除了高昂的成本,5G在醫療領域的大規模鋪開還面臨風險和倫理的問題。

    2019年3月16日,全國首例基于5G的遠程人體手術——帕金森病“腦起搏器”植入手術在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成功完成。

    在這臺手術中,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凌至培,通過中國移動5G網絡實時傳送的高清視頻畫面,術中微電極記錄操控及全程觀察、遠程操控手術3個小時,為北京的一位患者完成了“腦起搏器”植入手術。

    3月2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表示,對于5G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要遵循基于目前的網絡技術和醫學科學規律進行科學審慎的探索。

    焦雅輝表示,5G還是一個新的事物,全國的主干網還不是很成熟,跨區域之間的傳輸有一些不穩定的風險,實際的速率和預期的理論速率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遠程會診利用5G沒有很大風險,但手術容錯率非常低,不管是大手術還是小手術,都具備一定的風險,利用5G技術做遠程手術,“一旦網絡技術出現了故障和問題,不能說手術就中斷了”。

    5G手術涉及倫理和責任界定的問題。即便前期將風險控制降到最低,任何一臺手術都有風險,一旦發生事故,手術方、指導方和技術提供方的責任如何界定?

    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到,關于5G遠程手術的開展形式和倫理問題,運營商正和國家衛健委共同商定具體細則。【責任編輯/李小可】

    來源:經濟觀察報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目擊5G遠程手術:遍地開花的5G醫療究竟改變了什么?

    精彩評論